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言哲理選擇題集錦

名言哲理選擇題集錦01.荀子在《勸學》中說:「南方有鳥焉,名有(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這件事,從哲學上啟示我們A.外因對事物的變化起決定作用B.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C.實踐必然經歷「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過程D.做事情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02.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明之,行也。」這段話的哲學寓意是①間接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親身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03.上題材料中的「行」體現了A.感性認識不如理性認識可靠 B.實踐第一的觀點C.學習書本知識比實踐來得重要 D.對事情要有所耳聞0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給人哲學思考是①天神是人類製造的,也能為人類服務②認識自然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人類就能成為自然的主宰④利用自然規律首先要掌握規律⑤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利用規律,改造規律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05.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其哲學含義是規律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C.存在和發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條件 D.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荀子說:「凡人之患,弊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註:曲-局部;理-規律)。據此回答:06.荀子的這句話表明A.一切現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B.要善於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繫,處理好整體和局部關係C.要透過事物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D.由於人們易受現象的迷惑,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07.我們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①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②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結合③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④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製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08.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從哲學上啟示我們A.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 B.理論來源於實踐,而不是源於書本C.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會向自己相反方向轉化 D.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09.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這一觀點說明A.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主觀比客觀更重要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矛盾著的雙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正確闡述了( )關係A.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 B.金錢和人生價值C.事業理想和艱苦奮鬥 D.個人與他人、社會11.對孟子的上述觀點正確理解是①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②個人的社會價值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③個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誌 ④個人的社會價值主要是精神貢獻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12.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時珍說:「人的記憶皆在於腦」。這些論斷的共同點在於A.心是思維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腦進行思維的C.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作基礎 D.心和腦實際上是思維的器官13.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明他已經A.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B.認識到君主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重要性C.感覺到群眾在社會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4.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體現了A.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對事物發展是不可缺少的C.在事物發展中,內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15.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安石說:「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訴我們A.憂患與安樂、逸樂與災禍是矛盾的 B.要反對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C.享樂主義具有危害性,應該反對 D.必須走出拜金主義的誤區,應該先前看16.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從哲學觀點看①誇大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誇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和連續性②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即否認了運動的間斷性③符合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運動的觀點④否認了事物質的規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萬變,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論觀點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7.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雙方是根本對立的C.雙方的轉化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D.矛盾是無法解決的18.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說明A.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C.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D.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19.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說要注意火候。這說明A.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B.要重視內因的作用C.要堅持適度原則 D.要重視量的積累20.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這主要說明()A.美與惡都是主觀自生的 B.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的關係C.美與丑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1.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他的觀點①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在認識理論上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③批判了那種認為人的認識活動是感性的活動的觀點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預見能力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22.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一段話體現哲理A.物質決定意識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事物都有前後相繼的發展的過程 D.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23.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段話說明A.萬事萬物都在運動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間並不存在界限C.必須在運動中把握事物 D.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互為存在條件24.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訴我們認識論的道理是A.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B.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關鍵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觀實際D.事物的聯繫是有條件的25.「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①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體②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③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6.「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體現的哲學道理是A.輕重、大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B.事物變化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C.輕重、大小事無條件地相互轉化 D.量變與質變存在根本區別27.孔子曰:「愛人者則人愛人,惡人者則人惡人。」這一思想體現的哲理有①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是客觀的 ②矛盾的雙方是不可分的③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④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⑤28.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體現了下列哲理A.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 B.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和改造的C.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D.要做到按規律辦事先要創造一定條件29.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學含義是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②有了先進的認識工具,人們就能認識事物③生產實踐的發展,促進了認識工具的發展 ④人們認識世界的慾望,促進了實踐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30.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毛澤東說:「多思出智慧」。這說明A.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B.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從現象開始C.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了現象也就認識了本質D.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個過程,是整個認識的起點31.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段話體現哲理是①認識是變化發展的 ②理論和實踐應當相結合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④讀書和實踐是知識的來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2.《易·繫辭下》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的哲學寓意是A.事物由窮到變,由變到通,由通到久B.事物矛盾發展到了盡頭,就必然發生變化,以解決矛盾,這樣,變化後的事物又順利地向前發展,不斷解決矛盾,事物就會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長久地發展下去C.事物由窮到變,到通,到久,無限地發展下去D.窮則思變,變則思通,通則思久33.《淮南子》中說:「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這表明了A.事物內部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B.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相互聯繫的C.人們不能否認或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繫 D.事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34.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種觀點①說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靜止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②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否認了事物的發展變化③是形而上學的觀點④否認了物質決定意識,屬於唯心主義的觀點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5.蘇軾說「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人之。」從哲學上看,這句話A.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的條件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後存,陷入死地而後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36.同是根據《兵法》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這說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兩者沒有共性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C.《兵法》本身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D.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37.上述事實啟示我們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B.意識對物質有促進作用C.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D.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學習書本知識38.《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從哲學觀點看,這段話表明①事物變化無常,人的認識能力無限②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③事物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④自然和社會規律都是客觀的,認識了前者也就認識了後者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39.《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近。……此兵法之勝,不可先傳也。」這說明A.