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2
07-06
2003 年11 月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 Nov . 2003第24 卷 第6 期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 24 l . 6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若干條件之比較研究劉越英( 呼倫貝爾學院 政史系,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摘要] 維新前在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了一個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階層, 他們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 中國維新派沒有日本那樣的強藩作後盾, 從未真正奪取過政權。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傳統,形成一個穩定而又開放的文化系統; 中國統治者素以天朝上國自居, 沒有決心與勇氣去改變現存的體制, 從根本上學習西方。日本明治維新主要領導人大多數參予了藩政改革, 積累了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 中國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人雖然有進步的思想和豐富的知識, 但疏於政務, 缺少謀略。日本明治維新的中堅力量是日本的下級武士; 中國維新派主要是從官僚和知識分子中尋求支持。明治維新時期, 良好的國際環境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戊戌變法時中國是列強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 不可能真正獨立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關鍵詞]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K313. 41- K256. 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3- 5281( 2003) 06-0036- 031.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之政治體制比較研究。維新前日本封建社會內部離心力量日益強大。16世紀末, 日本初步完成了統一事業。1603 年, 德川家族在江戶設立幕府, 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幕府政治, 史稱德川幕府, 其統治延續了260 多年。這時天皇大權旁落, 已成為名義上的元首, 是日本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精神象徵, 實權全部掌握在中央政府機關幕府的最高統治者將軍手中。幕府擁有約佔全國領土四分之一的直轄領地, 其餘土地則分封給260 余個大名作領地, 稱/ 藩國0, 將軍和大名( 藩主) 還分別授予手下直屬家臣( 武士) 以/ 封地0或/ 封祿0, 於是在日本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 即/ 幕藩體制0。幕藩體制最大的特徵是遵照分割統治與世襲的身份制原則來進行統治。幕府對地方上260 多個藩國擁有最高統治權, 封大名為藩主, 但大名必須效忠將軍, 嚴格遵守武家制度, 負擔軍役等義務; 大名在藩內獨立行使行政、財政、司法等權力。自18 世紀後半期起, 日本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資本侵入農村, 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逐漸發展起來, 城市中的大商業高利貸資本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階級關係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出現了新興地主、工場手工業資本家、商業高利貸資本家等新興階級, 維新前, 在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了一個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階層。在這些中下級武士里出現了一些主張改革的人士, 他們僅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 而且在奪取藩政實權、推行改革措施並與腐敗的門閥保守勢力反覆較量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們提出的/ 尊王攘夷0的政治口號,適合了千百年來形成的奉王政為正宗的傳統道德輿論, 符合日本民族渴望建立統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社會心理要求, 具有極大的號召力。隨著實力的增強, 西南各藩逐漸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在1868 年的戊辰戰爭中, 倒幕派軍隊打敗了幕府的軍隊。中國的封建勢力比日本封建勢力強大得多。中國的封建制度延續了2000 多年, 到明清時君主專制制度尤為完善, 清政權更替通過暴力鬥爭得以361 [ 收稿日期] 2003- 08- 16[ 作者簡介] 劉越英, 女, 呼倫貝爾學院政史系副教授。