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銀聯:銀聯是什麼?
1/17Visa,全球信用卡產業的「教父」,卡使用率最高的銀行卡組織,進入中國近二十年,一直苦等中國銀行卡市場的開放;中國銀聯,銀行卡機構中的後起之秀,成立剛過十年,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發卡機構。銀聯與Visa,從師生關係走向合作,再由合作走向競爭,兩者之間的渠道之爭最終演變成為中美國家貿易爭端,WTO今年7月的一紙銀聯壟斷的裁定,加上隨後中國不上訴的表態,似乎使得這場持續多年的紛爭暫時告一段落。
Visa,全球信用卡產業的「教父」,卡使用率最高的銀行卡組織,進入中國近二十年,一直苦等中國銀行卡市場的開放;中國銀聯,銀行卡機構中的後起之秀,成立剛過十年,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發卡機構。銀聯與Visa,從師生關係走向合作,再由合作走向競爭,兩者之間的渠道之爭最終演變成為中美國家貿易爭端,WTO今年7月的一紙銀聯壟斷的裁定,加上隨後中國不上訴的表態,似乎使得這場持續多年的紛爭暫時告一段落。http://image71.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3/2420/40202088_1.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EE51253040025.jpg
Visa進軍中國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信用卡市場幾乎一片空白,國內銀行還處在依照各自的標準發行銀行卡的 「諸侯割據」時代。而 1970年成立於美國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產業的「教父」。1993年,Visa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面對國內處於「原始」狀態的信用卡市場,Visa積極地幫著「拓荒」,包括幫助相關金融機構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訓中心、培訓銀行卡系統員工等,並遊說國內銀行發行了一些Visa卡。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2R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2R53040025.jpg
銀聯成立:要做中國的Visa早期中國銀行業發行的Visa卡無法跨國使用,甚至連在國內跨行、跨地區使用都不行,Visa很有耐心地等待大陸銀行卡市場的開放,以合作發行國際卡。然而,Visa還沒有等來開放,先等來了銀聯。2002年3月,經央行批准,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中國銀聯,從此,國內銀行的「諸侯割據」時代結束,銀聯成為各銀行發卡必走的清算通道。而「要做中國的Visa」,則是銀聯在成立大會上的誓師宣言。(圖中人物為中國銀聯董事長蘇寧)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B7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B753040025.jpg
最初的關係:老師與學生銀聯剛成立時,基本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作為一個卡組織,其規則、概念、過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懂行的人來教授。」而Visa此時已在中國大陸耕耘了近10年,當仁不讓做起了銀聯的老師,先後為銀聯繫統提供了幾十種不同的培訓。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FL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FL53040025.jpg
合作:各自通往夢想的「捷徑」2002年6月,銀聯宣布加入Visa成為其會員,這意味著銀聯的商戶有資格接受持卡人使用Visa卡進行消費。師生成為了合作夥伴,印有雙方標識的雙幣信用卡就是明證。此後,Visa藉助雙幣卡實現對中國市場的滲透,銀聯則藉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標準體系來為自己走出去鋪路。懷揣著「中國夢」的Visa和懷揣著「Visa夢」的銀聯,都覺得找到了通往夢想的捷徑。(圖中上為2002年10月起擔任Visa為亞太區執行副總裁的張楷淳,下圖為中國銀聯董事長蘇寧。)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JQ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JQ53040025.jpg
銀聯的爆發2007年上半年,銀聯發卡量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交易量持續激增。截至2009年底,銀聯境外發卡總量為700萬張,境內發卡量則超過20億張。與此同時,銀聯的海外擴張也迅猛加速。2009年底銀聯境外受理商戶、POS和ATM累計分別達到55.7萬戶、69.8萬台和71.9萬台。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P5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P553040025.jpg
Visa的黯然與銀聯的突飛猛進相比,Visa對大陸市場的滲透顯得進展較慢。Visa至今既不能發人民幣卡,不能從發卡銀行處收取人民幣卡的品牌使用費,也無法搭建人民幣清算網路以收取交易費。「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在中國消費,和境內的雙幣卡在海外消費時所產生的費用。」Visa 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楷淳表示。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2SV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2SV53040025.jpg
