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詞格律之探討

詞格律之探討

詞這種文學形式最早來自民間,產生於隋代,唐代開始流行,經五代到宋代發展到空前繁榮的階段。常說「唐詩宋詞」,就是說,在我國古典文學形式中,唐代是詩的高峰,宋代是詞的高峰。

詞和詩,有些地方是相同的,而更多的地方是不同的。本文在介紹詞的過程中,把它與詩主要是格律詩作適當的比較,會更有利於掌握它的特點。

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即格律詩兩大類,而詞,本身就具有格律,沒有古體詞和格律詞之分。我們說「詞」,就是指具有格律的詞的意思。從要求具有格律這個總的方面來說,詞和格律詩是相同的,但它們要求的格律各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由它們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所決定的。簡要地說,格律詩的特點是由它要適合於吟誦這種表達方式所決定的,而詞的特點是由它要適合於歌唱這種表達方式所決定的。歷代不少人把詞叫做「曲子詞」或「近體樂府」,就清楚地表明了詞體的性質,表明了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

詞是一種配音樂的文學形式。

我們現在唱的歌,創作時,一般都是先有歌詞,後譜曲子。而詞的創作則剛好相反,是先有曲譜,後有歌詞,歌詞是按固定的曲譜格式填上去的,所以叫做「填詞」。但早先的曲譜失傳了,後來填詞的人就按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來填寫,這就失去了詞本來具有的音樂性,把詞詩律化了。現在不少談詞和格律詩的著作,都把它們的格律比較著來談,就是因為詞失去了音樂性而變成了詩的格律化的緣故。所以有人又把「詞」叫做「詩餘」,這當然不是原來詞譜的含意了。

下面就從詞的分片、詞的押韻、詞的平仄和詞的對仗四個方面加以介紹,在介紹過程中通過一些具體例子來加以說明。

第一,詞的分片。

詞和格律詩在體制上很不相同的一點,就是格律詩不分片,而詞一般都要分片。

絕大多數詞調,都是一首分為幾段。一段就叫一片,或叫一闋。曲子奏完了叫做「闋」。曲子奏一遍叫做「一闋」;再奏一闋,就表示按原曲子再唱一首歌。兩段的詞,我們把第一段叫「上片」或「上闋」、「前闋」,把第二段叫「下片」或「下闋」、「後闋」。

按照詞調分段的情況,可以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和四疊共四種。

一首詞不分段也就是只有一段的稱為「單調」,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又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像這種單調的詞還有【竹枝詞】【八拍蠻】【調笑令】【如夢令】等,在整個詞調中數量不多。

一首詞有兩段的稱為「雙調」。這種雙調的詞在詞調中占絕大部分。

雙調的詞又可以分為上下片相同和上下片不同兩種。

上下片相同的,如毛主席的【卜運算元·詠梅】。上片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下片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上下片都是四句,第一二句都是五個字,第三句都是七個字,第四句都是五個字,都是在第二、四句上押韻。上下片相同的詞調,除了【卜運算元】以外,還有【浣溪沙】【西江月】【浪淘沙】【蝶戀花】【漁家傲】【採桑子】等。這些雙調的詞,大多數本來是單調,後來將單調加一倍,即重複一次,就成雙調了,就像一首曲譜配上兩段歌詞一樣。

上下片不同的又有兩種情況,一是上下片大同小異,二是上下片完全不同。上下片大同小異的,一般都是開頭的兩三句不同,其餘的都相同。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不同的地方是,上片開頭是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下片開頭是兩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其餘的都完全相同。像這樣上下片的開頭不同其餘都相同的,叫做「換頭」。「換頭」的詞調還有【菩薩蠻】【憶秦娥】【水調歌頭】【賀新郎】等。上下片完全不同的,如【六丑】【佳人醉】等調,很少見,就不舉例說明了。

一首詞有三段的稱為三疊,如【劍器近】【蘭陵王】等調,比較少見,一首詞有四段的稱為四疊,只有【鶯啼序】一詞,共二百四十個字,是最長的詞調。

上面是從詞的分片情況,把它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和四疊共四種。也可以根據詞的字數的多少,把它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有人把五十八個字以內的詞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叫「中調」,中調又叫「近」詞和「引」詞,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長調」,長調又叫「慢」詞。這種以多一字或少一字來劃分小令、中調和長調的方法未免太機械了,所以人們一般不用這種分法。我們在讀詞的時候,常常會看見「令」、「引」、「近」、「慢」等詞調的名稱,就可以根據這個大體知道它的長短。如【十六字令】【如夢令】都較短;【祝英台近】【太常引】就較長一些;【揚州慢】【木蘭花慢】就更長一些。但是,這些名稱有時也不符合實際,如【念奴嬌】又叫【百字令】,因為它剛好是一百個字,若按九十一字以上是慢詞來命名應叫【百字慢】,但卻叫做【百字令】;有些五十八字以下的詞也有叫「近」或「引」的。因此,令、引、近、慢的詞調名一般說來只能作為判斷其長短的參考。

