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手串】大話硨磲

如果用快進的方式看中國文玩,昔日英雄落地花、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輪迴大戲一直在上演。話說硨磲在中國文玩大家族中,曾經是一個標準的高大上,只不過這個老哥與時不俱進,清朝中期以後開始逐漸失寵,變得不怎麼受人待見,到20世紀後半截,更是混得灰頭土臉,徹底栽進了屌絲的隊列,常常集體出現在大小觀光景區的廉價旅遊紀念品櫃檯上。直到最近這些年,隨著令人驚艷的黃岩島玉化硨磲突然浮出江湖,觸發了文玩圈的記憶,硨磲這才重新抖擻起了精神,大有點平陽虎要回歸的架勢。假如硨磲能夠開口叨叨,一定是這樣的情景:想當初老子,哇啦哇啦——只聽哐當一聲,舌頭已經被一塊飛來的硬物砸出兩粒血泡。掏出一看,竟不認得,原來是一塊由天而降的俄羅斯「和田玉」。硨磲這兩個字很多人一眼就覺得陌生,說實話,不發揮中國人認字認半邊的神功,不查字典,沒幾個人能讀出來。其實在古漢語中,硨磲就是車渠,沒有這麼複雜。車渠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的外形有一根一根隆起的放射狀筋紋,排列整齊,很像古代的車轍。準確一點描述,車渠是一種海洋貝類生物,主要生長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淺海珊瑚礁中,品種較多。我們用於文玩的車渠是其中的一種,學名叫「庫氏車渠」。我國海南省的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海域,是庫氏車渠的主要產地。庫氏硨磲的顯著特徵是體型特別巨大,其貝殼寬度40-70厘米常見,最大的寬度可達1.5米-2米。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一個發育還算正常的小夥子,假使有人拿一對中等偏大的車渠貝殼和你打賭,許諾你能當場徒手抱走就算白送,你就會恨得牙痒痒,直怪爹媽沒有遺傳給你一副史泰龍那樣的大力士體格。這裡先釐清一個概念,我們用來製作文玩物件的硨磲,其實並非活體庫氏硨磲,在成為我們手中的把玩物件之前,它們大都已經在海底沉睡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說白了就是化石。既然是玉化的貝殼化石,硨磲的樣子就和普通的貝殼不一樣。普通人看它似玉非玉不知為何物,吃貨則會條件反射,馬上把它和廣東早茶中最受歡迎的水晶蝦餃聯想到一塊。

據考,車渠的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三國時期曹丕的《車渠賦》等古籍均記載車渠為玉屬。車渠演變為硨磲,則是從明代開始延用至今。第一個將車渠寫成硨磲的這位仁兄語文課估計是數學老師教的。按說,就算添偏旁造新字,硨磲也更應該從斜玉偏旁,他老人家可好,活生生給加上兩塊石頭。自己倒是過了一把當倉頡的癮,結果卻不僅害得後來的人看著眼暈,也貶低了車渠本來的身價。上過中學語文課的都知道,中國字大凡從斜玉偏旁的,都有點寶物的意思,從石頭偏旁的就差點意思了。閑話不扯,我們先來扒一扒硨磲的輝煌歷史。先從近一點說起。大家都知道,清朝官員正式場合都得穿朝服,不像現在這麼隨便,穿條牛仔褲也可以大搖大擺進政府會議室開會。帝王時代,朝廷最講究的就是規矩,所以官員朝服的規矩定得很細,級別不同一身的行頭也大不一樣。那時候,官場上的風氣是「進門看牆頭,出門看行頭」。看牆頭,指的是家裡有沒有名家字畫;看行頭,指的就是官員一身的穿戴。清朝的官員不戴手錶,沒有現在這麼多「表哥」、「表叔」,所以那時出門看行頭,不看手腕上的表。看什麼呢?看帽子,準確點說是看帽子頂上裝配的那顆珠子(俗稱頂珠)。珠光一閃,高下分明,該點頭哈腰就點頭哈腰,該仰首俯視就仰首俯視。據《清史稿》中記載,雍正八年,清廷統一定製了一批官帽頂珠,等級細分如下:一品官珊瑚頂,二品官花珊瑚頂,三品官藍色明玻璃頂,四品官青金石頂,五品官水晶頂,六品官硨磲頂,七品官素金頂,八品官花金頂,九品官花銀頂。清朝的六品,大致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書記、市長,雖然不是很牛氣衝天的內府大官,但也算是能呼風喚雨、左右一方的大人物了。