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論文〗淺談格律詩的含蓄藝術
淺談格律詩的含蓄藝術何謂含蓄?就是將豐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濃郁的激情,熔鑄在藝術形象之中,做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為何寫詩強調含蓄?因詩歌體裁短小,七絕才四句,28個字,七律也不過56個字,直說又能說出多少和多深的道理呢?倘若直來直去直白,那就流於淺陋,缺乏豐富內涵,讀起來無味,難於感染讀者。清朝詩人沈德潛十分強調含蓄,他在《說詩晬語》中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唐人劉知幾,也十分強調含蓄的表現方法。他在《史通·敘事》里說:「詩要言近而旨遠,辭淺而意深,雖發話已殫,而含意未盡。使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句外。」可見,古人對含蓄的重要作用,已說得十分透徹!相傳宋代畫院招賢考試,有一考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應試者都在「酒家」的外觀上下功夫,僅有一考生隱去酒樓,只在橋邊竹梢頭掛著一面酒旗。另一考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應試者都畫馬上觀花的情景,單有一考生畫落紅滿徑,幾隻蝴蝶飛逐馬後。結果這兩個人都中了選。這樣畫,自然不像畫一幢酒樓,或人騎在馬上觀花那樣彰彰在目,但一幅酒旗,幾隻逐馬蝴蝶,則意境含蓄:不見酒樓如聞醇香,不見鮮花似芳香撲鼻了!在表達方法上,詩歌如何做到含蓄呢?讓我們共同探討格律詩的含蓄藝術:一、刻畫藝術形象求得含蓄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身亡,曹丕安居王位。相國華歆恐曹植為後患,獻計於曹丕,逼曹植作詩,否則,即殺之。一日,曹丕對曹植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然,則免一死……」植行七步,其詩已成。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作詩一首否?」植略不思索,即口占《兄弟》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借煮豆暗喻如同手足的兄弟何必相殘。「曹丕聞之,潸然淚下。」詩中同根生的「豆」受盡「萁」的燃燒、煎熬,刻畫了弱者「豆」的形象,令人同情,含蓄地表達了曹植本人像「釜中泣」的「豆」,曹丕就是「煮豆」的「豆萁」,父母是生養「豆、豆萁」的「根」!曹植七步成詩,世人驚嘆!口佔一首,更令人叫絕!當然,這也是曹丕與曹植長期爭嗣的真實生活寫照。曹植把這種受煎熬的日子濃縮成詩歌的藝術形象,很好地把兄弟之間的非正常關係表達得入木三分。詩中並沒有「兄對不起弟」的直白,是含蓄表達令曹丕感動,曹植才得以「植拜辭,上馬而去」。又如唐朝有一無名氏,留下一首《雜詩》: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這首詩寫這位無名氏應舉落第後的沮喪心情。詩中說,故鄉的舊山雖然在,但已與我無關了,有家難歸,只能無可奈何羈留長安。作者直抒情懷,也不描寫具體的事情,只是以極其簡潔的筆墨,勾勒出「一樹梨花一溪月」的恬靜優美的故鄉圖像,而這可愛的故鄉月夜已不屬於他了。如此寫來,則詩人的落第之憾,羈旅之愁,鄉關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這就是含蓄!含蓄的筆觸,十分空靈。它使詩歌意境優美,形象可感,耐人咀嚼,情味無窮!二、以虛藏神求得含蓄什麼是虛?詩歌中的虛,指詩人描寫的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 或指主觀的無形活動;或指抽象的議論;或指意中景物。如毛澤東的詩詞在寫景中的虛實結合:「今日長纓在手」是實景,「何時縛住蒼龍」是虛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詩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不能過於執著現實,它比現實要高。往往寫實景較多,忽視寫虛,所寫的作品感人不深。如唐朝李白的《玉階怨》虛實寫法: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詩中描寫了一位柔腸百轉、怨言彌深的思婦形象。從詩的意境看:遠處是秋月,近處是白露,中間的思婦佇望已久,玉階生露,侵入羅襪;放下水晶簾後,仍不願睡去而望那秋月。這是思婦的不眠之夜。從字面上看:不僅不見「愁」、「怨」之類的字眼,景物相反是多麼優美。但細讀之下,卻覺得無處不愁,無處不怨:她為何徹夜難眠?她在等誰?她等的心上人為何還不來?思婦久等而必生怨,等得越久就怨得越深,直等到月下凝霜。「等」是實寫,「等而不來必生怨」是虛寫。這正是通過虛處藏神,求得含蓄的妙作!三、以小見大求得含蓄以小見大,恰似通過一斑以窺全豹!