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種方式講西漢34 | 劉恆為什麼「弄死」了自己的最後一個兄弟

上期說到文帝朝堂內外安和,有一個作死小能手開始不安分。 這位作死小能手就是淮南王劉長,不知道為什麼,劉長總讓我聯想到義大利著名球星巴洛特利……同樣有天賦又同樣奇葩會作……

劉長這次的作,是不計後果的作,異想天開的作,作的毫無道理,劉長謀反了。就像是慈母多敗兒,劉長的造反,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劉恆過度縱容。

當年劉長刺殺審食其後,劉恆放過了他。之後劉長又各種目中無人無視法紀,劉恆又不好親自去說,只能假裝看不見,然後讓自己的舅舅薄昭去勸諫劉長。

薄昭(公元前?年——公元前170年),西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唯一的親弟弟,即文帝的娘舅,出任車騎將軍,封軹侯。

薄昭的勸諫也十分到位,勸告劉長說:「我早就聽說了大王剛直勇敢,樂善好施,貞信多斷。老天給大王這麼好的天分讓我都眼紅啊!可是如今大王怎麼卻不珍惜自己這傑出的天分,干出這些僭越之事?當年皇帝剛即位的時候,想把淮南國內的封侯食邑改到別處,雖然大王拒絕了,可皇上還是改封了,讓大王多了三個縣的食邑。

大王哭著嚷著說想皇帝了,剛把皇帝感動的不行,你就趁機殺了審食其,皇帝也沒說什麼。

根據漢法,如果二千石的官職有了空缺,要上報,再由朝廷選派官員前往補充,可大王卻趕走了朝廷派遣的官員,自行任命二千石官員,皇帝還是沒說什麼。

大王曾經主動說要放棄封國,回真定守祖墳,皇帝也不同意。

皇帝對大王做了這麼多,大王本應該遵從法令恪盡職守,以不負皇帝對你的厚愛。可是再看看大王做的,簡直愧對皇上。

哪怕不說皇帝為你所做的,大王這千里封地和萬萬臣民也都離不開高皇帝對你的恩德。想當年高皇帝風餐露宿,冒著飛石箭雨,為子孫開創了這千秋大業,是多麼的艱辛不易。大王念及至此,應當常省己身才是……」

後面吧啦吧啦說了一堆,我覺得你們也不會喜歡看說教,自己腦補一下小時候被老師和長輩們念叨叮囑的話也就差不多一個意思了,所以我就不水字了。

劉長看完了薄昭的諫書後,當場就拉下臉來不開心了,之後就開始籌備謀反之事。與柴武的兒子柴七等七十多人密謀,派了使者前往匈奴和閩越打算一起干一票大的。不愧是有聰明有膽量沒有節操,劉長自知不能對抗中央,居然聯合了南北兩境的外地一起拆自家的台。

不過讓劉長遺憾的是,事情暴露了。所以事實證明,僅有聰明和膽量還不足以成事,經驗很重要!謀反這種事你找七十多個人商量,不泄露才真是怪事了!

事情泄露後,劉恆展現出了一個政治家該有的鎮定和理智,先是裝作不知,然後找了個理由將劉長召入長安,劉長還傻乎乎的被蒙在鼓裡。

等劉長一進入長安後,劉恆立刻讓丞相張蒼、典客馮敬等人審訊此事。諸位大臣一查後,可以了,證據確鑿,劉長乾的小秘密全都查出來了。

先是廢皇帝先法,不聽皇帝詔令這就夠一般人受的了。其次出行儀仗等都跟皇帝無異,也夠他劉長死一萬次了。至於什麼自行任命官吏、貪贓枉法、包庇罪犯之類的,那都是作為補充當小菜了。總之,能犯的罪,劉長几乎都給犯了一遍。因為劉長的囂張作為,劉恆後來也嚴明下令,禁止諸侯王子及二千石官吏等擅自徵召捕人。

劉恆看到自己的弟弟這些罪名後,就像是看著自己不成器的孩子。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說道:「我不忍心治罪於他,請諸侯及二千石官吏們一同商議一下吧。」

劉長平時驕縱慣了,得罪了不少人,眾人對其都是又恨又怕,逮著這麼個落井下石的機會自然是不會放過。紛紛表示,以劉長犯的罪,理當依法論處。

劉恆聽罷,覺得依法論處自己是做不到了,那就剝奪了弟弟的王位,發配到邊地算了。於是劉恆下詔免除劉長的死罪,廢除其爵位。

官吏們此時又表示,那就給劉長流放到蜀郡的嚴道縣吧。這次劉恆也沒反對,畢竟這個要求也不過分,流放當然是要流放到偏遠的地方,要是給他送回淮南國那也就不叫流放了。然後劉恆下令,除了供給劉長一定數量的柴火、菜鹽、生活用品外,還每日賜給他肉五斤和酒二斗。