銀聯海外擴張首次受阻2003年下半年,銀聯提出希望藉助Visa或萬事達的全球網路,讓8億張人民幣借記卡走出國門,Visa和萬事達均以不符合國際標準和當初協議為由拒絕。此後,銀聯意識到,如果不發展自己的品牌和標準,就註定只能成為區域化支付清算組織。 2004年,銀聯開始了國際化的艱難跋涉。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1C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1C53040025.jpg
矛盾升級:北京奧運銀聯被拒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銀聯與Visa的矛盾升級。由於Visa是奧運會唯一支付服務贊助商,銀聯卡被拒於奧運現場門外,而Visa單標識奧運卡同樣在銀聯渠道遭遇 「說不」,由於不能經銀聯渠道而只能經Visa渠道支付結算,商戶被迫提高扣率,需多交15%~20%的手續費。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5V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5V53040025.jpg
不滿凸顯:三組織促美國官方出手久而久之,包括Visa在內的國際卡組織開始表示出了對中國信用卡市場「不開放」的不滿。2010年3月,Visa公司、美國運通公司和萬事達卡公司要求美國貿易官員採取行動,迫使中國開放信用卡市場,並聲稱會就信用卡准入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此事導致雙方矛盾進一步尖銳化。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AP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AP53040025.jpg
Visa的封殺令:銀聯海外通道受限2012年6月初, Visa向其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8月1日起,凡在中國大陸境外受理帶Visa標誌的、「4」開頭BIN號的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 取現,都不得走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Visa將重罰收單銀行,第一次將罰款5萬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將罰款2.5萬美元。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F3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F353040025.jpg
銀行卡渠道之爭上升為國家貿易爭端此後,各大國際發卡組織紛紛指責中國銀聯壟斷,而這場銀行卡的「渠道之爭」也很快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2010年的9月,美國提起了世貿組織爭端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指控中國銀聯是中國國內唯一的電子支付卡提供商,其他公司無法進入,中方違反了在加入WTO時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的有關規定。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KE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KE53040025.jpg
美國提請爭端解決 WTO開始審理2011年3月,雙方磋商失敗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又正式提請WTO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同年7月4日,由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指定的專家組正式開始審理此案。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OI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OI53040025.jpg
WTO初裁銀聯壟斷2012年7月16日,WTO爭端解決小組委員會發布裁決決定:中國指定國有的中國銀聯為特定交易結算服務的壟斷供應商的做法對外資銀行卡供應商已經構成歧視,中國要求所有國內發行的支付卡使用中國銀聯網路並附帶其標誌,以及強迫所有中國境內的服務終端使用中國銀聯網路的做法違反了WTO規則。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3TT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3TT53040025.jpg
中國決定不上訴 Visa將可發人民幣卡2012年8月,商務部官員表示,中國已決定不向世貿組織提出上訴。中國銀聯有關負責人稱遵從商務部的決定。根據WTO規則,如果一方放棄申訴就意味著接受裁決,也意味中國有義務將電子支付服務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銀聯以外的其他卡組織將被允許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支付卡,意味著Visa、MasterCard等也可以介入人民幣計價的銀行卡清算和結算市場,至此,Visa與銀聯的十年渠道之爭告一段落。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427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42753040025.jpg