如唐朝詩人杜牧的名作《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修建在驪山上的一座行宮(今在陝西省臨潼縣東南)。它的宮殿樓閣嵯峨,林幽泉溫,如同仙境。在位45年的唐玄宗,晚年縱情色慾,經常與楊貴妃在華清宮尋歡作樂,不問朝政,盛唐帝國由此走向沒落。這就是本詩的寫作背景。杜牧不遺餘力地鞭笞唐玄宗的驕奢淫逸。首句「長安回望綉成堆」,指華清宮是勞動人民用血汗築成的。詩人把華清宮寫得越美,更能反襯出統治者的猙獰嘴臉和窮奢極欲的本質,抨擊力量就更強!次句「山頂千門次第開」,異乎尋常地「隆隆」開門讓道,讓人誤認為有什麼了不起的軍情大事。讀者吟畢三、四句後始知:原來是唐玄宗為滿足妃子要求,討好寵妃,特地派人從四川、廣東遠道急送荔枝,為的是使荔枝色味不變!傳送的人快馬加鞭,晝夜兼程,豈管人死馬翻!大唐皇帝如此為妃子送「零食」,真是小題大作,叫人笑掉假牙!「妃子笑」在驪山上,不單是楊貴妃,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也曾經在驪山笑過。兩個「妃子笑」有其相似受寵之處。詩人通過歷史類比含蓄地暗示:最高統治者昏庸腐敗,玩物喪志,必然招致亡國!杜牧抓住宮廷生活中一個小鏡頭,以小見大,借題發揮,把自已深沉的感觸,表達得淋漓盡致,耐人玩味。四、側面描寫求得含蓄側面謀取詩意含蓄,又是一個常用手法。詩人不直接說出所詠的真正意思,只是將有關事物寫出來,引起讀者從詩人展示圖像的某一側面去揣摩,以聯想詩人的本意。如唐朝86歲的賀知章作《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中描寫了一個多年客居他鄉回到故土的遊子,離家時青春年少,歸來時已是耄耋老人。幾十年的歲月,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不由得叫人傷感:雖然仍操「鄉音」,但久別的故鄉還記得我兒時的模樣嗎?詩人借故鄉的兒童來看一個陌生的面孔:容顏上寫滿滄桑的老人感慨萬千!由此引發出「客人,你從哪裡來?」的合乎情理的提問。老人聽來卻頗為詫異、逆耳:這可是我的故鄉啊,我怎麼反成了故鄉的客人呢?詫異中含有可笑,可笑裡頭夾著對時光流逝的深深無奈!詩歌到此戛然而止,不作回答。讀者一方面看到寫實的率真童趣,另一方面體會側面虛寫詩人內心:人的一生,有多少起伏曲折,有多少滄桑世事,都在與小孩天真爛漫的一問中,傷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詩人並不消沉,兒童幾分詼諧的「笑問」——詩人早已有了含蓄的畫外音:我還能從哪裡來?想當年,我像你一樣大。現在老了,就算落葉歸根吧!五、對面寫法求得含蓄詩人在創作時,善於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推已及人,或推此及彼,或推今及昔。這種「推及」的寫法,叫對面寫法。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故稱「憶山東兄弟」。而此時的王維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雖然長安繁華,但佳節到來時,遊子更顯得孤孑無親。古時的重陽節,蒲州人登高,習慣佩戴茱萸囊,據說這樣可以避邪去災討吉利。詩人不直接寫自己身在異鄉如何思念家人,無法參與兄弟佩戴茱萸囊如何登高,而是從對面家人角度著筆,寫家人遍插茱萸,卻不見自己而產生牽掛,彷彿遺憾的並非是詩人自己,未能與故鄉兄弟共度佳節,反而含蓄地表達出——是故鄉的兄弟們產生「少一人」的缺憾,顯得尤為強烈地思念我啊。從對面著筆寫來,曲折有致,出乎意料,感人肺腑,容易引起讀者共鳴!「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自古至今背井離鄉的遊子表達思鄉的格言警句!總而言之,律詩、絕句文字短少,假使直截了當,一覽無餘,就沒有詩的神韻。務須講求含蓄!因而,往往正面不寫寫側面,本面不寫寫對面,著重刻畫藝術形象,主旨含而不露,虛實相生。恰如唐朝司空圖崇尚含蓄風格時所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參考文獻:1、王文書主編《中國皇帝百傳》 中國文史出版社2、周瓊《中國古典詩歌》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3、傅德岷《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崇文書局 2005年1月第一版4、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討》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5、王永義《格律詩寫作技巧》 青島出版社 1996年版6、吳熊和等《唐宋詩詞探勝》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作者:左三三
推薦閱讀:
※一花獨秀——中國女性藝術家徐春麗個案研究展
※80張國外藝術大師珍貴老照片,90%你沒見過!
※國家美術·展訊丨用藝術的方式觸摸這個世界
※性趣盎然的藝術寶鼎五
※走進畫家劉春明的人物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