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迴的漩渦中,我們只是一片隨波逐流的落葉(走進佛法)
編者按:濟群法師講述《走近佛陀認識佛法》,今日與大家共同學習佛陀的求道之旅,以啟發我們的向道之心。(連載)
出家不僅是身份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關鍵是為了解決問題,超越生死。如果沒有求道之心,即使剃髮染衣,過著晨鐘暮鼓的出家生活,內在品質也不會因此改變,那就違背出家的初衷了。所以,悉達多太子出家成為沙門瞿曇後,就開始了求道生涯。
這個道,正是解脫之道,覺醒之道。所謂解脫,就是從生老病死的輪迴中解脫,從身不由己的煩惱中解脫。所謂覺醒,就是從不辨是非的無明中覺醒,從以苦為樂的迷惑中覺醒。在輪迴的漩渦中,我們只是一片隨波逐流的落葉,隨著往昔業力飄蕩,隨著混亂情緒飄蕩,隨著錯誤想法飄蕩。這就是眾生的生命現狀,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如果不加以改變,未來還將無窮無盡地重複下去。
解脫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那麼,如何才能從輪迴中解脫,從迷惑中覺醒?當我們說到解脫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一種境界,是和現實毫不相干的。
但我要告訴大家,解脫離我們並不遙遠,也不是形而上的玄想。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解脫的需求。
當我們感到疲憊時,當我們陷入煩惱時,當我們遭遇痛苦時,難道不希望從中解脫嗎?難道願意讓疲憊、煩惱和痛苦繼續下去嗎?我們通過娛樂來轉移目標,通過發泄來加以對抗,通過毒品來麻痹心靈,甚至有人通過自虐來讓身體分擔內心的痛苦,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尋求解脫。
但這些方式只能帶來暫時的安慰,而且是一種充滿副作用的安慰。就像把希望寄托在一根稻草上,最後只會沉得更深,更難浮出水面。
在其他宗教中,通常是將天堂視為解脫。但佛陀通過對生命的追溯發現,天界雖然比人間幸福安樂,但不代表究竟解脫。因為天堂只是生存環境的改變,並非內在品質的改變。
即使我們因為善業得生天道,但只要煩惱未斷,業力未盡,一旦天福享盡,最終還是要淪落六道,流轉生死。佛經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有些天子天福將盡時,以神通看到自己未來會墮落貧賤之家,甚至淪為畜生,不由驚慌失措,請求佛陀幫助。可見生天也是不究竟的,是暫時而非永久的福報,更不是真正的解脫。
佛陀的求道生涯那麼,出家後的沙門瞿曇是怎樣開始求道生涯的呢?
1參訪仙人,修習禪定禪定是印度非常盛行的修行方式,可以調伏妄念,令心安住。在禪定狀態下,修行者會因暫時平息妄念感到喜悅,所以很多人就陶醉在定境帶來的樂受中,以為這就是解脫。沙門瞿曇也是從禪定開始修行。
他曾參訪當時印度非常著名的兩位宗教師,一位是阿羅邏迦羅摩,已成就無所有定;一位是郁陀迦羅摩子,已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
他曾對侍者阿難回憶這段求道經歷:
阿難:現在我出家過無家的生活,為追求最善的,追求無上寂靜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去找阿羅邏迦羅摩,對他說:「吾友,迦羅摩!我想以此法與律而修梵行。」當我說完後,阿羅邏迦羅摩告訴我:「尊者!你可以住下來。在此的教法,無須很長的時間,智者便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此教法,這就是他老師所了知的一切。」
我很快學習完那些教法,我可以聲言,就僅僅以嘴唇複述,以及背誦他的教法而論,我能以智與信心來述說。而且我知道也見到,除了我之外,還有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如此。我思維:「阿羅邏迦羅摩並非單憑信心而宣說教法,因為他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此教法。可以肯定地說,他透過親身的知與見而安住於此教法中。」
我於是去見阿羅邏迦羅摩,對他說:「吾友,迦羅摩!你自稱透過證智,而獲得、證知此教法,是到何種程度?」此話說完,他聲稱所達到的是無所有處。我於是想到:「並非唯有阿羅邏迦羅摩具足信、精進、念、定、慧五根,我自己也具足。假如我也努力,去證知他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的教法,結果會如何呢?」
我很快就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於是去見阿羅邏迦羅摩,對他說:「吾友,迦羅摩!你自稱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此教法,就是這個程度嗎?」他告訴我的確如此。「吾友!我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此教法,也是這個程度。」