根據零售銀行研究所RBR近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儘管VISA的使用率、交易金額以及在國外市場的佔有率仍遠超銀聯,但2010年中國銀聯的銀行卡發卡量達23.36億張,佔全球發卡量的29.2%,已經超過VISA(28.6%)和Mastercard(20%)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發卡機構。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46553040025.jpg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46553040025.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8B90H48D53040025.jpg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5/2012-09-13/t_8B90H48D53040025.jpg|
分享到網易財經|查看圖集|
相關圖集:中國銀聯與Visa十年之爭從浦東新區含笑路66號、到上海、杭州、廣州的子公司、競爭對手和銀行卡終端。上月中旬的一周,支付產業多名從業者給理財周報記者講述了對銀聯的印象。他們當中有中國銀聯高層、銀行商務、銀聯國際員工、第三方支付公司管理者、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但說故事的人似乎並不願談太多銀聯的話題,或者就如他們中的一些人所言,銀聯是什麼?很難講清楚。152個股東,十餘個子公司,是支付機構,更是唯一的清算組織。就歷史軌跡而言,銀聯的規模仍在擴張,但其壟斷地位正在受到挑戰。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稱,「互聯網通用時代對中國銀聯的政策扶持與保護已經徹底取消,中國銀聯一夜之間開始『裸泳』」。儘管銀聯在線下支付市場的先天優勢難以撼動,但以支付寶為主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通過與銀行直連,繞開銀行,也繞開了銀聯收單—轉接—清算的傳統模式。除此之外,移動互聯網將一切產業鏈簡便化的趨勢,都讓時文朝感到焦慮。從其對銀聯轉型的表態中,銀聯接下來是要往開放平台進發。從不回應抨擊、到出面站台,履新不久的時文朝說銀聯正在二次創業,其拿出的幾個戰略業務,究竟成效幾何,只能等待時間檢驗。銀聯是什麼機構?「銀聯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際控制人。」這是銀聯給理財周報的官方口徑。具有「國家隊」背景的中國銀聯,此前極少公開披露關於自己的信息,其組織架構、經營數據更是難尋根據。銀聯是什麼?在包括銀聯內部員工在內的多數人眼中,都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此前,曾有媒體報道銀聯的股權構成,但這並未得到銀聯官方回應。而是根據財政部和央行的一些批複文件、上海市工商局工商註冊資料、以及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驗資報告,來還原銀聯的股權結構。從公開資料來看,銀聯的前身由國內18家銀行卡中心創立。根據財政部文件財企(2002)54號《財政部關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籌)國有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批複》顯示,85家法人單位共同發起設立中國銀聯。成立當時的銀聯,總估值是16.5億元。彼時銀聯的股權結構相對簡單:初創的85家發起人單位中,除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外,幾乎都是銀行,按資產規模和經營性質劃分,主要有三類,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此前媒體援引中勤萬信會計師事務所於2002年3月6日出具的驗資報告、及銀聯註冊資本實收情況明細表顯示,按照出資比例的不同,六大國有股東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分別投入0.9億元,這六大股東的持股佔比相同,均為5.45%。9家參與設立銀聯的股份制銀行、以及國家郵政局,總計持有銀聯另外約三分之一的股份。剩餘的股權分別由69家城商行、信用社和其他法人機構,分別投入在14萬到4000萬元不等。其中,持股比例最低的青島利群集團僅佔0.01%,最高的上海銀行也不過持有2.42%。此外,還有12家非銀行機構,合計持有股份並不多,佔比僅1.47%。這85家機構共同享有中國銀聯的原始股份。中國銀聯成立於2002年,根據其官方介紹,中國銀聯是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商業銀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保證銀行卡跨行、跨地區和跨境的使用。這一類似橋樑的作用也讓銀聯高層認為,銀聯是代表中國的支付結算組織,具備嚴肅的使命感。根據前述報道內容,2008和2009年,經過兩輪增資擴股,銀聯的註冊資本增加至29.3億元,這一資本金截至今日未有改變。而經過兩輪擴股之後,銀聯股權結構變得更為分散。目前銀聯一共有152家股東,截止2009年6月22日,認繳註冊資本量最大的單一股東為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其出資額為1.425億,以發起人股東1元/股的兌換比例和銀聯目前註冊資本共29.3億元來計算,其持股佔比也不過是4.86%。其次是工、農、中、建、交這五大銀行,除建行持有4.78%外,其它四大行均為3.84%。前六大股東合計持股25%。銀聯有什麼業務?