第二,詞的押韻。

古人填詞,並沒有特別規定的詞韻,基本上是按詩韻來填的。詞韻和詩韻沒有大的區別,不過,詞韻比格律詩的的用得寬些。

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很少押仄聲韻,而詞,除了有押平聲韻的之外,還有押仄聲韻的,押仄聲中的入聲韻的,甚至有平仄韻互押的。至於什麼詞調押平聲韻,什麼詞調押仄聲韻,什麼詞調押仄聲中的入聲韻,什麼詞調平仄韻互押,都是很明確的。格律詩是雙句押韻,而詞的押韻的句子則依詞調不同而定。格律詩押韻是一韻到底,不能轉韻;而詞押韻,有的是一韻到底,有的要轉韻,還有轉幾次韻的,甚至有的是幾部韻交替著押。總之,詞的押韻比格律詩的押韻,情況要複雜得多。

現在,舉出幾類常見的押韻方式加以說明。

第一類,整首詞用同韻同聲的。這在詞中居大多數。這方而又可分為兩種情況。

笫一種,一首都押平聲韻的,如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按【浪淘沙】這個詞調的要求,應在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十句的最後一字押韻,押迫生韻,而且一韻到底。毛主席這首詞的押韻完全符合要求,韻腳是一韻到底的平聲韻「燕」、「天」、「船」、「邊」、「年」、「鞭」、「篇」、「間」。

第二種,一首都押仄聲韻的,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它符合【如夢令】這個詞調的要求,「驟」、「酒」、「舊」、「否」、「否」、「瘦」是一韻到底的仄聲韻。

第二類,一首詞同韻不同聲的,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其中第二三句的韻腳「蟬」、「年」是平聲,第四句的韻腳「片」是仄聲,第六七句的韻腳「前」、「邊」又是平聲,第八句的韻腳「見」又是仄聲。這六個韻腳同韻不同聲,其平仄順序是平平仄平平仄,是平仄互押的。

第三類,一首詞同聲不同韻的,如陸遊的【釵頭鳳】:「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整首詞都是押的仄聲韻,但用了兩個韻,兩個韻是交替著押的,上片的「手」、「酒」、「柳」與下片的「舊」、「瘦」、「透」是一個韻;上片的「惡」、「薄」、「索」、「錯」與下片的「落」、「閣」、「托」、「莫」是第二個韻。

第四類,一首詞不同韻也不同聲的,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其中上片的韻腳「小」、「草」、「好」、「媼」是一個韻,仄聲的;下片的「東」、「籠」、「蓬」是另一個韻,平聲韻。整首詞的韻腳是不同聲,也不同韻。又如毛主席的【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其中上片的「國」、「北」是第一個韻,仄聲韻;「蒼」、「江」是第二個韻,平聲韻;下片的「去」、「處」是第三個韻,仄聲韻;「滔」、「高」是第四個韻,平聲韻。整首詞四個韻,韻腳的平仄兩兩交替。

一首詞用韻最多的,要算【離別難】這個詞調,共有七個韻,韻腳的韻部和聲調都交替著,最為複雜。因為這很少見,就不舉例分析了。

關於詞的押韻還需要說明兩點:

一,某些詞調中的有些句子要押疊韻,如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其中上片第一二句「流」韻重疊,下片第一二句「悠」韻重疊。又如【憶秦娥】詞調上片的第二三句和下片的第二三句也應是疊韻。

二,某些押仄聲韻的詞調,同一部韻的上聲韻和去聲韻可以通押,而押入聲韻的就只能用入聲,不能用上聲和去聲。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有些詞調一般都用入聲韻,如【念奴嬌】【滿江紅】【憶秦娥】等。

第三,詞句的平仄。

詞和格律詩,就各句字數的多少來說,是很不相同的,就句子平仄的格式來說,又是同一類型。

格律詩只有兩種句式,即五個字為一句和七個字為一句兩種。具體到一首格律詩,或者都是五個字為一句,或者都是七個字為一句,各句的字數是相同的。而詞,則有十一種句式,即從一個字為一句到十一個字為一句的都有。十之八九的詞的句子都是參差不齊的,所以詞又叫「長短句」。長短句是詞的形式的又一特點。

詞的句子的字數雖然多少不同,但它的平仄格式是由格律詩句(以下簡稱為律句)的平仄格式轉移或變化而來的。

律句是詞句的基礎。

律句的平仄是交替的,歸納起來,有四種類型,五律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和平平平仄仄四種。七律句是五律句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兩個聲調不同的字,即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