大家意見終於統一一致的時候,又有一個人出來了,對皇帝說,不能流放淮南王。這個人就是袁盎。

袁盎對劉恆勸諫說:「皇上一直以來都很縱容淮南王,淮南王犯了今日之錯,就是因為沒有為其設立一個稱職的丞相和太傅。淮南王性格剛直,如今皇上突然給他這麼大的打擊,我估計他在路上經不起折磨,到時陛下就要背負殺兄弟的惡名了。」

劉恆聽完後,苦笑了一聲,說道:「我也為此感到苦惱,其實我只是希望讓他能洗心革面,待到他悔改之時,便將他召回。」

劉恆的想法很好,可惜還不如袁盎了解自己的弟弟。袁盎一語成讖,劉長真的死在了前往蜀地的路上。

謀反還未發起便已破產,劉恆沒費一兵一卒便平息了自己的陰謀,這使劉長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劉長在被押送的路上,自嘲的對侍者說:「誰忽悠老子說我勇敢?我就是年輕驕縱,才落得如此下場。」劉長雖然已經落得此番境地,倒也還是保持「本色」,任性依舊,拒絕一切進食,想用絕食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一生。

劉長真的絕食了,侍衛們束手無策。不能強行餵食,也不敢打開囚車。沒過多久,劉長就把自己給活活地餓死了。至此,劉邦的八個兒子,僅剩了四子劉恆一人。

劉長的一生既不幸又幸運。不幸的是出身,幸運的是因為不幸而有機會得到了呂雉的垂憐,哥哥的疼愛,躲過了無數場政治風波。可最終,還是折在了自己的手裡。

劉長一死,負責押送的官吏們就慌了,趕緊上報給了劉恆。劉恆聽到自己在人世間最後一個兄弟的死訊後,便忍不住嚎啕大哭。自己又怎能想到,一直都希望給弟弟更多疼愛,卻還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害死了弟弟。痛哭過後的劉恆想到曾經袁盎曾勸告過自己不要流放劉長,便將袁盎召了過來。

劉恆將事情告訴了袁盎後,袁盎也十分無奈。袁盎十分聰明,知道皇帝此時叫來自己,絕不是為了發泄一通,皇帝是在意自己的名聲,害怕真如自己所說那樣,背負殺害兄弟的惡名。自古賢君明主,有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名聲呢。

袁盎安慰劉恆說:「皇上要將此事想開,這事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想了。況且您有三件賢德蓋世的行為,所以這件事還不足以毀掉您的名聲。」

劉恆一聽袁盎這麼說,當場就豎起耳朵來了,「咦?來來來,你說說我有哪三件賢德蓋世的行為。」誰不願意聽人誇自己呢,謙虛歸謙虛。你們誇我「大王寫的真好!」我也會嘴上說著不要不要,心裡說著不要停……

袁盎回答劉恆說:「第一,您在代國的時候,太后曾患病,三年的時間,您不曾合眼,不解衣就寢,湯藥都要您親口嘗試後在進奉給太后。曾參作為平民,尚且難以做到,您作為國王卻做到了,在「孝」這一方面,已經超過了曾子很多;第二,諸呂當政時,權臣獨斷專權,您卻從代國前往這福禍難料的長安,即使是蒙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是比不上您;第三,您到達代國官邸時,五次辭讓天子之位,即使是許由也不過是讓了一次,您卻接連讓了五次,超過了許由四次。更何況,您放逐淮南王,是想要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因為官吏們護衛不慎,才導致其病逝,這與皇上無關。」

袁盎這一番話,馬屁中帶著安慰,安慰中帶著馬屁,不愧是個混官場的料。從此之後,袁盎在劉恆心中的地位直線上升,在朝廷中是名聲大震。當然,只會拍馬屁那是佞臣奸臣,袁盎並非那種不分是非只顧聖心的奸佞小人,而是一個可以作為股肱之臣的治世能臣,別忘了,袁盎也是以剛直聞名的大臣。

之後,劉恆辦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棄車保帥。各縣負責押送淮南王的人里,凡是不開囚車封條給劉長送飯吃的人,都被當眾斬首,以表示劉長的死與自己的確無關。除此之外,劉恆還將劉長的四個兒子都封為侯。

縱是如此,劉恆這兩招也還是沒有堵住天下人的嘴。後來民間傳出了一首歌謠,歌詞是這樣的:「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就是暗指劉恆和劉長之間的事。

劉恆聽完後是欲哭無淚啊,委屈的說道:「曾經堯舜放逐他們的骨肉,周公殺死管叔和蔡叔,天下當將他們當作聖人。可如今天下人怎麼就覺得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土地呢。」為了表示自己真不是想跟淮南王爭那塊地,便將城陽王劉喜(不是劉邦他哥哥)改封為淮南王,又給劉長加了謚號。不過這謚號倒不如不加,叫「厲王」。謚號里的「厲」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解釋了。

不過到了漢文帝十六年的時候,出於兩個原因劉恆又將城陽王遷回了山東,將淮南國分為了淮南、衡山和廬江三國,分封給了劉長當時還在世的三個兒子。一個的確是出於劉恆對弟弟的思念,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後來的賈誼、袁盎、晁錯等人先後提出了削藩的意見,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劉恆的決定,藉此來削弱淮南國的力量。