人的認識要隨著實踐的變化面變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質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C.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撇開事物的現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質D.事物的本質是很難把握的40.《孫子兵法》曰:「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 B.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C.事物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D.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41.上述兩種觀點都是對( )的回答A.世界觀和方法論關係問題 B.意識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問題C.人類社會是否具有客觀性問題 D.物質和意識關係問題42.從哲學上看上述兩種觀點A.都肯定了世界觀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B.都肯定了意識是世界的本質C.前者肯定了物質決定意識,屬於唯物主義;後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屬於唯心主義D.都肯定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客觀的43.赫拉克利特說:「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火。」這說明A.世界的本質是火 B.世界上沒有神C.事物都有發展過程 D.世界是客觀存在的44.赫拉克利特的觀點①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②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③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④否認了相對靜止的存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5、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屬於A.樸素唯物主義 B.機械唯物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唯心主義46.亞里士多德說:「在任何狀態中或在某一狀態中的一隻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隻活著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觀點看問題。A.片面 B.形而上學 C.孤立 D.聯繫47.黑格爾說:「在純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這反映了( )的觀點。A.發展變化 B.矛盾著的事物各有其特點C.對立統一 D.物質離不開運動48.法國哲學家康德說:「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一觀點是A.唯物主義觀點,承認了規律的客觀性B.唯心主義觀點,把人們發展規律等同於製造規律C.唯心主義觀點,認為規律是由上帝創造的D.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規律49.培根說:「把學問用於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這段話的含義是A.人們獲得認識是為了判斷是非 B.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C.學習書本知識不如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 D.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50.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從自然B.按規律辦事則事倍功半C.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制D.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變成自然的奴隸51.培根說:「真正的哲學家應當象蜜蜂一樣,從花園裡採集原料花粉,消化這些原料,然後釀成香甜的蜜。」這個比喻所蘊含的哲理是A.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獲得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B.在充分佔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才能獲得理性認識C.感性認識是「香甜的蜜」,理性認識是「採集的花粉」D.培根的比喻違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學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點52.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辨。」這表明A.事物內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雙方各有其共同之處C.矛盾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其特點 D.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質53.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沒有兩隻相同的蒼蠅,沒有兩雙相同的手掌,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世界上事物雖然都有矛盾,但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又是不相同的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D.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54.法國作家雨果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這句話強調的是A.理想受社會存在的制約 B.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C.人要有物質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55.雨果說:「動物是生存,而人則是生活。」對這一論斷分析正確的是①生存是動物本能的欲求②動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動展開實現的③生活是人的自然屬性在客觀世界中的表現④人的生活是在社會環境中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展開並實現的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6.德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樑。」這個比喻告訴我們①理想不是現實,二者是根本對立的②理想的確立和形成,僅是理想通往現實之路的一個環節③把理想變為現實要靠實實在在的實踐④今天的理想必然會轉化為明天的現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7.馬克思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這句話說明A.理想源於現實 B.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C.理想和現實是辯證統一關係 D.要樹立崇高的遠大理想58.恩格斯說:「有理想的人,生活總是火熱的。」這告訴我們A.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 B.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59.愛因斯坦說過:「成功等於艱苦奮鬥+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從理想角度看這說明A.要實現理想,必須經過艱苦奮鬥 B.發現規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D.艱苦奮鬥是我國的國情決定的60.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這表明A.理想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B.理想是人們前進的動力C.理想產生於現實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61.「言今日難於前日,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對這句話理解對的是①它揭示了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筆直的②它揭示了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③它不懂得新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④它看不到新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根據上題觀點揭示的正確道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①準備走曲折的路 ②滿腔熱情地支持新事物③堅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不怕走筆直的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3.「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A.事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B.萬事萬物都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C.事物發展是有規律的 D.聯繫是多種多樣的64.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其中包含哲理是A.人應當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B.理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C.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65.「從來凱歌出艱難」體現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B.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C.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D.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揭示的哲理是①認識來源於實踐 ②實踐對認識具有反作用③科學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④實踐是社會和歷史性的活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7.「讀有字的書,不如去讀生活這本無字的大書。」這告訴我們①認識要不斷地深化,擴展和推移 ②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③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④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68.「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寶的旅程。」其含義是①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實現要靠奮鬥 ②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③理想對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④「立志」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69.「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一句話表明①理想的實現要靠艱苦奮鬥精神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④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實事求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0.古人云:「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斷言:「不提高就死亡。」這體現的哲理是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B.事物是運動的,學習無止境C.新事物最終會戰勝舊事物 D.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71.「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寓意是①事物是普遍聯繫,事物的聯繫是客觀具體的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事物的外因是事物變化的重要條件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A.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B.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C.對立統一是普遍現象 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73.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和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從哲學上講,這段話包含的唯物辯證法觀點是A.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於客觀 B.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的C.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D.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漸」。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①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 ②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④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展的。」這句話強調的是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76.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這段話表明A.意識先於物質而存在 B.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C.認識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作用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77.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意味著A.認識事物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B.感性認識必須發展到理性認識C.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不可靠 D.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78.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這句話說明A.由於實踐條件的限制,人們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在一定時代,人們不可能獲得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正確認識C.人們認識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完全取決於客觀條件D.客觀條件會妨礙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79.「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能夠認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律。」這段話表明的哲學道理是A.人的主觀能動性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 B.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統治自然界 D.認識了自然規律就能利用自然規律80.「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句話告訴我們A.事物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運動變化著B.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D.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名言哲理選擇題集錦》答案DCBDDCDCCDACCDCCAACBCDDACABDAAABABCBCBBBDCDAA
推薦閱讀:

追求人生〖哲理人生〗
總是颳風的人生哲理
哲理語句16
人生哲理——人生的「伸縮縫」
婉林的哲理3

TAG:名言 | 選擇 | 哲理 | 轉載 | 選擇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