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論語》治天下
07-06
鍾永聖原題:《論語》全印象 《論語》蘊含跨越時空的人倫智慧,具有永恆的價值,和《道德經》一樣,常常品讀,可以全面涵蓋一個人的靈魂、修養、品位、境界、見識,可以全面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忍耐力和處置力。 《論語》第一篇《學而》,講學習的方法、內容、原則和根本所在,通過十六段記述完成,是「解行相應,知行合一」式的對人生行為的闡述。 談過學習,第二篇講《為政》,就是服務國家社會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從政」,也就是說,人學了之後總要貢獻出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該篇第一句「為政以德」,道破了「天人合一」在人類社會事務中應用的秘密:一切因核心而轉化,有桃核才長桃子,有仁心才有人生,有德政才有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在社會上做事,必須遵紀守法,所以《論語》第三篇《八佾》闡述「禮」的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問題。孔子認為,魯國權臣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僭越犯上、不守規矩、不知禮節的行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學了就要用,所以《論語》第一篇《學而》之後有第二篇《為政》;用還要有度,要守禮,所以《為政》之後有第三篇《八佾》。學後用,用時守禮,這一切都出自孔孟學說最核心的「道」之理,所以,第四篇為講述儒家最高境界「仁」這種思想觀念的《里仁》篇。判斷好壞、是非,就看是否符合「仁」的標準。 就學習、應用、法度和價值核心的闡述來說,上述四篇已經完成任務了,第五篇《公冶長》、第六篇《雍也》都是「案例」分享,更詳細地說明前四篇所要表達的道理。 就像《易經》在六爻變化之後,第七爻又開始新卦一樣,《論語》第七篇,在更高一個循環基礎上,重新回到「學習」的起點,頗具「螺旋式上升,往複式前進」特色,而且名目叫《述而》,頗類似第一篇《學而》,都重點談學習。 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他把儒者的地位作用和聲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未有儒者像孔子一樣成為「聖之時者也」,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成為一種文化傳統的集大成者。所謂儒者,從周朝到現在雖有演變,但基本上就是從事文藝、研究和服務社會的群體。 孔子之後,從漢武帝開始,經董仲舒提倡,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唐太宗時,下令停止以周公為先聖,而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接受學子祭拜。唐宋以後,儒道釋三家並稱「傳統文化代表」直到今天。我們的文化是貫通的,儒釋道原來是一家! 經典里所說的那些道理不是用來「講」的,是用來「做」的。依道而行叫「有道行」,遵德而做叫「有德行」,時間長了會轉化命運。 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認為,一句就夠了:「為政以德」可矣,「思無邪」可矣,「孝者為人之本」也可矣,只要是使當政者豁然有悟的那一句,就可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卷一 目論語摘---解剖生理
※論語警句摘抄
※《論語解悟》八佾 第十八、十九、二十章
※《論語》主要思想
※《論語》與儒家精神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