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從《黃土地》走來(品鑒·重訪中國電影「第五代」②)

饒曙光《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8日 24 版)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史公認的第五代開山立派之作是張軍釗導演的《一個和八個》。但是,真正為第五代贏得國際性聲譽,並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還是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黃土地》不僅標誌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有人認為,陳凱歌在《黃土地》所顯露出來的氣質,「文人」的成分遠多於「導演」的成分,其藝術視野迥然不同於以往的中國電影,美學旨趣更是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電影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黃土地》是中國電影第五代「雙子星」陳凱歌、張藝謀的「會師」之作(1987年的《大閱兵》是兩人合作的絕唱)。其後,兩人分別沿著各自的軌道,縱橫馳騁,影響中國影壇數十年之久,形成了中國當代電影史上獨特的景觀。記得當時我還在四川大學攻讀文藝學研究生,因為讀了報紙的推薦而特意跑到紅星電影院看《黃土地》。電影院的觀眾非常少,我感覺自己沒有看懂卻不敢說,與人討論起來卻振振有詞,還不遺餘力地向同學和朋友推薦。後來到北京的中國電影研究中心工作,有機會與鍾惦棐先生近距離接觸。聽鍾先生坦率地說看了三遍《黃土地》也沒有看懂,心裡才算釋然。事實上,《黃土地》是作者化的電影而不是觀眾的電影,其在電影研究領域的地位遠比市場地位搶眼得多。我們今天需要反思的是,像《黃土地》那樣的探索片,當時被認定為「中國未來電影的主流」,後來的電影發展卻證明,這類具有探索精神的影片,是在革新年代出現的具有革新精神、創新品格的電影。《黃土地》之後,陳凱歌的《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以及田壯壯的《獵場扎撒》《盜馬賊》都沿襲了這種創作路線和方向,「提出並探討某些重大的人文主題」。《孩子王》作為陳凱歌所有作品中最具個人色彩的一部,無疑灌注了陳凱歌自己對「文革」時期在雲南插隊經歷的深刻反思,但比較極端的晦澀表達,使影片失去了電影應該具有的觀賞性,無法達成與觀眾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儘管眾多學者撰寫各種學術性文章闡釋《孩子王》的內涵和價值,但觀眾都以「看不懂」「不好看」加以排斥和拒絕。在國外,《孩子王》卻受到了高度推崇。上世紀80年代末,法國《世界電影》雜誌選出20位被認為會在90年代放出異彩的導演,陳凱歌作為唯一的中國導演入選。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的《霸王別姬》是陳凱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也可說是「巔峰之作」。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之間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性的探索與闡釋。看罷電影,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禁不住長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榮獲法國第四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迄今為止中國電影都難以超越。如果說張藝謀的創作有著審時度勢的機敏與謙和,陳凱歌的基本姿態則是「哲人」的面孔和憂思。陳凱歌本人也曾說過:我就是喜歡較勁!因此,即使在《荊軻刺秦王》等歷史題材影片中,也要加入濃重的個人思考。但是,作為大眾藝術的電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象牙塔藝術,作為導演甘願呆在「象牙塔」則無異於「自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2005年陳凱歌拍攝耗資3億,集中、日、韓三方資金與強大明星陣容,拍攝了商業影片《無極》,影片本身成為一時的話題。無論如何,陳凱歌是一個承載了中國電影文化特質的極富個性的導演,讀書的嗜好帶給他豐厚的學識和中國文人化的精神追求,不斷的思考使他本人及其作品具有冷靜的氣質。影片《梅蘭芳》講述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傳奇人生,陳凱歌在商業和藝術間找到了某種平衡。《趙氏孤兒》重現經典傳奇,以電影方式呈現了創作者經由歷史通向現實的思考。《搜索》則將鏡頭對準轉型期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現實困境,以充滿溫情的目光關注個體命運、揭示人性掙扎、表達人文關懷,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在陳凱歌看來,這是電影人的責任,也是電影人回饋社會的方式。毫無疑問,陳凱歌和其他第五代導演曾經在中國電影史上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尤其是《黃土地》《霸王別姬》等影片為中國電影贏得了世界性關注和聲譽。但時過境遷,正如當下中國已經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觀察和思考世界,世界也已經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對待中國,包括中國電影。《梅蘭芳》《趙氏孤兒》《搜索》,雖都得到好評,但最終與國際電影大獎無緣。今天的我們,不能拿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遴選的標準當成對中國電影進行認識和評價的坐標,當成對張藝謀、陳凱歌當下電影創作的參照。同時,我們也不能對第五代導演及其作品頂禮膜拜,將其看成是電影的「標杆」乃至「標準」。活躍在當下中國電影的一批50後、60後、70後乃至80後新生代導演輪番登場,有效贏得了年輕觀眾群體,抵禦了好萊塢電影的文化營銷,讓人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與希望。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電影總是隨著主流觀眾群體口味的變化而變化;誰適應了這種變化,誰就會贏得市場的制高點,這是電影人都知道的秘密。如今,「道士」已經「下山」,陳凱歌和其他第五代也不可能回到當初,回到「原點」。電影,永遠屬於新人,永遠屬於探索者,永遠屬於懂得與其所面對的觀眾群體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的電影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只有國有土地可以出讓?
200年前,第一個中國人踏上澳洲這片土地……
讀書會︱土地改革的三地樣本
北京土地流拍!樓市冬天來了?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說課稿

TAG:電影 | 中國 | 土地 | 中國電影 | 陳凱歌 | 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