實現, 到雍正以後更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中國維新派沒有日本那樣的強藩作後盾, 更不可能擁有自己的活動據點來創建自己的軍隊。晚清時期雖出現過地方實力派, 但關鍵時刻都無一例外地效忠慈禧, 國家的實權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中國維新派從未真正奪取過政權。2.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之文化背景比較研究。從文化傳統及其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來看, 中日兩國也有很大的差異。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傳統, 戰後日本的第一位首相吉田茂坦言, 在2000 多年的歷史中, 日本一直是以中國為師的。其後日本又從朝鮮、印度學習到不少東西。在幕府時代, 儘管實行鎖國政策, 但它仍然向荷蘭吸取了許多新知識, 形成了有相當意義的所謂/ 蘭學0。蘭學家們提出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實行民主平等, 仿效西方以改革日本和富國強兵的主張, 為後來的維新運動作了輿論上的準備。幕末啟蒙學者福澤諭吉出版了幾本介紹西方文明的書籍, 5西洋事情6、5西洋導遊6、5西洋衣食住6等書問世以後, 立刻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 學習西方頓成熱潮。日本人對外來文化既不一概排斥, 也不盲目崇拜, 而是將優秀部分合理吸收並與自身民族文化融合, 形成一個穩定而又開放的文化系統。由於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燦爛的古代歷史, 中國統治者素以天朝上國自居, 夜郎自大, 閉關鎖國。在外交上恪守/ 華夷秩序0, 視所有外國為夷狄之邦。加上在文化上長期居於/ 輸出國0地位, 更使得統治者一直以為中國無所不有、無所不好, 甚至認為西學也是淵源於中國, 認為西方的富裕也是依賴中國的。觀念上的束縛加上切身利害關係, 致使統治者一直沒有決心與勇氣去改變現存的體制, 從根本上學習西方。據載, 洋務運動期間, 江南製造局翻譯出版的西學書籍就很少有人問津, 30 年間只售出13000 本。而在日本, 當時僅福澤諭吉所著有關西洋文化的書籍, 短時間內就銷售了25 萬冊。士大夫階層對西學態度如此漠然, 很難想像他們能普遍接受變革舊制的思想。郭沫若在分析中日兩國的近代改革一敗一成的原因時認為, 兩國在固有文化的負擔上的差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他指出: / 中國固有文化的負擔太重了, 資本主義以前的文化, 年代太久, 至少有3000 年, 所以對過去的文化懷著一種憧憬, 對新的文化發生抵觸, 往往視歐美為夷狄之邦。在資本主義以前的中國文化誠然是光輝的, 但就因為太有光輝, 在變革時期便不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日本雖有它的固有文化, 有中國傳來的文化, 但細的說來, 日本的負擔沒有中國那樣重, 所以便走得快。03.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領導者之能力比較研究。日本明治維新主要領導人大多數參予了藩政改革, 比較鞏固地掌握了藩內實權, 積累了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吉田松陰是維新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是提出/ 不審夷情, 何以制夷0論點的重要思想家。他曾經以/ 不能見機而行, 猶當殺身成仁;道並行而不悖, 百世以俟後人0的詩句自警, 並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日本維新派領導人具有政治家謀略和行政才幹, 他們目標堅定, 視奪取政權為重中之重, 善於利用形勢, 爭取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 調動平民乃至農民的武裝, 打擊最主要的敵人幕府。在穩步而又堅決地把大權歸攬於維新派的前提下, 新政府頒布了經再三斟酌後改定的施政方針即五條誓言, 逐步改造了日本的政體, 實行廢藩置縣, 取消身份制, 改革地稅, 發展實業和近代教育, 最終實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開化。中國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人都是些讀書人, 雖然有進步的思想和豐富的知識, 但疏於政務, 缺少謀略。不注意團結和爭取社會上各種勢力, 以減輕維新變法的阻力。在維新運動初期, 洋務派包括李鴻章在內, 無不爭相趨附, 但維新派卻對實力最強的李鴻章派系力加排斥。致使李鴻章改投頑固派成為變法阻力。光緒帝剛宣布變法, 後黨就斥逐帝黨中最能左右政局的翁同和出京, 維新派不但不努力挫敗後黨陰謀, 反而利用光緒皇帝思想日漸激進, 同翁同和產生了一定程度矛盾來促成此事。其實, 在維新派同頑固派的鬥爭中, 翁同和、李鴻章和清朝內部的洋務派分子是可以起到緩衝矛盾、甚至牽制削弱頑固派作用的, 可是維新派沒有看到這一點, 至於同民眾運動的聯繫就更談不上了。中國維新派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動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 事到臨頭, 維新派除譚嗣同、唐才常少數人外, 其餘的人都沒有足夠的魄力同封建勢力一決雌雄。在策略上操之過急, 在新政改革中分不清輕重緩急, 103天的新政, 共發布各種諭旨204 件, 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 令人眼花繚亂, 無所適從。374.