大家看,硨磲在雍正年間的地位在金、銀之上,而現在中國文玩圈引為翹楚的和田玉和翡翠,按當時的官方標準還靠不上邊。世界各國考古有一個共同的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通行的貨幣是硨磲貝殼做成的錢幣。在遠古時代,硨磲幣是標準的硬通貨。啥叫硬通貨?就是大家公認最珍貴最值錢的東西,好比今天的黃金、美元。古代羅馬神話中有個神級白富美,叫維納斯,在希臘神話中則叫阿芙洛狄忒,就是希臘語「出水」的意思。那麼,阿芙洛狄忒是怎麼出水的呢?答案是被一片巨大的硨磲貝殼托出海面的。所以歐洲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大畫家,比如佛羅倫薩的波提切利、法國的布羅格等,畫維納斯時都會讓她腳踩一片硨磲貝殼漂在海面上,空中還翩翩飛舞著一群帶翅膀的小天使鼓掌喝彩。這就如同中國人畫哪吒必然要腳踏風火輪一樣,都是他們的LOGO。同樣,在佛教文化中,硨磲也很有一番「說法」。佛家經典一直有「佛家七寶」的記載,我們看佛家的幾本經典,《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般若經》,還有孫悟空師傅玄奘譯的《稱讚凈土經》等,在這幾本佛教經典中,儘管關於「七寶」究竟是哪七種東西的記載有不同版本,排序也有所差別,但硨磲作為七寶之一都毫無爭議。

四川汶川這個地方,在「5·12」大地震發生之前,全中國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在考古界,其實汶川早在大地震之前就已經很有名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在這裡集中發現了大量高古硨磲管珠,考古界稱「汶川古珠」,歷史斷代是西周—戰國時期,也就是說距今至少有2500年以上歷史。這批汶川硨磲高古飾珠被大規模發掘,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說明至少從西周時期開始,中國人將硨磲製成飾品隨身佩戴的審美文化就已經萌芽了。那麼,為什麼清中期以後硨磲的地位會陡然淪落?要討論這個話題,就不能不講講清朝的兩位「爺」:一個是乾隆皇帝,民間稱乾隆爺;一個是慈禧太后,民間稱老佛爺。這兩位「爺」在清朝中、後期掌權時間最長,對中國歷史方方面面的影響非常深,今天中國人的很多世俗文化,都深深打上了他們留下的個人痕迹。乾隆皇帝當政60年,是中國歷史上坐龍椅時間最長的皇帝;慈禧太后則發明了「垂簾聽政」的政治制度,實際掌權的時間有47年。乾隆爺、老佛爺都是中國歷史上生活奢靡的典範,喜歡廣羅天下珍奇寶物玩賞之,但這兩個人在玩方面又表現出不同的個人癖好。乾隆皇帝對玉偏愛有加,人送「玉痴皇帝」的雅號,是和田玉的超級發燒友。故宮藏品中各種玉器製品數量驚人,初步統計有3萬多件,除小部分為歷朝傳下來的古玉外,絕大多數都出自乾隆一朝。慈禧太后則是一個標準的「顏色控」,特別喜愛顏色艷麗之物,所以對翡翠、碧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慈禧眼裡,任何沒有鮮艷顏色的寶物都算不上真正的寶物。和田玉與翡翠攀上了乾隆和慈禧這兩個大莊家,從此牛氣衝天,K線圖一路從潘長江往姚明的方向發展,迎來了跨世紀的超級大牛市,發展到今天,已然成為很多中國人眼中的硬通貨。某種東西一旦長期流行,就會形成十分固化的價值取向。中國人賞玉的標準,強調的是溫潤細膩,尤其講究玉的油潤度,不能幹,干則不潤,不潤不細膩,就不是好玉。翡翠呢,講究顏色要綠,要亮,要有水頭。所謂水頭,就是透明度,透明度高代表水頭足,又綠又亮又有足夠的水頭,就是翡翠中的上上品,所謂玻璃種、冰種。顯然,拿這些標準看硨磲,立馬就覺得不對勁,有點彆扭了。因為玉化硨磲是最近幾年才發現的新東西,古時候的硨磲,受開採條件的限制,要麼采自埋葬在地下的硨磲化石,要麼采自南中國海的淺海,質感相對來說比較粗糙,也不夠油潤,內部還有很明顯的冰裂,更沒有什麼水頭可言。所以昔日大咖級的硨磲在與和田玉和翡翠的爭鋒中迅速敗下陣來,地位一落千丈,也是潮流發展使然。