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狐揭秘:革命公墓合葬需夠級別

,狐揭秘-


  原標題 [狐揭秘:革命公墓級別不夠難合葬]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我國聲名最著,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它坐落在北京市石景山區東部的八寶山南麓,佔地150 畝,元代為靈福寺舊址,明代改稱褒忠護國寺,該寺建於明朝永樂初年,是為禮祭和護守剛公墓而建。司禮監太監、大將剛炳(亦名剛鐵)北征瓦刺,戰死於八寶山,成祖皇帝敕建祠寺於此。護國寺建成之後,明清兩代內宮太監多次捐獻俸資重修和重建。寺內曾供奉佛祖、伽蘭、天王諸神,到清同治年間,增設了關羽、山神等道教神位,護國寺漸成太監積聚和養老送終的處所,明清太監多附葬於此。歷代戰亂都沒有禍及到它,成為太監們安居的一處世外桃源,當地的人都叫它太監廟。

  1950年,北京市政府將護國寺改建成公墓,這裡的太監道士均遷出公墓。遵照周恩來總理的建議,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於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1958年,我國實行火葬,革命公墓修建了骨灰堂。將原褒忠護國寺第一、二進大殿及配殿改建而成,其中分為十一室,第一室安放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科學家的骨灰,以後又安放了賀龍、李四光、李宗仁、王進喜等同志的骨灰。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1970年,經周總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革命公墓骨灰堂寄存骨灰的範圍調整為司局(師)級以上幹部。多少年來,古木參天,景點處處,鮮花簇集,革命公墓不僅是陵園,而且是容寺院園林與庭院綠化為一體的公園,更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每年來這裡緬懷先烈,悼念親友者數以萬計,清明節期間尤為集中。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由來

  八寶山,位於石景山區東部,為西山山脈前平原上的孤立殘丘,得名於建築材料"八寶"。所謂八寶,指的是馬牙石、白堊、青灰、紅土、坩土、黃漿、板岩、砂岩八種黏土礦物。馬牙石,又稱方解石,主要成分為石英,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和利用的礦物;黃漿是木器的塗料;板岩常用作製造房瓦及石硯的原料;砂岩是研磨、玻璃、建築等工業的原材料。

  其實,八寶山原名黑山,主要是由東西兩座山峰構成的,最高處海拔103米,是西山山前崗阜。全山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0.6公里。八寶山歷史名勝頗多,明代時有延壽寺、靈福寺、朝陽庵,西峰上建有娘娘廟,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褒忠護國寺。褒忠護國寺又名黑山護國寺,是明代永樂年間為紀念名將剛炳所建,寺內有剛炳墓,現僅存墓碑和墓前石龜。日本侵華時期侵略者為紀念死難的日軍于山上建忠靈塔,1946年改建為忠烈祠,紀念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官兵,包括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將領。建國後陸續于山上建八寶山革命公墓、八寶山第二公墓和北京西郊殯儀館。

  周恩來總理指示,吳晗選址

  1949年12月的一個黃昏,北京,中南海。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兩個秘書的陪同下,沿著中南海西岸散步。這是他連日來難得的一次休息。此時,周恩來正在考慮一個問題:戰爭年代環境不允許,現在成立了新中國,該給犧牲的戰友和同志們找一塊安靜的棲身之地了。就在北京找個地方做革命公墓吧!他隨即轉身吩咐秘書:"你給吳晗同志打個電話,請他明天上午到這裡來一下。"

  第二天,吳晗來到總理辦公室。總理直接說:"這次請你來是談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你們在北京找塊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們的遺骨遷進去。讓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讓後代時時不忘勝利來之不易。公墓不但作為烈士的安息地,還要成為教育後代的場所。現任的高級領導幹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個合適的安葬處。"吳晗問:"您有什麼具體要求?"周恩來說:"北京附近我不太熟悉,說不出哪裡好。我想一是不要太遠,交通要方便,今後群眾還要去搞紀念活動;二是環境要美,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行。當然,公墓建起來後可以搞綠化,改善環境。再有就是盡量不佔用農田……"