了解了律句的平仄格式,詞句的平仄格式就容易掌握了。那麼,詞句的十一種平仄格式是怎樣由律句的平仄格式轉移和變化來的呢?我們可以把這十一種詞句分為四個類型,即轉移的、取頭的、截尾的和組合的四類。現在分別舉例加以說明。

第一類,由律句轉移過來的。所謂轉移,就是詞句的平仄格式與律句的平仄格式完全相同。這一類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兩種。五字句的,如以上所說,有四種句型,七字句的也有四種句型。五字句的,如毛主席的【菩薩蠻·黃鶴樓】上片第四句「龜蛇鎖大江」,是平平仄仄平。這平平仄仄平就是一個五言律句。其他三種五言律句的詞句例子就不舉了。七字句的,如上例第一句「茫茫九派流中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一個七言律句。其他三種七言律句的詞句例子也不舉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一字逗加上四字句,有一些七字句實際上是三字逗加上四字句。這一點,下面再加以說明。

第二類,截取律句前頭部分的。所謂截取律句前頭部分,是指截取七言律句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前頭部分。這一類包括四字句和六字句兩種。四字句是取七言律句的前四字,有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兩種句型。平平仄仄的,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上片笫五句「層林盡染」;仄仄平平的,如岳飛的【滿江紅】上片第一句「怒髮衝冠」。六字句是取七字律句的前六字,有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兩種句型。平平仄仄平平的,如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下片第二句「紅旗漫卷西風」;仄仄平平仄仄的,如毛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下片第六句「更立西江石壁」。

第三類,截取律句後頭部分的。這一類包括一字句、二字句和三字句三種。這三種旬式都較短,在詞句中稱為「短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短句有時在詞句中是領字,尤其一字句作領字的時候多。領字又叫「讀」(dou),就是「讀書」的「讀」字,不過,這裡不念成「讀」(du)而念成「豆」。因此,人們寫它時乾脆把它寫成「大豆」的「豆」或者「逗」。所謂領字,就是在意思上它領起下面的內容,詠誦時語氣上要停頓一下。

一字句和一字逗是截取律句的最後一字,有平和仄兩種,一字句的截平,一字逗的截仄。一字句的,在詞調中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各首的第一句「山」,是平聲。一字逗的,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上片第四、五、六、七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領字「望」,是仄聲。一字逗的往往是仄聲中的去聲字,「望」就是去聲。「望長城內外」,是仄平平仄仄。而仄平平仄仄不是一個五言律句。這裡是仄加平平仄仄,即一字逗加四字句。懂得一字逗才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格式,才不至於把上一下四的五言詞句與五言律句混同起來。二字逗和三字逗的詞句也一樣。

二字句是截取律句的最後兩字,有平仄、平平、仄平和仄仄四種;而以平仄的為最多,而且往往都是疊句。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第五六句「知否,知否」就是平仄的疊句。再如王建的【調笑令】中的「團扇,團扇」,馮延巳的【三台令】中的「明月,明月」等都是這樣的句子。二字逗的,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片第一句「休說鱸魚堪膾」中的「休說」(平仄)和秦觀的【八六子·倚危亭】下片第七八句「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中的「那堪」(平平)。二字句與二字逗不同的是,二字句多是平仄,二字逗有平仄(多見領單句的),也有平平(多見領偶句的)。

三字句是截取律句的最後三個字,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和仄平平四種。平平仄的如白居易的【憶江南】第一句「江南好」;仄仄平的如白居易的【長相思】第一句「汴水流」;平仄仄的如毛主席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下片第一句「多少事」;仄平平的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下片第三句「照無眠」。三字逗的,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下片第二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中的「更哪堪」(仄仄平)。

第四類,是由律句再加律句的一部分組合而成。這一類包括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和十一字句四種。這些句子都較長,在詞句中稱為「長句」。

八字句多是由三字逗再加一個五言律句,或者一字逗再加一個七言律句。前者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下片第三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是一個三字逗「憶往昔」(仄仄平)加一個五言律句「崢嶸歲月稠」(平平仄仄平),是上三下五;後者如毛主席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上片第八句「正西風落葉下長安」,是個一字逗「正」(仄)加一個七言律句「西風落葉下長安」(平平仄仄仄平平),是上一下七。

九字句多是二字逗再加一個七言律句,或者四字句再加一個五言律句。前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最後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個二字逗「恰似」(仄仄)加一個七言律句「一江春水向東流」(平平平仄仄平平),是上二下七;後者如毛主席的【蝶戀花·答李淑一】上片第二句「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是一個四字句「楊柳輕颺」(平仄平平)加一個五言律句「直上重霄九」(仄仄平平仄),是上四下五。

十字句是四字句再加六字句,或者三字逗再加七言律句;十一字句是四字句再加七言律句,或者六字句再加五言律句。這兩種句子都少見,就不再舉例了。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詞句的平仄格式是由律句轉移或變化而來的。五字七字的就是律句本身,四字六字的就取其頭,短句的就取其尾,長句的就組合。詞句的平仄看起來很複雜,其實也比較容易掌握。律句是詞句的基礎,知道律句的平仄格式,詞句的平仄格式就容易明白了。