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來講黃岩島硨磲是咋回事。黃岩島硨磲被突然發現,可以說改寫了以往關於硨磲的定義。和其他硨磲最大的不同,是黃岩島硨磲玉化程度非常高,給人面目一新的感覺。這種玉化硨磲看起來比南沙、西沙群島的硨磲小,但殼壁更肥厚,重量也更大,切割打磨後,通體晶瑩油潤,顏色潔白,與上好的和田白玉極其相似;有的還呈鮮艷的紫紅色,與以往的硨磲更是有天壤之別。不僅如此,南沙、西沙群島硨磲內部常見的冰裂紋,在黃岩島硨磲中也幾乎不見。同樣來自淺海,為什麼黃岩島硨磲能玉化得如此美輪美奐,而其他海域的硨磲就差很遠呢?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黃岩島特殊的地質環境有關。和大家常識中的「島」差距甚大,黃岩島幾乎沒有陸地。所謂黃岩島,其實只是一個環形的大礁盤,形象一點說,是珊瑚礁圍成的一個海中「海」,除了東南部有一個寬400米的開口,周圍完全封閉。從空中俯看,黃岩島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這片礁石圍成的瀉湖大部分水深在10米以上。奇怪的是黃岩島周圍都是平均水深在3500米以上的深海,它的東面咫尺之間就是太平洋著名的馬尼拉深溝,水深達5400米。這樣的海底地貌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這裡曾發生過火山爆發或者是地震引起的局部地質隆起或地質陷落。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各種寶石大都跟火山和地震有關,所以我們不妨大膽猜測,黃岩島硨磲與南沙、西沙硨磲之所以大不同,會不會也是同一種原因?黃岩島玉化硨磲的摩氏硬度一般在3.5-4.5之間,高於琥珀,與紅珊瑚的硬度相仿,易於上精工雕刻。大體上,我們可用「細、潤、透、勻、白、彩」六個字簡單概括黃岩島硨磲的特點。「細」,比較好理解,有物理標準,指黃岩島硨磲的內部結構非常細膩,用肉眼看不到顆粒狀的物質。如果這樣解釋還不明白,你可以想像一下小米粥和果凍的區別。「潤」,比較抽象,指的是黃岩島硨磲的油潤度高。細和潤有一定的關聯性,細是潤的先決條件。一般來說,結構不細膩的東西也很難讓人感覺到潤。黃岩島硨磲看上去內部油脂豐厚,表面的光亮很溫潤柔和,幽幽地從內向外散發,有點像雪花膏,這種光澤和在外面上一層油呈現出來的刺眼「賊光」區別明顯。「透」,指的是透明度,相同於翡翠的水頭。黃岩島硨磲的「透」比較接近於和田玉,肉眼看上去像三分透明的膏體。「勻」,就是整體質感讓人感覺均勻,仔細觀察內部沒有明顯的綹裂。「白」,是硨磲顏色表現的共性,但黃岩島硨磲的白,是一種油潤的白。如果光談白度,南沙、西沙的硨磲比黃岩島硨磲更白,但南沙、西沙硨磲的白是干白,感覺像剛燒制出來的白瓷,而黃岩島硨磲的白,更像白玉,白得比較溫和,富含天地靈氣。黃岩島硨磲中,有少數難得的精品會帶「彩」,或深或淺,深者呈紫紅色,淺者呈橘紅色,與南沙、西沙硨磲常見的金黃色有明顯的差別,是否帶「彩」,也是決定黃岩島硨磲價格高低的一個重要特徵。

以上是簡單的概括,只能大體說明黃岩島硨磲的主要特徵。新手在鑒別黃岩島硨磲時,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多維度觀察,單拿其中一點來判別,則很容易誤入歧途。舉例來說,「透」是黃岩島硨磲的重要特徵,但南沙、西沙硨磲貝殼中心部分也很透,也有較高的玉化度,區別在於仔細觀察內部有沒有冰裂。有冰裂的是南沙、西沙料,沒有冰裂的才是真正的黃岩島料。此外,黃岩島硨磲與南沙、西沙硨磲另一個重要的差別是油潤度上的差異,黃岩島硨磲油潤細膩,南沙、西沙硨磲的油潤度則比較低。由於黃岩島硨磲僅在黃岩島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範圍出產,因而原料極其稀缺,市場價格和南沙、西沙硨磲相比差距很大。有些商家會用南沙、西沙硨磲中心的透明料加工成直徑較小的珠子,用來冒充黃岩島硨磲珠子出售。之所以加工成小珠子,目的是可以避開其中的冰裂。這種情況辨認起來就會比較困難,很容易就看走眼。這時候,我們除了看珠子的油潤度,還可以從顏色上仔細觀察。