  吳晗接連看了北京四郊許多地方,但作為公墓的地方都不太合適。現在看的三王墳也不太滿意,因為在平地上建公墓不符合周恩來不佔好地的要求。他們準備再到附近看看。余心清向北望去,見不遠的山下有一片樹林,枝葉雖已枯黃,可還有不少松柏顯出一派蒼綠,其間影影綽綽地還露出一些高大屋頂挑檐,顯得挺有生機。他遙指那片樹林問身旁的曹恩棠:"那是什麼地方?"曹恩棠看了看:"噢,那山是八寶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護國祠。現在還住著不少太監,當地人都叫它太監廟。我們也去看過,地點不錯,環境也挺好,就是靠山在半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監,我們考慮搬遷工作量大,就沒選它。"吳晗聽了曹恩棠的介紹後挺感興趣,問余心清和薛子正:"咱們過去看看怎麼樣。"

  吉普車一直開到護國祠門前,吳晗等人下了車。太監們見是幾個當官模樣的人來,後面還跟著一個背手槍的警衛員,不知他們為何而來,都有些緊張,誰也不敢貿然和他們打招呼。吳晗見這祠廟果然氣派,廟門上一塊牌匾上刻著五個金漆大字:"褒忠護國祠",四周蒼松掩映,格外僻靜清幽。吳晗等又圍著護國祠周圍轉了一圈,覺得這裡真是好地方。地有百餘畝,房有百餘間,還有樹木果園,依山傍坡,不佔用平地良田,風景秀麗,交通方便,幾個人心裡都有意在此建公墓。一天上午,護國寺主持信修明正在果園閑逛,一個太監跑來說祠里來人找他,信修明不知是何人來找,匆匆回祠。進得配殿,見屋裡早有三個幹部模樣的人在等他。信修明忙上前施禮,自報家門。那三人也起身還禮,自我介紹一個是市郊區工作委員會的,兩個年輕人是市公墓籌備組的,接著來人就說明來意:市政府已決定徵用護國祠及其所轄土地作為革命公墓用,此次來就是商量太監們的安置問題的。信修明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不由一驚。但很快鎮定下來,說:"護國祠歷史悠久,歷來歸我們代代相傳,政府要佔我們的地方恐怕不妥吧?事關重大,還是允許我和大家商量商量。"信修明想先把來人打發走再細細思量。"也好,我們今天先來打個招呼,希望師父支持政府工作。"來人起身告辭。籌備組的人回到市政府,經過反覆研究,很快拿出一個搬遷安置太監的意見方案。

  籌備組的人找到信修明,把方案交給他,信修明安置在條件較好的北長街興隆寺太監廟,年老的太監安置在琉璃河太監廟,其他太監安置在西斜街太監廟。信修明和眾太監們見政府並未把他們趕到農村,而是還照顧他們的特殊情況,依然把他們安置在太監廟生活,而且還在市內,生活挺方便,事已至此,也就沒什麼異議了,愉快地接受安置。從此,褒忠護國祠結束了太監廟的歷史,作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翌年4月,北京市政府報請政務院批准修建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周恩來因公墓是安放埋葬全國烈士和領導同志的地方,叫做北京市革命公墓不妥,指示改為八寶山革命公墓。

  中國領導人的安葬地

  過去,談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總給人一種神秘聯想,因為它是中國領導人的"御用"公墓。不管毛澤東時期的老將朱德、彭德懷,還是老鄧時期的陳雲、姚依林,新聞里"安葬八寶山公墓",是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功勛的認可。然而今天,神秘色彩即將褪掉,它將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墓。

  總體布局來看,八寶山革命公墓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墓區,二為骨灰堂。墓地或骨灰的安放格局遵循生前政治級別而定。位於整個公墓北向頂端的一墓區內主要安葬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副部級以上幹部、民主黨派領導人士。因此,一墓區是公墓中政治規格最高的地方。

  墓區布局

  八寶山現共有三個墓區,進入正門後的大道兩側分別為二墓區和三墓區——它們佔據了公墓最顯著的位置,是在一墓區形成後擴展而成的,安葬了530多位逝世於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

  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他是建國後第一位故去的國家領導人,也是八寶山建成後入葬的第一位國家領導人,因此任弼時墓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這一墓地面積300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積最大。中共十大元帥、上百上將的墓地都比不過他。

  任弼時墓完成後,第一屆中央政府副主席、民盟副主席張瀾墓,就挨著任弼時墓的西側放;1955年紀念瞿秋白逝世二十周年時,有關方面把他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到八寶山,並葬於任弼時墓東側。於是,第一墓區就在這基礎上形成。

