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廟文化」顛覆傳統認知

湖南日報記者肖軍黃巍通訊員周聖華

高廟遺址發掘,打開歷史迷宮;高廟文化研究,顛覆傳統認知。

前不久,2016年懷化高廟·連山易文化研討會在懷化召開,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匯聚於此。高廟遺址發掘主持人、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系統介紹了高廟遺址的考古發掘及其重要研究成果。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省考古界對高廟遺址的發掘和高廟文化研究的成果,認為高廟文化先民的諸多發明創造表明,以沅湘流域為中心的高廟文化分布區是中華文明最初發源地之一,其可靠實物資料顛覆了傳統認知,中國文明發生年代遠早於距今5000年。

6月上旬,記者來到高廟遺址所在地洪江市,訪專家、看遺址、查資料,力圖解開塵封數千年的歷史謎團。

1.遺址發掘:摒棄「南蠻」惡名

位於沅水中上游的湘西,古老而神奇。長期以來,這裡被人們稱為「南蠻」之地。

湘西遠古時期的歷史,僅有零星文獻傳世和一些神話傳說流傳,遠古社會湘西居民的真實生活深埋於歷史煙塵中。

如何打開歷史謎團?一把重要鑰匙,就是田野考古。

湘西史前考古探索起步較晚。1973年以前尚無湘西發現史前遺存的報道。1981年,省博物館才首次進入湘西進行考古活動,歷經10年艱辛,雖有所收穫,但總的情況不盡如人意。

1990年6月12日,賀剛與同行來到黔陽縣(今洪江市)岔頭鄉岩里村一個叫高廟的遺址,這是他第二次來這裡。上次是在1988年,當時只採集到少量碎陶片和打制石片。此遺址於1985年在全省文物普查中被發現。

高廟遺址位於湘西沅水中游洪江市安江盆地西北緣,依山傍水。遺址地處沅水北岸一級階地,在其附近至今保留著一座被人們稱為高廟的青磚殘壁的寺廟。

「這樣的地貌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6月初,前來洪江市講學的賀剛向記者介紹,第一次勘察,這個遺址讓他魂牽夢縈,總覺得裡面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記者走在岩里村鋪滿螺殼的鄉間小道上,偶爾可見陶器的碎片。曾參加高廟遺址發掘全過程的洪江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伍元寧說:「我們腳踩的螺殼就是高廟先民食用後的丟棄物。」他順手在旁邊土坎上撿起一塊尖利的片狀石塊說,這就是古人用過的切刮器。

高廟遺址所在地現有民宅20棟,房前屋後為橘園和菜地。在村民楊光聖的舊屋場後面,伍元寧指著一處土坎說,1990年賀剛等人對遺址進行複查時,就在這裡獲得重要發現。

這是一個高1.5米的土坎,當時雖長滿綠草,但刨去表層浮土後,一個現存的地層剖面露了出來,文化層中有少量的陶片和燒土。又在原地往下鑽,結果讓人大為驚訝:下面竟然還有將近2米厚的文化堆積層,且有大量螺殼,陶器碎片的特徵也與上部地層所出略有差異。

面對突如其來的驚喜,賀剛情不自禁吟出兩句唐詩:「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據賀剛介紹,高廟遺址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先後於1991年、2004年、2005年經3次挖掘,揭露面積1672平方米,出土石、玉、陶、骨、角、蚌等各類文物和標本1萬餘件,它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其堆積最大厚度達7米左右。

高廟遺址的文化遺存自上而下主要有:明清時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戰國時期的房址、灰坑以及圍溝等;上部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上層遺存);下部新石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下層遺存),其年代跨度為距今約7800年至6700年。

「每一次發掘都讓人驚喜。」伍元寧講述了幾個挖掘現場的故事。

2004年3月進行的一次發掘中,一個較為完整的白色陶罐露了出來。「太美了!」現場一片驚呼聲。白陶罐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圖案,雖經7000餘年浸淫,依舊栩栩如生。在同層另一探方,兩排陶罐成弧形狀展現在人們眼前,讓人驚詫不已。

發掘現場驚喜不斷。遺址中挖掘出一具距今約7000年的女性人體骨骼,其下墊有編織的多孔竹席,出土時竹席雖已完全碳化,但印在地面上的圖案仍十分清晰,製作工藝考究精湛,比浙江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竹席要「年長」2000多歲。

賀剛介紹,沅水流域向為史學家心目中的「南蠻」之地,而高廟遺址出土文物表明,這裡的先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

靠著高廟遺址的重大發掘,一夜之間,湘西之地一洗「南蠻」惡名,跨入中華文明遠古正史。高廟,高妙!