劉長死後,漢朝的確平靜了一段時間。在漢朝平靜的這段時間,有一個人卻並不平靜,那就是遠在長沙的賈誼。

其實在劉長謀反案之前,賈誼就已經提出了經濟金融方面的改革,但並沒有被漢文帝採納。賈誼一生提出的改革意見,可以說是涉及到了國家的各個領域,農業、經濟、制度、國家安全等。農業問題之前已經提出一些,被漢文帝採納。至於制度等方面,之前也提出了,但當時漢文帝並沒有採納。

先說之前賈誼對於國家經濟金融方面的改革意見。

在漢五年的時候,漢文帝出台了一個政策,先是統一規定了通行貨幣為「四銖錢」,這一貨幣一用就是四十多年,知道漢武帝建元五年才改革。為了讓四銖錢更快的普及和百姓們儘快的富起來,漢文帝又解除了盜鑄錢令,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私下鑄錢了。只要買台印鈔機,億萬富翁不是夢。

賈誼對於民眾可以私下鑄錢這件事,是極力反對的。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並非一顆好心就能治好一個國家。同樣,賈誼也並非是不希望民眾富裕,但賈誼明白,眼下的利益或許是未來的毒瘤。

賈誼進諫了很長一段話:「法令公開允許天下百姓向官府租礦僱工人去開銅鑄錢,並規定敢於摻雜鉛鐵的人判於黥面之刑,這沒錯。然而鑄錢一事,若不弄虛作假,就無法盈利;只要稍微摻雜一下,就能獲得巨大利潤。如今小民人人擁有鑄造錢幣的權力,各自秘密鑄造,用摻雜弄巧的辦法取得豐厚的利益,雖然天天都用人被行黥面之刑,卻也不能阻止這種弄虛作假的風氣。

不久前,百姓獲罪,多的一縣有百多人,被官員懷疑的對象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如今政府出台這樣的法令引誘百姓前來犯罪,又有幾個人能逃過!過去禁止鑄錢,下面死罪不止;如今公開鑄錢,下面黥面罪又不絕。

再者,百姓所用錢幣,各郡縣均有不同。有的用輕錢,百姓用若干的錢也只能算作百錢;有的地方用重錢,標準的砝碼又稱不了重錢。錢的標準無法確立,官吏又急於統一,就會採用嚴厲手段。卻也依然不能制止;放縱不加以責罰,市場流通的貨幣就會各不相同,錢質和錢文都會大亂。如果不使用正確的方法,最後會無路可走。

自盜鑄錢令廢除以來,荒廢農事而去采銅的人日益增多。人們放下農具,起火煉銅,非法錢幣日益增多,五穀糧食卻不增反降。善良的人們被錢幣誘惑而干起了非法的勾當,忠厚老實的百姓落入陷阱遭到法律的懲罰。國知患此,官員們必定會說禁止。禁止要是沒有好的辦法,損失反而更大。法令禁止鑄錢,錢就一定會重,錢的價值就大,又會掀起盜鑄之風,死罪也不能禁止。因為將銅分散到各地,會召來深重災難。

現在有一個辦法不但可以芟夷大難,還能獲得七種好處。那就是國家統一收存銅而不將其分散。至於好處,百姓不能鑄錢,黥面罪也就不會大量出現了,這是其一;偽造的錢幣不增值,百姓就不會懷疑錢幣的價值,這是其二;采銅鑄錢的人們回到農村去耕作,這是其三;銅歸國家所有,國家掌握銅儲來控制錢幣的輕重,錢輕就收購貨物,錢重就拋售貨物,物價就會穩定,這是其四;用銅作兵器,用銅賞賜給貴族和大臣,賞賜有制度,以便區別貴賤,這是其五;用貨幣控制貨物,調濟餘缺,收購過剩之物,就能有效地一直工商業,這是其六;用多餘的財物去與匈奴拉攏百姓,敵人就會歸附,這是其七。

善於治理天下的君主,能將禍殃化為福,將失敗轉為成功。如今局面相反,實在是讓人哀傷。」

賈誼這一番高論,極為適合當時。穩定了物價,平衡了市場,還可以起到重農抑商的作用,最後拿出各種收益去從匈奴那裡爭取百姓。結果文帝不聽,最後導致市場大亂,物價飛漲,四銖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這也就罷了,後來的吳王能有足夠的實力叛亂,跟文帝廢除盜鑄錢令有很大的關係。沒過多少年,大漢境內最常見的兩種貨幣就是吳王和鄧通鑄的錢。

至於賈誼的其他政治提議,我們年後再說吧。

推薦閱讀:

法言義疏(西漢)楊雄撰 汪榮寶註疏法言義疏十七
7西漢呂后其人
西漢董仲舒之後的法律思想
西漢官制
京氏易傳-西漢-京房(中)

TAG:西漢 | 自己 | 方式 | 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