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佛心——淺談客家佛教文化

摘要: 大地回春,萬象更新,又是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每到此時,客家人都會辭舊迎新,祈福展望,寄語新年。本期以「客家佛心」為專題,結合客家文化、客家人本性特質,展示客家人的深厚佛緣,從而更深體味極具佛緣的客家文化 ... `

客家佛跡——客家地區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漢代從天竺(印度)傳入中原,客家人不僅從中原帶來了南北匯通的客家文化,同時也帶來了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大規模縱遷橫跨的遷徙史中,為了能更好地安居樂業,客家人崇信各種特具神力的人物,助佑他們繁衍生息,因此,客家人又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神論者,這是客家南遷後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的反映,客家佛文化就是其中別具一格的一項。

佛教於南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傳入梅州地區,現存著名的陰那山靈光寺,就始建於唐朝。客家地區佛寺眾多,人們還把佛教引入客家圍內,有些客家圍的祖公堂上,就有觀音菩薩的畫像或塑像,在祭祖的同時也拜觀音。

每逢佛教節日,客家地區的香客們蜂擁到當地的名寺古剎,進行朝拜,其規模和重視程度,不亞於過春節。梅州地區的千佛塔寺,深圳地區的弘法寺,終年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

此外,中原文化、南粵文化、佛教文化互相融合,還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客家佛教文化習俗,如香花佛事(流傳於廣東梅州)、朝華(流傳於江西省寧都縣、于都縣、石城縣、瑞金市,福建省長汀縣等客家地區)等佛教民俗,這些有著濃厚客家地區本土特色的佛教儀式深入到客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梅州千佛塔寺的千佛塔

客家佛緣——客家地區的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雖被中原接受,但教義艱深,成為世俗化障礙。所以,從漢代的「講經」、唐代的「變文」,到宋代的「寶卷」,皆一脈相承的大眾傳播方式,教義才為大眾明白。

然而,從「講經」、「變文」到「寶卷」,到底年代久遠,與當今白話俗語相比,客家大眾仍覺艱深。而且,他方民情風俗不同客家,要讓禪宗教義在客家民眾中生根,則應該用廣大民眾明白曉暢的客家語言及當地民情風俗事例,貫穿佛教教義,才能普及大眾。

一位居士在談及客家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磨合融匯時曾說道,普及教義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到深、長期累積的過程。但因佛教修持嚴格,並非誰都可入空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只要心中有佛,信隨之可修鍊而赴極樂世界成正果。

客家佛性——與佛義相通的客家人文精神

客家人「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因此鑄造了他們以德樹人,以信為本,相互扶助,樂於奉獻,傾心回報的精神境界,而這層精神境界與佛學教義如出一轍。

極具佛緣的客家人擁有優良的品性,當他們在開山闢地的時候,巧妙地處理了各種複雜關係,從而將地緣、血緣、善緣、業緣充分利用起來,化腐朽為神奇。

士有百行,以德為先。歐陽修、文天祥、陳寅恪、孫中山、朱德……古往今來,德賢雙全的客家人不勝枚舉。長期以來,客家人嚴格恪守,以德聞於天下,倍受歌頌,社會上甚至流傳著「娶妻要娶客家女」之說。

客家人既以德樹人,亦以信為本,誰都說和客家人打交道分外放心。在客家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語——「牙齒當金使」,這句俗語充分詮釋了一諾千金之意,可見客家人的守信之道。

客家人本性慈悲。每年都有全球各地的客家社團組織本著服務家鄉父老共謀發展的初衷回報桑梓,服務社會,向世人彰顯了客家人特有的積德行善的民風氣質。好施樂善的客家人反哺桑梓之舉,成為他們高於一切名譽的光榮義務。

圖為「客家保護神」均慶寺定光佛金身在台灣巡遊

客家佛義——善惡因果各有所報

在佛教教義中,善惡因果各有所報。由業感果,善業招樂果,惡業招苦果,眾生由此而在六道中遷轉輪迴,不得解脫峋。

佛教中的因果律和六道輪迴的觀念,在客家地區就演變成為善惡報應的觀念,並通過山歌、諺語等藝術形式體現出來,河源紫金客家地區有一段著名的五句板:「雞柵腳下唔好爬,行善積德正冇差」正是積極鼓勵人們行善積德,廣招樂果。

佛學之慮

在客家地區,佛教文化影響深遠。而相對於潮汕、江浙地區而言,客家地區的佛教信仰具有明顯的現實功利主義傾向。

在客家先民生存的年代裡,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識別能力的局限,不能理解許多自然現象,更無法把握自己的前途,於是從自身的現實需求出發,寄望於眾神賜福其身,這也是客家佛教信眾具有功利性的根本原因。

這種功利性被延續至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功利性阻隔了佛義的初衷,放大了盲從,許多人便走向了迷信的極端。

編後語

天地有大愛。一位鑽研佛學的客家老者回憶說,在他年少時居住過的圍龍屋裡,人們講信修睦,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各盡其力。這樣一個圍龍社區恰是舊時客家人生活圈子的縮影。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和諧越走越遠了,與佛義相通的客家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在功利主義的現實背景衝擊下氣若遊絲。

客家人的佛教文化和傳統的本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增進客家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著潛移默化作用。如何以客家佛教文化增強全球客家人的向心力,成為發揚大愛、傳承文化的精神紐帶,是我們當代客家人應當致力研究的課題。

因為,我們共同的信仰叫客家。


推薦閱讀:

客家雅聯與俗對
客家茶文化
客家
韶關客家有「六奇」--12.1.16
【客家味道】這種神奇的草,用黃金也換不了,它的味道只有客家人最懂…

TAG:文化 | 佛教 | 客家 | 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