一般來說,黃岩島硨磲珠子的白色顯得比較均勻一些,而西沙、南沙透明料加工的珠子,白色的表現比較零亂。至於市面上的普通硨磲仿品,較常見的是用硨磲外殼廢料粉碎的貝殼粉加增白劑和樹脂壓合而成比較好辨認。假硨磲雪白無瑕,肉眼看上去一般不透光,強光下觀察無明顯的生長紋理,無蟲眼。用手觸摸,人造硨磲手感生澀,天然硨磲則比較溫潤細滑。硨磲和珍珠、珊瑚同屬有機寶石,化學成分都是以碳酸鈣為主,不耐酸腐,保養方法也和保養珍珠、珊瑚一樣,要盡量避免接觸酸性鹼性物質。手汗大和體汗大的人,在把玩和佩戴硨磲製品一段時間後,可用軟性水浸泡清洗,條件許可,則用50比1的御守鹽水浸泡為佳。清洗後的硨磲用乾淨的軟布擦乾,可少量上油對錶面進行保養,任何無色油都可以,只要不是醬油、蚝油,但切忌上油過多導致硨磲吸收過量油份,否則會影響硨磲的品相。長期未清洗保養的硨磲製品表面光澤會變得黯淡,處理方法可用2000或3000目細砂紙進行拋光處理。一般來說,只要沒有被強酸強鹼過度腐蝕,經過打磨後的硨磲都能光彩重現。最後我們剖析一下硨磲的蟲眼問題。蟲眼一方面是硨磲的缺陷,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判斷真假硨磲的重要特徵之一。硨磲可以說是全世界已知最最懶惰的動物了,沒有之一。和硨磲比起來,澳大利亞的考拉20個小時用來睡覺,2個小時用來發獃,剩下2小時用來摘桉樹葉果腹都已經算勞動模範了。「懶」是硨磲的生命哲學。研究表明,庫氏硨磲的壽命可達幾百年,是動物界難得的長壽之星。在如此漫長的一生中,硨磲不行一瓷雜步路,不翻一次身,整個生命過程基本呆著不動,連吃飯也只是簡單張張嘴巴。庫氏硨磲通常靠海水流動帶來的浮游生物為食,它能長的如此巨大,除了有賴於長壽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它有一種動物界罕見的超能力:自己為自己種植糧食。硨磲在海洋中與一種單胞藻類——蟲黃藻共生,它巨大的貝殼就是蟲黃藻的沃田。當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不夠果腹時,硨磲便會有計劃地進食自己貝殼上的蟲黃藻為自己補充營養。硨磲的蟲眼,就是蟲黃藻在硨磲身上繁衍留下的痕迹。所以,只要是天然硨磲,就會有蟲眼。但硨磲的蟲眼一般表面比較多,越往內部蟲眼就越少,到中間核心部分就沒有蟲眼了。優質的硨磲製品,一般都選用硨磲的內部核心為原料,會盡量避開蟲眼。通常體量比較大的硨磲雕件,都會帶點蟲眼瑕疵。我們挑選硨磲製品,特別是手把件、掛墜、珠子一類的小件,一般的要求是沒有蟲眼或極少蟲眼,蟲眼太多就是劣品。完全沒有蟲眼的硨磲製品,要麼是極品,要麼是假貨。活體的庫氏硨磲現在還有沒有呢?有,但是非常稀少。所以庫氏硨磲和大熊貓一樣,是我國屈指可數的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之一,在國際上也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全面禁止捕撈。今天我們用於加工製作文玩的庫氏硨磲化石,都是經過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漫長歲月演變而來,撈一個少一個,幾乎不可再生。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南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很長時間以來,打撈和加工硨磲已經成為很多海南漁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僅在瓊海市潭門鎮漁港,每年就有數十萬噸硨磲化石上岸。按照這種掠奪式的開採速度,南海的古硨磲化石資源被耗盡的一天恐怕為之不遠。可以說,我們把玩的每一件硨磲製品都是大自然難得的饋贈,都值得我們用心呵護。借用一句網路流行的話:得手容易
推薦閱讀:

秘這些病,戴手串就能搞定!!!
一串佛珠手串的製作全過程,不看後...
這些手串要常戴,越戴越值錢!
血龍木手串價格 血龍木手串怎麼盤
撿根毛竹也能做成手串,怎麼做到的?

TAG:硨磲 | 手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