  後來,第一墓區範圍越來越大,便形成自然的排列位置,例如以任弼時墓為基準平行於兩側分別為政治局常委級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陳雲、宋任窮、李先念。一個並非有意為之的格局特點是,一墓區東側(東一區)主要是中共領導幹部,西側(西一區)則多為民主人士,其中不少教育、文化界著名人士如徐悲鴻、聞一多、美國作家史沫特萊等文化名人。這些人物和他們頗有些個人風格的墓碑夾雜在大面積的多以五角星和黨徽為碑面、以戎裝為遺像的革命者墓碑中顯得格外特殊。

  "西一區"墓地,還有1998年過世的書法家舒同的墓。九平米大的墓地由漢白玉、硯台石及將軍石砌成。1998年過世的舒同,墓碑上鐫刻著夫人王雲飛的名字,王還在世,顯示西歸後也將和舒同葬一起。舒同以特批形式享政協副主席待遇,墓地因此為九平米。整個墓區中,還有不少夫妻合葬或即將合葬的墓碑,如2003年過世的李富春與蔡暢,2005年過世的宋任窮與未亡人鍾月林,徐海東與周東屏,鄧子恢與陳蘭,羅榮桓與林月琴。但在另一區的"骨灰堂",骨灰擺放就完全按生前級別,也因此,陳毅夫人張茜因級別不夠,就不能和陳毅共置一室,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也同樣分屬兩地。

  從第一墓區下台階,被稱為"第二墓區"。東二區主要是"四副兩高"(全國人大、政協、國務院、國家元首副職,及高法、高檢正職)人物,如方毅、董其武、耿飆;"西二區"則主要是高級將領如羅榮桓、秦基偉、聶榮臻,每位將領墓碑上都鐫刻"星星數",像徐海東墓上鐫刻了四顆星。

  八寶山革命公墓建成之後並沒有根據逝者身份進行專門分類,僅是按逝世的先後時間順序依次建墓。如1955年4月離開人世的林徽因,其墓旁就是一位同年6月去世的森林工作者。二、三墓區的墓碑樸素莊重,形式統一,每塊佔地一平方米左右,墓蓋以水泥製成,墓碑為漢白玉石雕刻。據園內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墓下安葬幾乎都為遺體,而不是骨灰。從上世紀60年代中國提倡火化後,他們逝世後的安放方式就出現了一些變化。

  骨灰堂按級別分類

  八寶山除了墓區之外還有骨灰堂,這裡不僅安放朱德、彭德懷、賀龍、陶鑄、廖承志的骨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及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骨灰也都在此。由於中共建政前,這裡是國民黨的忠烈祠,包括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抗戰將領,也都安葬於此。

  1958年,中國提倡火化,黨員帶頭,即後來人們所說的"死不佔地"。毛澤東帶頭在倡議書上簽字,朱德、彭德懷、康生、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董必武、鄧小平等先後簽名。在這一背景下,八寶山革命公墓又將原護國寺殿堂改建為革命公墓骨灰堂。目前為止,骨灰堂佔地2400平方米,共有骨灰室28間。

  進入骨灰堂大門,最先看到的是"紅軍牆",牆面鐫刻著"弘揚紅軍精神,建設偉大祖國"。這面牆上的編號已達到1058號,距最後一個編號1135號,剩餘空間不足100個。1988年以後,由於骨灰堂骨灰寄存空間緊張,骨灰堂院內開始建起骨灰牆。11面骨灰牆分別位於骨灰堂北、西、東三面,在大約一百米的狹長通道兩側,密密麻麻布滿鮮花和遺像。

  骨灰室中歷史價值最高的當屬中一室,又稱骨灰安放一室或瞻仰廳。據曾瞻仰過此廳的人描述,骨灰堂一室沒有奢華的裝飾,但卻充滿莊重靜穆氣氛。迎面正中的一座骨灰盒(101號)是朱德元帥。緊挨著朱德的是彭德懷元帥(102號)。陳毅元帥的骨灰盒也安放在這裡。而賀龍元帥,這位八一南昌起義的總指揮的骨灰盒,據說恰好安放在81號位置上。

  一室還安放了董必武、陶鑄、廖承志、李富春、許光達、陳賡、徐海東、林伯渠等已故領導人的骨灰。此外還安放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前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國民黨高級將領張治中,起義將領傅作義、陳明仁的骨灰。雖稱為瞻仰室,但這裡並不對外開放,僅接待家屬。

  實際上,整個骨灰堂都只對家屬開放,他們憑骨灰存放證到這裡祭奠親人。管理人員說,不對外開放的原因,一是為了確保骨灰安全,因為曾發生過骨灰失竊事件,再者長期接觸室外空氣,對骨灰保存不利。

