龍紋玉器的特徵與發展(圖)

龍紋玉器的特徵與發展(圖)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大量出現龍的造型。關於龍的故事與傳說一直伴隨著我們這個民族,我們自詡為龍的傳人,但這個在自然界中卻找不到的虛擬「動物」,已深深地浸入到我們這個民族的生活與文化之中。

  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遺址就有玉龍出土。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為墨綠色,高26厘米,身體呈「C」形,龍頭刻劃得栩栩如生,龍背鑽有一個圓孔,學者們指出這件玉龍是從玉豬龍演變而來的。這條玉龍由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圖1)

  商周時期,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玉龍數量較多,紋飾上有很大的變化,由簡單趨向繁複。商周的龍,多為片狀,身軀大多捲曲為塊形,頭頂有蘑菇狀的角,眼睛多為「臣」字形,俗稱「臣」字目,龍背上出現了脊齒形裝飾。

  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龍為圓雕,(圖2)玉龍張口露齒,「臣」字目,柱形角,龍背脊齒形裝飾,龍身飾菱形鱗紋,短尾捲曲,呈伏卧狀,以此可知商代晚期玉龍的形態。

  周代的龍紋除了沿襲繼承商代龍紋特點外,在造型及紋飾上也有所變化,「臣」字目的眼角線加長,眼角出現帶鉤的裝飾,龍身較商代細長,龍背上的脊齒形裝飾稀疏。

  戰國時期是玉雕史上的高峰期,戰國的玉龍是在春秋時期玉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春秋時的玉龍多為璜形器,兩端作對稱的龍首,雙龍同體,淺浮雕雲紋、谷紋、蟠虺紋布滿全器。春秋晚期已出現「S」形回首、弓身、卷尾的龍紋佩(圖3)。戰國時期的玉龍龍身很長,蜿蜒曲折,尖尾下卷,造型也呈「s」形。多為回首狀,張口,兩個鉗狀獠牙對峙,下唇琢成鉞形,威嚴兇悍。通體飾雲紋、谷紋、渦紋等,紋飾繁密(圖4)。根據考古發掘,戰國時期的玉龍大多出自王侯、貴族的墓葬,玉龍不僅是他們生前的佩飾,也是陪葬品,更是權力的象徵。

  在我國玉雕史上,漢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黃金時期。到了漢代,龍形已初步確定,頭上長出雙角,龍身向曲折盤旋、四足獸發展,並出現了雙翼(圖5)。晚期龍首變長,似馬頭。王充《論衡》中說「世俗畫龍,馬首蛇身」,此話點出了當時的龍紋形象。

  隋唐時期玉器逐漸進入繁榮時期。隋唐玉龍形體誇張、氣韻生動,有一種向上的姿態和美感。唐代玉龍的雕琢特點是龍頭長,耳朵呈花葉形,龍嘴開闊,嘴角超過眼梢,占龍首的三分之二,張口露出如梳子狀的龍牙,下顎出現鬍鬚,角為單岔鹿角,毛髮呈飄拂狀,身軀細長,體飾斜方格鱗紋,後腿與龍尾纏繞一起,並用蛇腹一樣的陰刻線裝飾。(圖6-圖7)


推薦閱讀: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關節點2
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邏輯關係
現在背的包是如何發展過來的?
科學發展觀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戰略轉變在全國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座談會的講話
胚胎移植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TAG:發展 | 玉器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