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幸福追不到,是因為痛苦不夠深

今天早上聽了一本書《人生的智慧》,可以作為一本人生的參考書。

作者叔本華是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今天的世界看上去發生了太多的改變,而且是指數級的變化,而其實作為個人要面對的人生難題並沒有太多的不同,依然是關於就業、情感、人際關係、財富增長、個人價值等人生幸福的思考與選擇,具體說來,就是如何通過努力獲得幸福、如何調整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如何適應庸俗而真切的社會規則等。

這些人生的困境,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叔本華給出了最本質的答案:那就是,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減少痛苦。因為幸福是虛幻的,而痛苦是真切的。

首先立馬在腦子裡起反應的就是查理芒格的那句話:如果我知道我將死在哪裡,我一定不會去哪裡?總是反過來想反過來想,原來其哲學淵頭在這裡呀。

再來,為什麼這一句話是最本質的答案?試想一下,到今天為止,不管是哈佛的幸福課,還是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給出的幸福公式H=S+C+V,其中H代表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範圍,C代表生活環境,V代表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還是7月21日的文章,普通人獲得幸福的三條途徑,如變健康、變聰明、變富有等,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但同時是不是也有好象是正確的廢話的感受?

因為如果幸福真是一種體驗和感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階段不同,對幸福的定義和渴求也必定是千差萬別的,不可能有統一的定義。答案千千萬,路徑萬萬條,對於喜歡確定性答案的人腦來說,反而多即是無,無即是焦慮了。

另一方面,對幸福的感知和要求簡直沒有上限,不管多麼巨大的令人眩暈的幸福感受,我們總能很快適應,然後就會被當作理所當然,而不再心存感激。

反之,什麼是痛苦,每個人卻可以給出確定的答案。而且逃離痛苦的力量遠遠大於追求幸福的力量。 這應該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少即是多吧?

在課堂上我們常做一個抓手指的遊戲,請大家分成小組圍成一個個小圓圈,每個人右手伸出食指向上,左手伸出手掌向下。每人用自己伸出的右手食指去頂在別人左手的手掌下方,依次連接起來,然後根據口令行動,自己的食指要盡量地逃開,同時要盡量地抓住別人的食指不讓逃開。

你可以想到遊戲結果會是怎樣的——每個人最先做到的,都不是能不能抓住別人的食指,而是先保證自己的食指能夠逃掉。所以最後被抓住的都是極少數,大多數都是逃掉的。

逃離痛苦能激發巨大的能量,促使行動。把自己不能接受、不能忍受的列出來,比找出想要的、該要的相對容易而且實際得多,想要的和該要的,容易受到社會價值的影響,而現實中目前真切而實際的痛苦可觸可摸可感,就等於變成你行動的剛需。

而且,逃離痛苦是進化過程中賦予人類的本能基因,那些能逃離痛苦生存下來的才是基因選擇保留的部分,我們天生願意為逃離痛苦付出努力,至於幸福嘛,只要眼前還過得去,那就明天再追求不遲。

美國著名的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曾經提出一個「奶頭樂理論」,世界貧富分化的現象只會越演越烈,如何解決貧困人群不滿的問題,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在他們的嘴裡塞一個「奶嘴」,這雖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他們的痛苦感被暫時滿足了,他們的情緒就被安撫住了,就不會發生更嚴重的後果了——因為他們行動的動力沒有了。

這個奶嘴主要是兩種產業,一是發泄性的產業,比如色情業、賭博業、暴力型影視劇、遊戲和體育等;二是滿足性的產業,比如娛樂節目、真人秀、明星八卦等。這些產業都極易讓人產生興奮和激情,時間不知不覺就被佔用掉了,自主思索和判斷的能力逐漸弱化,然後慢慢地幸福地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成為被操控和被幼化的對象。

等醒來時發現那種虛幻的幸福如此短暫而無法掌控,而空虛無力的感覺如此強烈,就只有再次被動地吸上奶嘴,去追尋被別人控制的幸福了。

所以,現在開始,從列出你不能接受、無法忍受的痛苦開始吧,找出自己真正的剛需,並且針對每一項一定都要加問一句:為什麼這個是不能接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它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因為越深入思考,越有可能是自主的選擇,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因為「奶頭」被拿走帶來的痛苦。而且這個答案越清楚,越會少犯錯,而人生有時更重要的不是做對什麼,而是只要不犯錯就能平安抵達終點。

想想叔本華早在19世紀就用一句話就直抵人生智慧的本質,真是深切地體會到那一句話:你以為的頓悟,不過是別人的基本功。

好在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祝所有人都能平安抵達想要的終點!

手寫金句,每日一句:


推薦閱讀:

秘皇家公主難得幸福:婚前嬌生慣養 婚後受「使喚」
【微情書432】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和你一起走過著落英繽紛的路。牽著手,路過繁華,走向平淡,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TED:如何買到幸福?【084】
愛的幸福經典語句

TAG:痛苦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