這個沒有實際控制人的企業,如何處理起龐大的運作體系?通過銀聯官網不難看出,目前銀聯的日常運作,由銀聯總部以及下屬多個子公司合力完成,齒輪環環相扣,各司其職。「銀聯繫統里共有十幾家子公司。」一位銀聯內部人士介紹。這十幾家子公司,通過銀聯官網的產業服務體系構架只能清楚地看到6個,分別是銀聯國際、銀聯商務、銀聯數據服務、銀聯電子支付、銀行卡檢測中心和中金金融認證中心。「其他的都很零散,而且有的是銀聯商務的子公司,也有的是因為控股關係比較複雜,沒法界定,一般都不提。」上述內部人士也沒法為理財周報捋清具體架構。除了前述部門、各地區公司外,銀聯還有一個重要構成:包括廣州銀聯網路支付、上海銀聯電子支付、深圳市銀聯金融網路、北京銀聯商務、上海銀聯商務、寧波銀聯商務、廣東銀聯商務、北京數字王府井科技等8家子公司。除此之外,銀聯下屬5家均沒有下設子公司。通過上述可查的14家子公司,理財周報嘗試還原銀聯的業務鏈條。從子公司中最大的3家展開,銀聯商務主要做銀行卡收單和專業化服務。「在這裡銀聯既是清算機構,又是支付機構。」曾擔任銀聯要職,現在一家三方支付公司任職的知情人士表示。銀聯商務主要負責線下業務,線上支付銀聯也有涉及,子公司銀聯電子支付主要就負責這一塊。另外,銀聯商務下屬子公司還有涉及網路支付、電子支付,實際上涵蓋了整個支付鏈條。銀聯國際同樣是銀聯業務鏈條中重要的一環。銀聯官方介紹,其主要負責運營銀聯國際業務,拓展銀聯卡境外受理網路。另據一名接近銀聯國際的人士介紹,「國際業務部說白了,是偏市場性的部門,讓國外銀行發的卡上有銀聯標識,這個國外銀行包括境外銀行和本國銀行的境外分部。目前東南亞、南美、非洲這些不太發達的地區和日韓覆蓋的情況比較好,現在業務拓展的重點是歐美。」銀聯數據是銀聯的主要子公司之一,「做發卡端服務,主要服務於一些沒有發卡系統的中小銀行。提供銀行卡數據處理,集成和提供各類銀行卡業務所需的解決方案、服務平台和網路基礎設施。」銀聯公關部人士介紹。子公司銀行卡檢測中心,是銀行卡產品和機具檢測機構。子公司中金金融認證中心,成立於1998年,是互聯網第三方安全認證機構,通過發放數字證書為網上銀行、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提供安全認證服務,截至2013年已發放4000萬張CFCA數字證書。公司旗下有全資子公司中金支付,前身是北京金科信安科技有限公司。中金支付主做B2B業務的平台,承接母公司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業務,有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面向公共服務類機構、行業交易市場、供應鏈、物流等領域提供網上支付解決方案,主要的客戶是銀行。支付產業鏈現狀普遍被知曉的信息是,銀聯的線下支付市場優勢明顯。根據央行發布的《2013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中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 電子跨行支付中,共有132家機構接入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處理業務4.76億筆,金額6.45萬億元。銀行卡跨行消費業務67.97億筆,金額23.75萬億元。上述132家機構接入的支付跨行清算系統,這個系統被銀聯所擁有。根據銀聯相關人士的介紹,支付產業鏈構成中,為了連接銀行、商戶、和消費者,出現了收單—轉接—清算這種模式。具體而言,當消費者在商戶進行刷卡消費的時候,類似銀聯商務、匯付天下的POS終端,進行收單業務,收單公司通過銀聯的轉接平台,連接到發卡銀行,再進行結算。目前來講,銀聯既擁有銀聯商務作為POS收單終端,也有轉接清算平台,在線下市場優勢明顯。「線下支付的黃金增長時間還沒有過去,巨大的需求還等待滿足,現在的三四線和小城市中,很多商家連POS機都沒有。」一家第三方支付企業人士在介紹產業現狀時表示。根據其觀點,線下支付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仍然有每年10%-20%的增長速度。「2011年前,銀聯現在收單幾乎佔全部市場,是絕對的老大。」前述第三方支付人士告訴記者。從2011年開始,央行開放線下支付市場,並向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發放支付牌照,這讓諸如匯付天下這樣的支付公司參與收單競爭中。「但銀聯還是主要的,大家都只能敲邊角,我們為什麼做小微,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商戶都是銀聯的,我們動不了。」該人士坦言。「銀聯成立初期,技術並不是那麼發達,收單機構如果要跟每家銀行都連接的話,技術和物力成本相當高,而鑒於銀聯在銀行間的優勢,市場就基本接受了銀聯一家轉接機構,並遵循7:2:1的分成模式。」銀聯內部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除了國內的線下市場外,銀聯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增速也較為可觀,據一位銀聯高層介紹:「銀聯目前20%的收入來自國外,這個數字大概不到20個億」,從這一數據中推算,銀聯目前的營業收入約為100億元。隨著支付牌照下發、電子商務興起,支付清算產業中,線上支付的比重正逐步提高。根據易觀智庫的最新數據,2013年中國非金融支付機構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同比增長43.2%。其中線下POS收單和互聯網收單分別佔比為59.8%和33.5%。企業綜合支付交易份額中銀聯商務佔比42.51%,排名第二的支付寶只有20.37%,排第三位的財付通僅佔6.69%,規模更加無法和銀聯匹敵。從市場分布來看,目前的支付產業鏈中,線下POS收單和線上收單的比數約是六比四。收單轉接模式被衝擊顯然,銀聯目前最大的麻煩,是線上市場對其交易量的分流。用銀聯總裁時文朝的話來說,「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事實上,銀聯與支付寶積怨已久,雙方的矛盾在去年年底爆發,支付寶憤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線下收單業務。