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實實在在不尚空談--評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是茅盾先生1950年在《文藝報》上發表的一篇文學評論,幾十年來,一直作為文學評論的典範例文,編入大專院校的寫作教材。人們之所以欣賞它,並不是因為出自名家之手,主要是因為它分析問題實實在在,不尚空談之故。評論《水滸》的人物和結構,如果要我們現在的某些理論家寫起來,絕不會3000字就善罷甘休、輕易放手的,然而茅盾先生卻以極少的文字包容了偌多的內容,又寫得那麼具體、明白、從容、實在,不服都不行。且看他是怎樣分析《水滸》人物的。《水滸》一百單八將,個個面目不同,經歷不同,身手不同,如何下手?茅盾先生沒有面面俱到、泛泛而談,去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而是從一百單八將中精選出林沖、楊志、魯達三人作分析的重點,以點帶面、管中窺豹。這樣不僅節省了篇幅,也容易寫得具體、明白,叫人一目了然。試想如果108個人,挨個道來,非寫成一本書不行,而且弄不好就會顧此失彼,那就得不償失了。選出林沖、楊志、魯達三人之後,茅盾先生採用了比較法,先找出他們的異同。三個人的相同之處是:落草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都沒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而最後終於落了草。不同之處是:他們落草的原因不一樣。林沖被陷後,只是逆來順受,刺配之後,也無造反之意。直到高衙內派人來謀害他時,才殺人報仇,走上落草之路。楊志先失花石綱而丟官,誤殺牛二被充軍,因禍得福又做了官,終因丟失了生辰綱而亡命江湖,最後只得落草了事。只有魯達,卻是仗義救人,「主動」落草的。金聖嘆評《水滸》,評到魯達時說:「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這樣一比較,《水滸》人物描寫的特點,就非常清楚地表現出來了。茅盾先生還用比較法,進一步分析說明,《水滸》是如何從這三個人物的思想意識上來展示三人不同遭遇的必然性的。楊志一心想做官,雖然陪盡小心,還是落得一場空;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也是無處容身;只有魯達一無顧忌,敢作敢為,所以也就不曾吃虧。這樣分析,就又深入了一步。對於《水滸》結構的分析,也是採用了比較法。從全書來看,《水滸》的結構不是有機的結構,因為各個人物都可以拉出來獨立成篇,而無割裂之痕;但是從一個人物故事來看,《水滸》的結構又是嚴密的、有機的。這些各自獨立,自成體系的故事,在結構上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在茅盾的條分縷析中,《水滸》結構上的縱橫開闔之妙,便顯露無疑了。總之,茅盾先生這篇文章,選材有重點,分析有比較,從具體分析中理出前因後果,找出內在規律,得出結論,顯得非常紮實有力。它沒有現在時髦的所謂「理論框架」,卻分明是在講說一種道理,或曰理論,找出規律不是理論嗎?引申出結論不是理論嗎?為什麼一提理論就要引經據典,賣弄術語,繞來繞去,生搬硬套不可呢?就非要廢話連篇,藉以嚇人不可呢?茅公此文,實在是一劑醫治「理論癖」和「唬人症」的良藥。880509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八大人物排行榜,這些人都傑出超群,李耳僅排第二
2016 年有哪些偉大的逝者?
《金瓶梅》人物三絕之一潘金蓮--「嗔惡」之美
人物 | 何鴻燊:「賭王」往事(國曆獨家)
人物畫集(四)(轉載)

TAG: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