  骨灰堂內28個安放室的存放規格亦有不同,除中一室外,還有九間安放室存放副部級以上幹部的骨灰。東1—3室面積大約二三十平米,室內安靜恬淡,光線柔和。很多骨灰盒上放著鮮花、黨旗。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幾間屋子,正部級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級放在兩側。

  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的骨灰擺放完全按照生前級別,因此很多革命家、領導人和他們的妻子因級別關係不能合葬,例如陳毅的夫人張茜因級別不夠就不能和陳毅共同進入中一室。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也同樣分屬兩地。

  文革毀墓風波

  公墓最初均為土葬,1956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彭真等151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的一份倡議書上籤了字,自願實行火葬。1958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建立骨灰堂後,開始陸續有骨灰存放。

  到1966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共建墓539座。文革開始後,紅衛兵開始衝擊公墓,整個十年動亂期間,被破壞的墳墓有120座,其中砸壞後起出屍體的墳墓有3座。瞿秋白的墓,是破壞最為嚴重的。因被戴上"叛徒"的帽子,在1966年,瞿秋白墓被幾百名紅衛兵揮鎬夷為平地。

  1979年後,墓地開始修復工作,包括瞿秋白墓在內的一百餘座被破壞的公墓全部被修好。骨灰堂內,康生和謝富治的骨灰盒遭到其他逝者家屬的唾棄和破壞,後經中組部同意,二人的骨灰被遷出骨灰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胡耀邦等人的遺骨均未安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毛澤東的遺體陳放在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的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在祖國大地上,劉少奇的骨灰在撥亂反正後從開封迎回北京,胡耀邦的骨灰則安葬在江西省的共青城。北京市殯葬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稱,建國後,一定級別的幹部逝後去處一般有三:骨灰撒散;骨灰遷回逝者原籍;大部分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入八寶山革命公墓需審批

  從按級別定面積到以價格槓桿進行調整八寶山革命公墓原定安葬對象為革命烈士,後擴大到一定級別的幹部。1951年頒布執行的《革命公墓安葬暫行規則》規定,犧牲或積勞病故的革命軍人和革命工作人員,經過申請批准後,均可安葬在革命公墓。而幹部的級別,最初定為"縣級以上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到了1992年,革命公墓安置骨灰者的範圍由縣團級調整為司局(師)級以上幹部,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現在。

  中華民族就有重視長親的傳統。依逝者威望、聲譽、資歷等的不同,在喪葬的地點、規格、禮儀、墓穴的大小及耗資等諸方面有所區別。八寶山革命公墓在修建時也是如此安排的。根據逝者在黨和政府中擔任的職務高低,參加革命的時間長短、貢獻大小,在墓穴的規格、安葬的地點上也有所不同。這並不是共產黨講等級排場,而是只要誰對歷史,對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人民就以最高規格安葬誰。

  1951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暫行規定》(草案),報張友漁副市長,張友漁副市長批示:"本辦法只稱為《革命公墓暫行規則》。" 刪去了"烈士"二字。修改後的暫行規定上報政務院秘書廳轉內務部審批後,於1951年12月20日以內優字第270號文件核准頒布執行。

  革命公墓安葬暫行規則第三條規定:

  墓穴用地,根據幹部級別,劃分為三級區,安葬者須按照各區各級順序及面積大小使用,不得挑選和擴大。

  第一區,安葬縣級以上幹部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幹部。墓穴地長12尺,寬6尺或長12尺,寬12尺。

  第二區,安葬省級以上幹部及革命軍人軍級以上幹部。墓穴地長18尺,寬18尺或長24尺,寬24尺。

  第三區,安葬對革命有特殊功績的,其墓穴地大小另行規定。

  根據此規定,公墓墓區的劃分是:廟前是縣團級幹部墓區;廟後東側是地委級幹部墓區;西側是省委級幹部墓區;再向上是中央領導幹部的墓區。

  後來建立了骨灰堂,骨灰安放也有嚴格的規定。骨灰分為一、二、三、四……室,中央領導,部隊兵團級以上領導,地方部級以上領導的骨灰可以安放在一室。但一室又分為正面和側面。正面安放的是中央領導同志的骨灰,側面則安放其他領導同志的骨灰。至於墓蓋、石碑、月台的尺寸,也都針對不同級別幹部有詳細的規定。


推薦閱讀:

沙洋:楚國王族公墓區在紀山
選擇公墓要請風水師幫助
如何在公墓中選擇好的墓穴
公墓選穴基本法
風水好的公墓有哪些

TAG:革命 | 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