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之中堅力量比較研究。日本明治維新的中堅力量是日本的下級武士。德川幕府末期, 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使下級武士深受政治壓制, 而幕府和各藩財政狀況的日益惡化, 又使廣大下級武士陷入困境,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俸祿不保、生活無著, 不少武士寧願放棄武士籍而淪為浪人。下級武士的這種轉化, 意味著他們脫離了統治階級, 並且與被統治階級共命運。為了謀求生路, 許多武士從事副業生產或經營商業, 進行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經濟活動。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影響和人民革命鬥爭的推動下, 其中一部分人與資產階級攜起手來, 成為明治維新的中堅力量。日本維新派取得了資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 受幕府的種種限制和打擊, 是一支倒幕的堅強力量。農村富農也多支持維新派, 由他們為主幹組成的長州/ 農兵隊0, 在戊辰戰爭中發揮了作用。中國維新派主要是從官僚和知識分子中尋求支持。他們把自己的活動局限於帝黨官僚和士大夫階層的小圈子裡面, 不願接觸廣大群眾, 他們害怕人民, 害怕革命, 深怕會因此引起人民革命。當他們宣傳維新變法的時候, 往往把自己置於人民革命的對立面, 以革命恫嚇封建統治者, 由此堅定了封建統治者實行變法的決心, 把防止革命作為變法的推動力。康有為在5上清帝第五書6中說: / 自台灣事後( 即1895 年爆發的台灣人民的反割讓鬥爭) , 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無固志, 姦宄生心。0他警告清朝統治者說, 如果不再變法, 緩和尖銳激烈的階級矛盾, 一旦人民革命則/ 雖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 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0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 維新變法企圖直接依靠光緒帝頒發詔書就想使改革成功, 是不現實的。5.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之國際環境比較研究。明治維新時期, 良好的國際環境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19 世紀50、60 年代, 西方各列強雖然叩關日本, 但由於各列強的力量相互削耗、牽制, 因而減輕了對日本的壓力。英國正急於鎮壓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 美國則忙於南北戰爭, 法國正處在普法戰爭的前夕, 沙俄則因克里米亞戰爭敗北元氣大傷,這一切都給明治維新以良好的機遇。同時, 各列強又因各自的利益不同而不能一致對日, 其中英法矛盾衝突嚴重。最初, 英國與美、法、荷等國共同支持幕府, 但當幕府危機加深並倒向法國後, 在更符合自己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下, 英國轉而支持倒幕,政治上偏袒強藩, 經濟上源源不斷地向其提供工業品和武器, 並幫助培養人才, 指導長州藩訓練軍隊。而長州、薩摩藩主及維新派, 認識到閉關鎖國政策的不現實, 轉而採取了同英美交往, 主動向西方學習。由於英國已經意識到日本國內形勢革命化所造成的社會危機, 以及維新派的潛在優勢, 因此改變了過去單方面支持幕府的態度, 與西南強藩之一的薩摩結成了/ 薩英聯盟0, 雙方都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基礎上重新估計了局勢, 這些都有助於日本擺脫半殖民地的危機。法國雖大力支持幕府, 但英國的實力使它也不得不有所顧忌。從事日本近代史研究的加拿大著名學者諾曼認為, 日本之所以能免於淪為半殖民地的命運是由於/ 英法在日本的陰謀所造成的僵持局面, 但最重要的是英國傾注全力於中國, 給了日本一個極其必要的喘息機會, 使其得以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 同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利潤相比, 日本無論是作為外國製造品的市場或是作為西方工業的原料供應地, 其貢獻是微不足道的。0中國戊戌變法時期所處的國際環境與日本截然不同。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中國是列強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 尤其是英國, 希望中國能有一定的變革。不過, 英國其實只需要一個高效能的, 可以控制局面的政府, 而決不容許中國真正獨立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甲午戰爭後, 中國半殖民地程度迅速加深,列強在華勢力和對華政治經濟軍事的控制力都與當年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不能相提並論。列強同清政府的勾結, 遠超過法國同幕府之間的關係, 而且列強在華結為不同的國際侵略集團, 矛盾錯綜複雜, 也是中國維新派碰到的又一難題。( 責任編輯 葛根高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突然主動點燃中日釣魚島衝突的四大戰略考量!
※中日關係陷冰點 小泉正式下台不悔參拜靖國
※兩敗俱傷:中日近代交涉中的慘痛教訓(2)
※張石:為何中日女皇的宮廷八卦結局不同
TAG: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