「我們是有福的,朋友!在梵行的生活里,我們值遇如此尊貴的同行者,實在真是幸運。我宣說透過證智而獲得、證知的教法,你也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與證知它。再者,你透過證智而獲得、安住、證知的教法,正是我宣說透過證智而獲得、證知的教法。所以,你了知的教法,我也了知;我了知的教法,你也了知。我是如此,你也是如此;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來!朋友,讓我們共同領導這個團體吧!」之後,我的老師阿羅邏迦羅摩,就把我這個學生擺在與他同等的地位,給予我最高的崇敬。
我想:「這一教法無法把人導向離欲、離貪、滅盡、寂靜、證智、覺悟與涅槃,而僅僅導向無所有處。」我不滿意這教法,於是離開它而繼續自己的探索。
為追求最善的追求無上寂靜的最高境界,我找到郁陀迦羅摩子,對他說:「朋友!我想以此法與律而修梵行。」
根據經典記載,沙門瞿曇在郁陀迦羅摩子指導下的修行經歷,除了成就更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外,和在阿羅邏迦羅摩處所經歷的完全一樣。當他具足和兩位仙人同等的定力時,卻發現,禪定只是意識的特定狀態,雖然煩惱暫時不起現行,但還是處在有漏的妄心系統,並未超越。
僅僅依靠禪定,無法將人導向離欲、滅盡、寂靜、證智、覺悟和涅槃。所以,他又開始新的探索。
2修習苦行苦行,簡單地說,就是非常艱苦、挑戰身體極限的修行方式。和禪定一樣,盛行於印度各個宗教。他們認為,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人有太多慾望造成的。唯有通過對色身的百般折磨,才能消除慾望,成就解脫。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我們到網路搜索,還會看到很多奇特的苦行,其中一些行為可謂極端自虐,近乎瘋狂。這樣就能消除慾望,凈化身心嗎?其實,當肉體飽受折磨時,慾望只會暫時蟄伏起來。
因為身心所有能量都在忍受折磨,已經沒有餘力來啟動慾望了。可蟄伏不等於消亡,一旦有可乘之機,慾望還是會捲土重來。甚至於,因為壓抑已久而變得更洶湧,更強悍。
在沙門瞿曇的求道過程中,也曾經過六年苦行,親歷種種艱苦卓絕的修行。
南傳《中部經》記載,他曾嘗試以閉氣的方式修行:
我又想:「假如我修習止息禪,那會如何呢?」我於是停止用口鼻呼吸。當如此做時,我聽到很大的風聲由耳而出,有如鐵匠鼓動風箱時所發出的吵聲一般。
我停止用口、鼻與耳朵呼吸。當如此做時,強風撕絞著我的頭,我的頸彷彿被一個壯漢用利劍劈開。然後便是劇烈的頭痛,彷彿有個壯漢正使勁地勒緊箍在我頭上的皮條。
接著,強風割開我的腹部,彷彿一個熟稔的屠夫或其學徒用利刀切開公牛的肚子。之後,我感到劇烈灼人的腹痛,彷彿有兩個壯漢抓住一個疲弱的人的兩個胳膊,把他放在一堆煤火上燒烤。
雖然我生起不疲厭的精進,也建立起不斷的正念,然而身體變得勞動過度且不平靜,因為這痛苦的精進讓我感到精疲力盡。不過,如此痛苦的感受對我的心完全沒有影響。
雖然閉氣帶來的痛苦使沙門瞿曇精疲力盡,接近死亡邊緣,但他並未放棄苦行,而是進一步限制飲食,想通過餓其體膚來解脫。他每天只喝少量豆汁,近乎絕食。經中這樣記載:
我又想:「假如我吃很少的食物,例如每次只喝少量的豆子汁、扁豆汁或豌豆汁,那會如何呢?」於是我便這樣做了。
當如此做時,我的身體變得骨瘦如柴,四肢變得像接合在一起的藤條或竹節。只因為我吃得太少,我的臀部變得像駱駝的蹄;隆起的脊椎骨,猶如串起的珠子;肋骨瘦削突出,猶如舊穀倉屋雜亂無章的椽木;眼光深陷入眼窩,猶如深井中映現的水光;頭皮皺縮,猶如因風吹日晒而皺縮凋萎的綠葫蘆。
若觸摸肚皮,就能摸到脊柱;觸摸脊柱,就能摸到肚皮。大小便時,頭會向前倒去。當以手搓揉四肢以放鬆身體時,身上的毛髮因根部爛壞而紛紛脫落,只因為我吃得太少。
當人們看到我時,他們會說:「沙門瞿曇是黑皮膚的人。」其他人說:「沙門瞿曇不是黑皮膚,而是棕色皮膚的人。」更有別的人說:「沙門瞿曇既不是黑皮膚,也不是棕色皮膚,而是白皮膚的人。」由於我吃得太少,清凈、皎潔的膚色因而損壞了。
這段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沙門瞿曇經歷了多麼嚴苛而極端的苦行。因為吃得太少,他的身體日漸枯萎,搖搖欲墜,最終卻發現,這是一條沒有結果的歧路。正如世尊后來對侍者阿難所說的那樣:
我想,當一個沙門或婆羅門,不論在過去、未來或現在經歷這種由努力所引起的痛苦、折磨與刺穿的感受,頂多與我現在經歷的相等,但絕不會超過它。然而,透過這樣嚴酷的苦行,我並未到達超越常人的境界而獲得聖人的知見。健行天下,大愛中醫養生堂堂主,一個虔誠的中醫信徒,一個純粹的中醫踐行者!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廣交天下中醫愛好者,交流微信號:daaizhongyi1314!