2.諸多發明:閃耀文明之光

高廟文化的存續時間在距今約7800年至6300年之間,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後段至晚期前段。令人驚訝的是,高廟文化早期階段的先民,已初創了迄今為止不見於同時期其他考古發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

已故文化人類學家、省文史館館員林河曾說,在高廟遺址挖掘出了60餘個「世界之最」,高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在高廟文化早期陶器一幅八角星圖像上,八角星內部有兩層圖案,最裡層為一個方框,以表示大地四方,方框外則被一個圓圈環繞,它就是圓形的天。八角星圖案外圍,陶工又加了由多條弧線組成的圖案來表示圓形的寰宇。

中國上古人類天圓地方宇宙觀產生的時間竟如此之早,遠遠超出人們以往的想像,突破了史學界廣泛認同的5000年前黃河流域古代先民所創的觀點。

高廟文化先民還發明了太陽曆和八卦。他們首創的等分八角星圖像,實際上是表述月投影周年變化過程的一個縮寫符號,可作測定四時的儀器來製作太陽曆。上古八卦的實質是根據時間和空間(方位)的變化來推衍物像的變化,故這種八角星圖也是最原始的八卦圖形。

白陶的發明,是高廟文化先民的一項創舉,它突破了數千年古代先民在居址附近就地取材製作陶器的傳統,堪稱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是瓷器的先聲。

提起紋飾,附著於高廟陶器上形態各異的鳥紋、獠牙獸面紋、太陽紋和八角星紋等紋飾,猶如事先經過電腦排版,細密而規範,巧奪天工,在全國同期遺存中獨一無二。

從八角星圖像的繪製方法可以發現,高廟文化先民對規(圓)、矩(方)的運用已十分嫻熟。高廟文化先民所初創的規、矩分別對半等分的方法,實為《周髀算經》數理法則之肇始。

高廟文化先民還創造了後世美術設計傳承的藝術構圖法則,主要有二方連續法、帶狀層疊法、對稱等分法、對半拆方法、二元複合法等。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先秦史學易道研究會會長馬寶善認為,高廟文化值得懷化人、湖南人乃至中國人驕傲,出土的上萬件文物跨越了7000餘年,引人注目。

3.整理研究:破解千古之謎

「賀老師把青春獻給了高廟文化。」伍寧元說,由「高廟遺址」到「高廟文化」,始作俑者乃賀剛。

看著一張賀剛1988年首次來高廟遺址勘察時的照片,當時賀剛正是而立之年,英姿勃發,而眼前的賀剛青絲變成了白髮,歲月滄桑布滿臉上。

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的賀剛,為高廟文化挖掘、整理、研究,耗費了28個春秋,出版了50餘萬字的《湘西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記》一書。與記者談起高廟文化,他是那樣的情有獨鍾。

高廟文化曲徑通幽,沉澱著太多的歷史之謎。考古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運用發現的資料和科學的方法,不斷完善其研究成果並使之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賀剛說,高廟文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輻射力與穿透力,被如此廣大地域範圍內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一個內在的力量就是宗教。

2005年,在遺址頂部揭露了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它由主祭(司儀)場所、祭祀坑、議事或休息的房子和附設的窖穴組成。祭祀坑內出土有經火燒過的牛、羊、鹿和龜等動物骨骼和螺殼,個別坑中有人祭遺存,出土陶器上大量裝飾有太陽(天帝)、八角星、獠牙獸面(龍)、鳳鳥等神靈圖像。最重要的是在司儀場所發現了兩側對稱的雙柱環梯建築遺迹。據考證,它是供神靈上下天庭的「建木」天梯。

這些刻畫在陶器上的神靈圖像在高廟文化不同區域類型的遺存中普遍風行,分布地域廣,可以確認是一種大範圍群體性的宗教信仰。高廟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使塵封數千年的歷史啞謎得以破解。

研究結果表明,居住在以沅湘流域和洞庭湖區為中心,包括鄂西、黔東和桂江、西江流域,以及粵北至環珠口(包括香港、澳門)廣大地域的高廟文化先民,是當時中華大地上勢力最為強盛的遠古族團;他們的系列發明和科學技術成就,以及信仰體系中的神系和禮神祭典的確立,聯繫古史傳說記載進行綜合研究,可推知高廟文化早期遺存為人文始祖伏羲氏族團所創造,高廟文化晚期遺存及其後續的大溪文化遺存為炎帝族團所創造;伏羲氏族團是炎帝神農氏族團的直系祖先;高廟文化所在區域是中國上古邦國文明的發源地。

高廟文化遺址被評為2005年度考古界重大收穫,併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獲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化市文物處處長鬍瑜告訴記者,目前,懷化市、洪江市正在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大遺址保護」項目,根據高廟遺址保護規劃,將建設高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廟文化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這段中華文明史上的輝煌歷史。

鏈接

伏羲、炎帝的主要成就

和中國上古文明起源的核心元素

伏羲最突出的成就是觀天法地,初定曆法;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發明漁網(網罟);馴養動物,始行畜牧業;造琴、瑟,始作弦樂器;刻木為書(在木片上刻畫文字),替代結繩記事;制定嫁娶之禮。伏羲氏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

炎帝神農氏最突出的成就是教耕生谷,作耒耜——農耕;立曆日,正四時之制——曆法;和葯濟人——醫藥(巫醫);課工定地為之城池以守之——都邑;作《連山易》——三易之首。

中國上古文明起源的核心元素主要有:太陽曆的發明;以八卦為代表的易學的發端;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產生;中國早期神系的初創與禮制起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祭器和祭儀、祭典的發端;數理觀念的產生;與文明時代相傳承的藝術法則的產生;氏族部落成員等級的分化和中心聚落的產生。

(肖軍黃巍整理)


推薦閱讀:

青蓮詩社同題:【五律】傳統詩詞第二十一期
傳統特色餃子06
細說傳統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葉式史
好名標準[現代與傳統]

TAG:文化 | 認知 | 傳統 | 顛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