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盛唐山水田園詩的清淡風格?——以王孟詩派為例

淺議盛唐山水田園詩的清淡風格

——以王孟詩派為例

摘要:山水田園詩經魏晉謝靈運等人的開創,發展到王維、孟浩然這裡已經達到一個高峰,王孟詩派的總體風格清淡,本文從詩歌清淡風格的表現、原因和影響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王孟詩派清淡風格 藝術影響

謝靈運等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但其詩語言富麗精工,多雕琢,多是遊記的結構模式,一首詩里只有一兩句是好詩,總留有辭賦的濃艷繁綺(個別自然)。實際上,兩晉南北朝已經有人提倡清淡,《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頻頻用到「清妙」、「清俊」等,「清」即清淡恬靜之意。但真正完成由濃艷到清淡這一審美觀的轉變的是在盛唐,王孟詩派以清淡之語,寫清淡之景,表達清淡之情,使山水田園詩的空靈幽靜達到極致,令人感動。李白也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遠古,垂衣貴清真。」

一、 清淡風格的具體體現

在生活經歷上,王維自幼信佛,一生結交很多僧人,對儒、佛、道都有接觸了解,是一個滿腹才華的大詩人、畫師、音樂家,年輕有為,後幾度被貶官,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一詩反映出他所有的功名利祿與得失都已經在山水田園中煙消雲散,為其寧靜幽深的山林才是安身之處。晚年的王維潛心學佛,寄情山水。孟浩然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終身布衣,他的詩更清淡簡樸,沖澹自然,孟多寫田園的閑適。該詩派不同於前代單純寫遊覽行旅和感受田園樂趣,而是以田園隱逸的心情描畫山水,不管是田園還是山水都帶有隱逸者審美主體的情緒烙印,以歸隱的心態攝取山水風光的幽美寧靜,儘管他們都有仕途上的種種苦悶,但身處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盛唐和對道學佛學的領悟,總是那樣淡泊平和。

在情感表達上,他們很少採用直接抒情,而是藉助平凡生活中人們常見的自然景物意象來傳達情感,在描寫日常景物的時候採用白描的手法,很少比喻、誇張、想像、用典,簡單自然的意象勾勒出清淡的意境,傳達出詩人虛空沖淡的心情,心靈空間的廣闊和自由。

在創作方法上,主要運用現實主義,按照生活原有的樣子,具體而真切地描繪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

在語言表達上,他們追求口語化,通俗易懂,如人與人之間最樸實的對話,說出普通人共有的經驗與感受。康德所提出的「美是先天的自由的共同感」,「趣味判斷和利害、概念無關3」在王孟詩派這裡得到最確切的體現。

因此王孟詩派山水田園詩從各個方面看都是清淡自然的,這無疑是來自於詩人的心境。王維說:「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孟浩然也說:「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閑。」 以王孟為代表的詩人追求「素心」、「清川」的默契及其詩中表現出的清淡意境和間淡的話語4,是對該詩派風格特色的形象宣說。

杜甫贊王維「最傳秀句寰區滿」,贊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秀句」與「清詩」皆指出該詩派的清淡風格。胡震亨引《震澤長語》中說:「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如《田園樂》:「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胡應麟評孟詩云:「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如《尋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不在家。」聞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築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詩沒有。」5唐代山水田園詩在「清淡」的共同風格中也存在某些差異,胡應麟已經在《詩藪》中說:「浩然清而曠,常建清而僻,王維清而秀,儲光羲清而適,韋應物清而潤,柳子厚(宗元)清而峭。」王維信佛,居住在遠離塵囂的深山老林,以寧靜的山川村景表達恬靜淡泊的審美品位,加之有一雙畫家的眼睛,音樂家的耳朵,又曾官高至尚書右丞,志趣更高雅。孟浩然一生不得仕,多在鄉間走動,羈旅較多,因而他詩中的景物蕭疏、空闊、躍動,情感比王維的濃郁,他閑適中多了很多寂寞。這種差別增加了唐朝山水田園詩的姿采。

二、剖析盛唐山水田園詩清淡風格的原因

形神兼備的藝術創作標準到唐朝已經發展成熟。兩晉南北朝總體上崇尚

形似,劉宋的宗炳在《畫山水序》6中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推重寫形、貌色,這種觀點影響到整個六朝畫壇,雖然謝赫也提倡「氣韻生動」,但未能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陶淵明卻寫了一批以寫意為主、以神為重的詩歌,唐代山水詩人大多效法陶淵明,立場堅定地將創作實踐偏向於形神兼備的審美觀,強調以自然美自然地展示情思,以田園隱逸的眼光觀察山水,取其清淡柔美的一面結合自己恬靜的感情相融合,展示了山水田園詩全新的氣象和所能達到的精神境界,除了宋代蘇軾,無人能及。

唐代立國後,統治者推行道、佛、儒三教並重,尤其推崇道教,追老子李聃為先祖自高門第,尊老子為教主,莊子為真人,視老莊學說為經典,並建立自己的理論,崇道成為瀰漫全社會的一種時代風尚。老子提倡返璞歸真,接近自然,莊子提倡萬物其一,守靜去欲,實質上就是在提倡歸隱的生活方式。唐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大夫百姓都在悟道參禪,這種思想對文人創作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山水田園詩題材和風格的轉變,使得田園詩也瀰漫著濃厚的道學禪意。

唐朝還興盛科舉取士之風。這種通過讀書考試當官的制度引起很多人的積極性,但嚴格的考試製度也使得學子存在很大的競爭,結果肯定有人歡喜有人愁,也有不少人才被埋沒,有人做官不得意,「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者自然走向了山川、自然,在道、佛中自娛自樂。

唐代行旅之風盛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始於六朝,完成於宋,盛唐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貿易增長,很多各地學子需要遠到京都參加科舉考試,很多文人學士四處奔走拜謁達官貴人謀求職位,仕途多舛被貶官偏遠地區的詩人也有很多,各種行旅都增長了文人的見識,秀美的山川地貌加強了詩人的感性認識,也陶冶了詩人的性情,加上道、佛、儒思想的影響,獨善其身者在隱逸中也能尋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們雖然仕途不得志,但高深的修養使他們卻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簡單與快樂。

三、王孟詩派清淡風格的影響

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為後世樹立了超然物外的形象,其清幽洗凈、淡而有味的詩句為後世提供了精神之甘泉。中唐韋應物、柳宗元、劉長卿、司空曙也以清淡為風格創作山水田園詩,晚唐杜牧也受其影響。唐以後,宋代嚴羽提倡空靈妙悟7,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角掛頭,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山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清代王士禎選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雋永超詣」之詩,編成《唐賢三味集》,把清淡含蓄贊為唐詩至高境界。中國詩歌從他們開始,擺脫了功利主義而致力於純自然的題材,創造出優美的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表現出極大的藝術生命力,代表著東方最具代表性的審美標準。

────────────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羅宗強: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 錢文輝:唐代山水田園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

3、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4、 林仕億:田園詩精華.京華出版社,2001

5、 聞一多:唐詩雜論,中華書局,2009.5

6、 魯文忠:中國美學之旅.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4

7、 嚴羽:滄浪詩話.鳳凰出版社,2009.4


推薦閱讀:

2011唐山一模(語文)
重磅!唐山印發《唐山市2018年重點項目計劃》,重點項目共217項總投資超1萬億元!
唐山推出全國旅遊一卡通 98元游429家景區(圖)
書唐山文人嘉賓書法作品展示
唐山御佛寺(圖文)

TAG:風格 | 唐山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