經歷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折磨後,沙門瞿曇並沒有因此解脫,也不曾引發智慧。這些親身經歷使他明白:苦行並非通往覺悟的正道。當然這絕不是說,享樂才是通往覺悟的正道。佛陀反對的,是沒有意義的無益苦行,或以自苦其身為究竟的錯誤觀念。
3放棄苦行,尋找通往覺悟的正道在印度,禪定和苦行是最為盛行的修道方式。可當沙門瞿曇證得四禪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並經歷常人無法超越的極端苦行後,並沒有因此解脫。那麼,解脫之路究竟在哪裡?在繼續探尋的過程中,他回想起少年時的一段經歷。
《中部經》記載:
我想到有一回父親釋迦王在勞作時,我坐在閻浮樹蔭下,遠離感官的慾望,遠離不善法,我進入初禪,伴隨它的有尋、伺,以及由遠離而生的喜與樂。我想:「這會是通往覺悟的方法嗎?」之後,回憶起那段往事,我明白這確實是通往覺悟的方法。
然後,我又想到:「為何我要害怕這種樂呢?它是樂,但它與感官的慾望和不善法無關。」我於是想到:「我不害怕這種樂,因為它與感官的慾望和不善法無關。」
當年的禪修體驗使他認識到,不必拒絕這種由放鬆身心帶來的禪悅,因為它與感官慾望無關,也與不善法無關。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必能找到解脫之路。
這條道路,正是佛陀日後時常告誡弟子的中道,一方面是遠離身心慾望,一方面是避免自苦其身。但在苦行之風盛行的時代,這種方式並不容易被人接受。甚至與他一同修行的五位追隨者也對此產生誤解,以為他退失道心了。
《中部經》記載:
我想到:「以如此極端瘦弱之身,我不可能得到那種樂。或許我該吃一些乳粥與麵包的固體食物?」
那時有五位比丘在照顧我,他們的想法是:「若沙門瞿曇證到某種境界,他必定會告訴我們。」當我一開始吃粥與麵包的固體食物時,那五位比丘感到厭惡,於是離我而去,他們想:「沙門瞿曇已開始放逸,捨棄精進,而回復奢侈的生活了。」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找到正確的修行之路是多麼艱難。當一個人有了錯誤認知,即使正道就在眼前,也不會認可,更不會追隨。佛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都在尋求解脫,並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
為什麼他們不能解脫?是他們的定力不夠嗎?是他們的精進程度不夠嗎?都不是。關鍵就在於,沒有找到通往解脫的正道。當方向錯了,哪怕再努力,也是南轅北轍,永遠不能到達終點。
相比之下,我們能在兩千多年後得遇佛法,依佛陀的指引修行,是多麼值得慶幸啊!因為這一教法不是輕易得來的,不是天啟,不是神授,而是佛陀用生命實踐的,是歷經種種難行苦行,從無數挫敗中上下求索而來的。當我們真正生起求道之心,才能體會到,佛陀給予我們的究竟有多麼珍貴,多麼難得。
健行天下,大愛中醫養生堂堂主,一個虔誠的中醫信徒,一個純粹的中醫踐行者!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廣交天下中醫愛好者,交流微信號:daaizhongyi1314!
推薦閱讀:
※水波蛋的做法。口感外表Q彈,里嫩順滑,開水攪漩渦後倒入雞蛋技法。
※康雍政治鬥爭漩渦中的「十三子」允祥
※北冰洋融化對地球洋陸漩渦及颱風演化的迷你催化作用!
※情緒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