根據理財周報記者的了解,雖然支付寶有參與線下支付市場,但其強項仍在網路支付,所以放棄線下收單業務對其實際影響並不會太大。銀聯內部人士坦言,技術更迭帶來的消費習慣改變,並非目前最大的挑戰。最大的對手就是來自支付寶,「因為支付寶的資金實力,它與很多銀行建立聯繫,把收單和轉接業務收入囊中,直接繞開了銀聯轉接平台。」時文朝所說的「繞開銀聯」,也可以從前述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口中得到更直觀的理解。「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找銀行點對點地談,比如我們現在已經有95%以上的商業銀行開展合作,並不需要銀聯對接,網上支付的費率、價格、政策對接的介面也不需要銀聯提供,就線上支付而言,銀聯和其他支付機構是平行的,簡而言之,繞開銀聯,與銀行對接更為靈活了。」即便如此,對銀聯而言,也只是在平行市場上多了競爭對手,但最為致命的是,支付寶甚至把銀聯維持了十多年的商業模式打破。銀聯的模式是,收單—轉接—清算,但支付寶等機構與銀行直連的模式,省去了與銀聯的轉接,這也就意味著,7:2:1模式中,銀聯的1被搶去。但對於銀行而言,既然選擇清單中,既有銀聯又有支付寶,銀行何以選擇支付寶?「實際上,線上的分成模式,並不是採取7:2:1,支付寶是與各家銀行直接商量分成模式,去掉銀聯的10%,支付寶有更多的議價空間。」銀聯內部人士表示。但實際上,各大銀行積極與阿里合作,仍然是看中其強大的零售平台以及巨額備付金。如果以此前業內曾盛傳的,支付寶信用卡支付會給銀行千分之四左右的手續費提成計算,假若當天的交易額有一半來自信用卡,那麼銀行當日中間業務收入就能達到7000萬元。當然,對以信貸業務為主的銀行機構而言,更有吸引力的是,支付寶過百億元的備付金。儘管工行是其唯一託管行,但支付寶可以選擇其他合作銀行。這樣龐大的一筆資產,對於任何一家銀行都有足夠的吸引力。「支付寶以備付金為核心議價資產,實際上就等於拿別的業務來做支付的籌碼。」銀聯內部人士表示。但不管如何,銀聯維持了十多年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巨大衝擊。就如時文朝所言,「互聯網通用時代對中國銀聯的政策扶持與保護已經徹底取消,中國銀聯一夜之間開始『裸泳』」。銀聯如何轉型雖曾任職央行,在時文朝身上很少看到中央機構官員的影子,他是個市場化的人。曾經推動債市浪潮的時文朝,戲稱自己為「中國支付產業新兵」。而事實上,銀聯歷任董事長和總裁均身背央行履歷。第一任董事長兼總裁萬建華,先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從事貨幣政策管理工作,2001年主持籌備中國銀聯。前任總裁許羅德,自1996年歷任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秘書處處長、辦公廳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前任董事長劉廷煥,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副書記。現任董事長蘇寧,2003年11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08年10月起兼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而時文朝,空降銀聯前,任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並曾在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柳州分行、辦公廳、武漢分行、金融市場司工作。市場化的時文朝履新後,從銀聯對市場的思考上看,已經顯示了足夠的轉型決心。就能否借鑒支付寶模式的問題,前述銀聯內部人士介紹,「銀聯不會做這個模式,銀聯要做一個開放式的平台,這個平台將對所有支付行業各方開放。」「從銀聯自身來說,面對著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與技術進步,我們對中國銀聯進行了重新定位。」時文朝說。具體而言,新的戰略定位是以銀聯品牌為核心,以轉接清算為基礎,通過市場化運作,把銀聯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台型綜合支付服務商。具體表現為:成為高效、安全的轉接清算服務提供者,規則、標準的制定者和推廣者,新業務、新產品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境內支付產業各方利益的協調者,中國支付產業國際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時文朝也曾公開承認,他接手過來的中國銀聯已由原來的政府支持、資源獨享,走向了互聯網通用時代。他明白,現在銀聯身處內憂外患之境。為此,時文朝在接任後也重新調整了銀聯的市場策略。時文朝稱,銀聯將從過去帶有一定程度封閉性質的卡組織,全面向市場開放,支持所有通過銀聯轉接清算平台做業務的參與方,也有勇氣和信心坦然面對第二個、第三個轉接清算機構的出現。面對洶湧的互聯網大潮、以及支離破碎的傳統商業模式,銀聯同樣也在補強弱勢環節。「事實上,第三方公司有的創新產品和業務,銀聯也有在嘗試。」易觀智庫的研報中說,銀聯一方面積極保持自身在銀行卡收單領域的市場優勢,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下,也加大了對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的創新力度,同時,其也加強了個人收單業務拓展,加大便民繳費類終端的布放和推廣。時文朝的態度和細則都異常明確,轉型成效究竟幾何,也只有時間和用戶能解答。
本文來源:理財周報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四個人,至今不知去向,他們去哪裡了?
※養蠱、放蠱是怎麼一回事?是否有那麼傳說的那麼神奇?
※中國神秘「蛇村」:年養300萬條蛇
※一份遲到的新年「神秘」大禮,請收下!
TAG: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