關於詞句的平仄問題還要說明三點:

一、詞句的平仄和律句的平仄一樣,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蛻,基本上是單字的可平可仄,雙字的平仄固定。如【菩薩蠻】這個詞調的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可仄可平。

二、詞句中有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有人把它叫做「特種律」,這主要是指有些四字句和六字句。正規的四字句是平平仄仄,而特種四字律句是仄平平仄,原第三字是仄,而這裡第三字必須是平,如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上片第五句「喇叭聲咽」,「聲」字是平。正規的六字句是仄仄平平仄仄,而特種六字律句是仄仄仄平平仄,原第五字是仄,而這裡第五字必須是平,如毛主席的【如夢令·元旦】第四句「直指武夷山下」,「山」字是平。

三、有少數詞調要用一些拗句,也就是要用一些不合律句要求的句子,如【念奴嬌】上片和下片的最後一句,【水調歌頭】上片的第三句和下片的第四句。這些都是平平平仄平仄,是拗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介紹的詞句平仄格式,是就一般的情況而言。由於各個詞調不同,句子的平仄格式也會有變化,不能用固定的格式去套任何詞調的任何一個句子。大致說來,小令的格律最嚴,中調較寬,長調更寬。

上面都是從詞中各個單獨句子的平仄格式來談的。那麼,詞中各句的平仄關係又是如何呢?這方面,它與格律詩很不相同。我們知道,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本句中是交替的,出句和對句是對立的,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是粘的。在詞中,除本句基本上是交替的以外,各句互相間則沒有對立和粘的關係。這是因為,各句字數不等,根本無法講對講粘;即使相鄰的兩句字數相等,也不講對不講粘。

第四,詞的對仗。

詞的對仗與格律詩的對仗有三點不同:

一、格律詩的對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詞的對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我們知道,格律詩除首尾兩聯不相對仗外,其餘各聯都要求對仗。而詞,對仗與不對仗,在什麼位置對仗,都比較自由。不過,根據傳統的習慣,詞的對仗有三種情況,一是固定要用對仗的,二是一般要用對仗的,三是可用可不用對仗的。這些都根據詞調而定。

固定要用對仗的,如【西江月】上片頭兩句和下片頭兩句。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岡山】,上片頭兩句是「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下片頭兩句是「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都是對仗。一般說來,每片的頭兩句,若字數相等,都要用對仗。

一般要用對仗的,如【沁園春】上片的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五句與第六七句,第八句與第九句;下片的第三四句與第五六句,笫七句與第八句。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上片的第二三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是對仗,第四五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與第六七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對仗,「望」是一字逗的領字。第八句與第九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對仗。下片的第三四句與第五六句,第七句與第八句也是對仗,就不引用了。

可用可不用對仗的,如【水調歌頭】上片的第五句與第六句,下片的第六句與第七句。毛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上片第五六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不是對仗;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這兩句「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就是對仗。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下片第六七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對仗,葉夢得的【水調歌頭·霜降碧天靜】這兩句「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就不是對仗。

二、格律詩的對仗要求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而詞的對仗,則可以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如毛主席的【菩薩蠻·黃鶴樓】第一二句「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是對仗,「茫茫」對「沉沉」,是平平對平平,「九派」對「一線」,是仄仄對仄仄,「流」對「穿」,是平對平,「中國」對「南北」,是平仄對平仄。兩句的平仄完全相同。這在格律詩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三、格律詩的對仗不能同一字相對,詞的對仗則可以同字相對。如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上片的第四五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同用一個「聲」字,下片的第四五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同用一個「如」字。

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詞的格律是很嚴格的,它的平仄比格律詩的平仄更為複雜,有的不但要講平仄,還要講四聲;並且,詞的詞調很多,有人統計有八百多個,有的詞調還有幾種變體,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個體,而每個詞調或它的變體都有各自固定的要求,即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但有些規定太嚴太複雜,連制定某些規定的名家本身也無法遵守。詞比格律詩雖然複雜,但又比格律詩有更大的靈活性。一個詞調往往有幾種變體,就是填詞時有靈活性的一種表現。總之,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形式要適合內容的要求,形式也是可以變化的,不能處處被固定的格律束縛。毛主席精於詩詞格律,但他的有些詞就適當地突破了格律的固定格式,使作品更好地表達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和深邃優美的藝術境界。當然,這與那種不懂格律或以突破束縛為借口而不講究格律,完全是另一回事。

推薦閱讀:

格律對仗及軲轆體
落霞居士 的 五律、六律、七律平、仄韻格律大全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第242期
格律詩平仄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250)期

TAG:格律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