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佛法——念佛篇
「念佛」二字將一切法都包括盡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一副對聯,任何一句都包括其他九句。真誠如果沒有清淨,就沒有真誠,沒有平等也沒有真誠,沒有放下也沒有真誠,沒有自在也沒有真誠。《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上聯是存心,下聯是行事。佛法講心與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菩薩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菩薩行。這是我總結五十年修學的心得,學的什麼?就這十句話二十個字,我天天講經勸導大眾也是這二十個字。
初學的念佛人,念頭才起,馬上就要覺察:「我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如果這個念頭是邪念,趕快要把它轉變成正念,這就是修行。這真正是轉禍為福,因為邪念是災禍,正念是福德。轉惡為善在念頭上轉,轉迷為悟也在念頭上轉,要轉得快,決定沒有疑惑。不但是轉禍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關鍵。
所以,以「念佛」做為總結。真正念佛,念什麼?就是念真誠、念清淨、念平等、念正覺、念慈悲,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隨緣,這是念佛之行。這是菩薩學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我們當如是學,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號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節錄自21-112-10【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阿彌陀佛怎麼念
前清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中說,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懺悔法都懺不掉的業障,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徹底懺除,那就是「念佛」。念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有人問,到底是念「阿(音窩)彌陀佛」,還是「阿(音阿)彌陀佛」?「阿(音阿)彌陀佛」是梵音。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幅員廣大,方言很多,念「阿(音窩)彌陀佛」的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們不必執著音,要著重清淨心。音念得再對,不一定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阿彌陀經》講往生的條件是「深信、切願、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可以往生,念「阿(音窩)」也可以往生。倓虛老法師是營口人,他念「阿(音窩)彌(音逆)陀佛」,他坐著往生。這就是說明心真誠,心真有佛。
「念」字上面是「今」,底下是「心」,意思是我現在心裡有佛。念念有佛相還不行,只是種善根而已;要念念有佛心,我心跟佛心一樣。佛心是什麼?平等心。所以,我們的心清淨平等,這是念佛,念佛心。
「願」,念佛願,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心、願、解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相同,就與阿彌陀佛建立共識。也就是要把彌陀三經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我們的「心、願、解、行」依照三經所說的修正過來,一切業障就徹底懺除了。
我們平常念佛號,「心、願、解、行」都在其中,「信、願、行」三資糧也在一句佛號之中。不僅如此,「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所含藏的意思無量無邊,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因此,念有會念,有不會念,不會念的是嘴皮上念,不相應;會念的,「心、願、解、行」統統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真正懺除業障,這是真實修行。
(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4-9-03【懺除業障】)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人最怕懷疑、夾雜、間斷。若能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不成就的。這三句話與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完全相應,其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是不需要藉任何幫助,自得心開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效,與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兩樣,但是比禪宗容易多了。禪宗不好修,念佛好修,這兩者難易差別懸殊太大,所以淨土念佛法門稱為「易行道」。
(節錄自21-51自利利他)
一心繫念
「一心繫念」,就是一般講的「一心牽掛」。一心牽掛,掛什麼?阿彌陀佛,把掛念錢財、掛念兒孫的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繫念其他事情,其他的萬緣放下。我們只要做到一心繫念,臨終佛來接引,一定是先見到佛光,佛光一照就把功夫提升了。你本來是一心繫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因此,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是講「一心繫念」,而羅什大師翻的是「一心不亂」,兩者翻的都很好。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在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受佛光加持,功夫境界立刻提升。我們念佛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原本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平常一定要用功,用功一定要掌握原則。會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給我們做出歷事鍊心的榜樣,經歷萬事萬象,而不著相、不動心。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24【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十念法
如果工作非常忙碌,連早晚課都抽不出時間,就採取「十念法」。「十念法」是念十句阿彌陀佛,一天念九次。早晨起來洗了臉之後,家裡有佛像就面對著佛像,沒有佛像就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時間很短,一句接著一句,十句不間斷。然後,三餐飯前、上午上班下班前、下午上班下班前和睡前,念十聲佛號,總共九次。不礙事,也不耽誤時間,十句佛號一分鐘就念完。每天做,一天都不缺,也是淨念相繼。有不少同修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很有效果。
(節錄自早餐開示20-13-0809)
念佛是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
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禪定是清淨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方是禪定。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哪裡做?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用功夫。用念佛的功夫,念頭才動,即提起佛號,將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此為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能轉就是守法,就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用「阿彌陀佛」轉過來,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裡不高興,也用「阿彌陀佛」轉過來。
我們接受佛的教誨,依佛教導的去做,即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念佛,即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就在其中。淨宗修學之殊勝,是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會表現出來。修行功夫淺深,都流露在面孔、音聲、一舉一動之中。愚痴人看不出來;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瞞不過的,一接觸就知道。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念佛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
世尊看到我們迷得太久、太深,因而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教導我們修行。「因修萬行,果圓萬德」,因眾生之根性無量,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順眾生之根性教學,眾生修學才容易成就。一切法門之中,第一方便、穩當、容易的,無過於念佛法門。本經教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與《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二無別。若眾生不能接受念佛法門,對其有疑惑,佛則再開其他方便法門。
為何念佛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佛說: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說盡了宇宙間萬事萬法之理。心能現相,相起變化乃心之作用,此心即是識心,也就是念頭。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就作佛。《無量壽經》中又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明白此理,才會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念佛人。
念佛法門是道共戒,圓滿具足一切戒律,所以不會犯戒、破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所具足的圓滿清淨戒律。因為,念佛是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此乃真正大圓滿。
佛教導我們修學念佛法門,要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而以讀誦《無量壽經》為第一。隋唐古大德說,一切經最後都歸結《華嚴經》,《華嚴經》歸結《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結第十八願,即「十念必生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第十八願念佛,能否往生?果能遵行,決定得生淨土。
有人認為:「既然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就可以不必恪守戒律,反正臨終時念佛還能往生。」話雖沒錯,但臨終時有把握念佛嗎?頭腦能清醒嗎?我們仔細觀察,一些人臨命終時業障現前,一句佛號也聽不進;甚至一聽到佛號就生煩惱。這是我親眼所見。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貪生怕死,不能放下,不願念佛,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本願念佛在理上講沒問題,事上就太難了!臨終往生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行。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勸勉我們不可存僥倖之心,否則最後必定落空。提倡本願念佛,捨棄戒行,此論似乎有理,事實上是完全錯解佛的本意,是在走險道!「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是故,我們惟有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地修學,臨終往生才有把握。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推薦閱讀:
※助念時對亡者和亡者冤親債主的開示詞(最簡版)--學佛網
※大安法師:信心的功能作用--學佛網
※四經一法--學佛網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