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易》第一章——揭開「預測學」神秘的面紗(第二節)

文 | 沄吉判官原創 歡迎轉發 轉載請聯繫

第二節《易經》的三個古代時期

上文我們講到《易經》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古老歷史文明時期,我們稱之為:上古時期、中古時期、下古時期。那麼,分別是哪三個古代時期呢?

一。上古時期

就是《易經》的起源時期。華夏這片大地正處於石器狩獵時代到初級文明時代的過渡時期。

相傳,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古有伏羲一划開天之說。(人類,是群體居住類生活習性的物種。伏羲,是當時伏羲氏部落的領袖。在古老的神話故事裡,伏羲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

伏羲,每日坐石觀天,總結自然氣候規律,以知天氣變化。在狩獵時代,人們最關心的是天氣的變化,因為要是颳風下暴雨,就會降低狩獵的成功率,如果提前知道明天會下大雨,就不會外出進行狩獵。那麼伏羲是如何告知人們天氣的變化的呢?如果明天會下雨,伏羲就會在樹上劃一個橫線「——」來表示,不下雨的話,就會在樹上劃一個中間斷開的橫線「- -」來表示。每天人們起來之後走到樹前看是「——」還是「- -」就知道今天能否進行狩獵了。所以,最早期的《易經》(也稱之為《先天易》),是用符號「——」和「- -」的表現形式記錄在某種物體之上的。其主要的內容和作用,就是用來記錄對自然氣候規律的總結而先知未來天氣的變化。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自然規律了解和認知的加深,《易經》記載了更多的自然規律的總結。古人用三條疊加的橫線「三」來表示天,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空間中最高的地方,冠名謂之:乾、乾卦。用三條疊加中間斷裂的橫線「三三」來表示地,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空間中最低的地方,冠名謂之:坤、坤卦。以乾坤卦為基礎,結合空間的高、低度推演成八卦,稱之為先天八卦,用以代表我們生活在天地這個空間中的一些事物。先天八卦推演的過程,是一個長期歸納總結的過程,費時雖長,但其道理卻也簡單。

總言之:乾變:兌(澤)、離(火)、巽(風)。坤變:震(雷)、坎(水)、艮(山)。具體推演的過程,道理雖然簡單,但是要一個一個的表述出來,費時頗大,在這裡就不詳說了。所以《易經》的上古時期,我們也稱之為伏羲時期或萌芽時期。

二。中古時期

是《易經》細化推演的一個轉折時期。

時處於一個相對比較文明的君主制封建王朝時期為背景下發展的,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史稱:商周。其鮮明的個人代表是周文王姬昌。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也就是說,當時文王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獄中,姬昌潛心研究易學八卦,推演出配以八方方位的後天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易經》中所記載的六十四卦,文王為六十四卦都配以相應的卦辭、卦象。其中每一卦都會有六個爻(yao讀四聲),為每一個爻配以相應的爻辭、爻象。卦象、爻象,統稱:萬物類象。(萬物類象,是前人通過不斷的從實踐中總結歸納,隨著時光推移,歷史變遷而相應的所類之象越來越多,一直延續至今。)

《易經》六十四卦透過六十四卦的組合,去反應六十四種不同的事務、情境、現象、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運作法則。綜合六十四卦的爻辭就會有對應的三百八十四種狀態,透過這些變化可以知道世間萬物的運作的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而《易經》在這個時期是用甲骨文等一些不統一的文字記錄在龜殼、獸骨、青銅器等物體之上的。也是在這個時期,《易經》融合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理論以及更多的自然規律總結,形成了包羅萬象核心的《易經》思維,即陰陽。至此,萬事萬物皆陰陽,陰陽思維,可以用來詮釋空間里的萬事萬物。陰陽此消彼長,陰中帶陽,陽中含陰,陰陽相互矛盾而又密不可分。

文王知陰陽而曰:「人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人類的肉體和精神,是對陰陽最為完美的揭示,也是和自然最為完美的契合。古之,會利陰陽者,皆是頂尖人傑。如張三丰的柔剛,毛澤東的矛盾,李小龍的攻防,皆為陰陽。

在這個時期,《易經》在漫長的演進中,變換了另外一個更加貼切的名字:《周易》。但值得一提的是,《易經》並不等同於《周易》,而是在演進的過程當中,唯剩《周易》。所以,通常人們說起《周易》,就是指《易經》。同樣的,也並不是因為周文王姓周,其推演六十四卦而喚之《周易》。

《周易》:周,是周而復始、循環不變的意思;易,是不斷變化,永不停息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在一個周而復始的大規律環境里,包含著所有不斷變化的小規律環境。這,也是陰陽。陽主動,陰主靜,動靜並存,矛盾相依。最為關鍵的是,《周易》用於占卜、預測的功能體現以及運用,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後文,我們會談到何謂占卜、預測。所以,《易經》的中古時期,我們也稱之為文王時期或中古發展時期。

三。下古時期

是《易經》不斷發展細化運用的又一個新的時期。

時處於封建王朝時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史稱:春秋戰國。其鮮明的個人代表是孔子。在這個時期的《周易》,是用金文、大篆等並不統一的文字,記錄在竹簡之上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很多種版本,筆者報以客觀和追求實際的態度去分析,從孔子說的這句話中,無論如何理解,都能感受到他的惋惜之意,惋惜什麼呢,惋惜後悔學習《周易》晚了,至於這句話最接近孔子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筆者認為,這是歷史學家研究的問題,我們只需要知道孔子後悔學易晚了就行了。至於孔子是說過了50歲之後再學《周易》,還是說不該50歲之後再學《周易》,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也並不是其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根據史料記載,孔子在去世之前一直都在研究《周易》,並為《周易》作了《十翼》,更加補充了人們對《周易》的解釋和認識,希望後人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運用《周易》的哲學思想和占卜預測,以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十翼》又稱:《易傳》,因《易傳》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故稱「十翼」。「十翼」之名,現有文獻最早見於《易緯·乾坤鑿度》(卷下),記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史記注》:「正義曰:夫子作十翼,謂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翼」:有附翼、輔佐、翅膀之意,按筆者通俗的話講,就是為《周易》插上翅膀,讓它飛翔。「十翼」之名,已經簡單明了的表達了孔子的用意和意圖。

事實上,孔子在《論語》中有很多的名言就是結合了《周易》的哲學思想而表述出來的,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把人生分為六個階段,正是對應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六個爻。在預測的指導上,子曾曰:「易用過之,賊也。」通俗的講,就是讓我們不要每天都去計算(預測)的過日子,也不要逢事必占,不然就會把自己搞的像個賊一樣,畏手畏腳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也是深悉占卜預測之道的。在這個時期,《易經》被人們認知的更多的是它的占卜功能,而忽略了它反映自然規律的哲學思想,同時慶幸的是,正是因為人們以為《易經》僅僅是一本占筮的書,所以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易經》才得以倖存,而被後世所習。所以,《易經》的下古時期,我們也稱之為孔子時期或下古發展時期。

《易經》經歷的上千年的三個古代時期的演化和發展為什麼還是一個發展時期呢,那麼《易經》的成熟、完善時期是在何時?筆者在下文中會詳細講述,請持續關注!

沄吉微信號:lisi6533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預測凶災
論八字預測的準確性
紫微命圖——預測相關的宮位與條件
人的屬相與性格及預測分析?9(龍
4· 影視推薦|預測這幾部新劇,接下來會火透半邊天!

TAG:預測 | 神秘 | 預測學 |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