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3 / 4)

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三)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68043    一、中國城市發展的50年  建國50多年來,中國城市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亦在加快。1949年城市化水平達到10.6%,至1998年城市化率按戶籍統計已達30%以上。城市數量1998年達668座,比1949年增長4.06倍。小城鎮發展到1998年的1.8萬個,增長5.42倍。農村集鎮已發展到近5萬個,城鎮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城市化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  二、中國城市化進展的世界背景  2000年7月在柏林舉行的「2l世紀城市未來」國際會議發表的《2l世紀世界城市發展報告》指出:世界城市發展主要呈現三類形態。  第一類是非正規城市過量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口高增長,生育率高,移民多,居住簡陋,環境和醫療衛生條件差,管理空白多,城市居民相對貧因,這類城市主要集中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印巴次大陸等地區。  第二類是富有經濟增長活力的城市、特點是人口增速下降,部分城市面臨老齡化問題、這類城市主要集中於東非、拉美、中東等中等收人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類是人口老齡化擴大、發展動力減弱的成熟型城市,這類城市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東亞部分地區。  世界城市面積只佔陸地面積的2%,卻居住著地球一半左右的人口,耗用全球生活用水量的65%,工業木材總用量的76%,排放二氧化碳佔全球排放總量的78%。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貧困人口約15億,這其中至少有6億人無足夠住房,11億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因飲水不潔每年死亡約1000萬人,生活條件日趨惡化,不安全因素存在。  2l世紀全世界城市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降低人口增長率、提高生產率、減少環境污染、循環利用資源、建立城市網路等五大任務將成為全球城市的共同責任。  展望2l世紀世界城市發展總趨勢,從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從l 995年的24億猛增至5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由47%升至61%。世界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主要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在未來25年里、拉美、加勒比海地區、亞洲、非洲的城市人口將翻一番。中國城市化率也將從1999年的30.9%增長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人口從1999年的3.89億增加到2025年8.3億~8.7億、翻一番以上。世紀之交的2000年,全世界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已有325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有20個、預計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億將是城市居民。  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發展中國家成為城市化浪潮的主體;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增多,大城市發展速度加快,世界經濟結構性變化、如服務業、交通業、通信業的革命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等。  估計到2015年,全世界將有358個超百萬人口和27個超千萬人口的大和特大城市。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中推動城市化,將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讓更多的人從這一歷史進程中獲益、緩解當代世界主要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使各國共享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各類知識,在商品、服務及其他生產要素加速流動中為全人類提供福祉。  國際比較表明,中國工業化目前處於中期階段,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全球最高,而城市化水平並沒有快速跟進,具有突出的非對稱性特徵。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利(Chenery) 採用「典型事實」統計方法揭示,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是工業化階段一個經濟實現穩態增長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首先選擇同等收入水平和同等工業化水平的國家來進行國際比較。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是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結果,或者說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應該相應得到提高。從長期趨勢看,中國的確遵循了這樣的一般規律。在改革以前人均收入提高較慢,城市化水平提高也較慢,改革以後兩者速度都加快了。但從國際比較來看,迄今為止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在表2.9中, 1997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排位第65,選取相關國家則是排位在第60到69之間,也就是說這些國家與中國處於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如果中國的結構變化是接近於典型化的,那麼隨著收入增長和工業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農業勞動力比重、農業產值比重都應該與這些國家有類似的變化。但事實上在相同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上述結構變化的指標上面都呈現出明顯滯後的特點。  工業化發展不僅是將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的過程,而且也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積聚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口和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推動了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由於實行城鄉分隔發展的政策,工業集中在大中城市,既不需要周圍地區的產業結構互補,也沒有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導致了城市結構小而全、大而全,阻礙了城市化的正常發展。根據世界銀行對133個國家和地區由高到低的統計排位,1997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為第53位,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僅排第110位。表2.5顯示了同等工業化水平下城市化水平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平均差距在20個百分點以上,這大大不同於一般的發展經驗,使得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出現非典型化特徵。  中國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果與世界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可以反映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表2.7中能夠清楚地顯示:中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個百分點,中國比中收入國家低11個百分點,中國比高收入國家低21個百分點,中國比美國低28個百分點,中國比日本低26個百分點,中國比德國低30百分點。中國大城市的規模明顯地低於世界水平,尤其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導致了象上海、北京這樣全國最大的城市,所產出的國民財富比重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例如:東京的GDP占日本全國的18.6%,倫敦的GDP佔英國全國的17.0%,漢城的GDP占韓國全國的26.0%,而北京的GDP佔全國的比重只有2.5%,上海的GDP佔全國的比重也只有4.6%。統計指出,上海的GDP總量僅為香港的1/4,東京的1/20。以上的對比使我們看出,中國的城市化率低,中國的城市中大城市的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都偏小的現象,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時候了。 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四)中國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可持續城市:中國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城市發展戰略的審慎選擇  21世紀,中國城市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環境與發展的巨大挑戰: 人口三大高峰(人口總量、就業人口總量、老齡人口總量)相繼來臨的壓力、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工業化城市化及現代化的急速推進、區域的不平衡加劇等,都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瓶頸制約。  根據世界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處於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同時往往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背景下成功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不但在中國能有效地克服發展路徑上的障礙,而且能給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提供光輝的範例,毫無疑問這也將是中國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國際上許多知名的學術研究團體,近年來已經把目光瞄準中國城市的發展戰略、經濟運行、公共安全、環境政策、金融風險、社會穩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尤其是對於中國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提出了某些有價值的見解或專項研究報告。但是毋庸諱言,這些報告對中國的理解有失偏頗、立場和觀點有失公允、資料的選取和分析也有失精當,因此多有錯訛和誤導。如何由中國學者在自己本土上系統地、準確地、深入地就中國城市發展的整體關係及其內在規律的把握,並由此提供出有價值的思考和方略,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出於對世界未來發展走向的充分把握和對中國國情的深刻分析,在國內國際總體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下,1992年6月,中國政府在巴西里約世界首腦會議上莊嚴簽署了環境與發展宣言;其後又在全世界率先制定了《21世紀議程》,提出了適合本國發展的行動綱領;並在1996年正式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直至2003年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巨大反響。與此相應,我國的理論界也針對中國城市發展的特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在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中國學派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案,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二)可持續城市的基本理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華,又富蘊著現代城市活動的實踐總結:「只有當城市向自然的索取,能夠同城市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時;只有當城市為當代的努力,能夠同城市為後代的努力相平衡時;只有當為城市發展的努力,能夠同為鄉村地區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同時,可持續發展還充分包含著城市活動的實踐映象。是對「人與自然關係」、「人與人關係」兩大關係正確認識的完整綜合。它始終貫穿著「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這兩大主線,並由此出發,去進一步探尋「城市活動的理性規則,城市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城鄉發展軌跡的時空耦合,城鄉財富分配的相對公平、城鄉供需要求的自控能力,城鄉社會約束的自律程度,以及城鄉活動的整體效益準則和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等,通過平衡、自製、優化、協調,最終達到城鄉之間的協調與統籌。  到了上一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全面地闡述了這兩大主線的內在統一,至此,標誌著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它向世人昭示: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是「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綜合反映和內在統一,三者互為鼎足缺一不可。它們在各自臨界閾值約束下共同形成的「交集」,產生了城市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正確「投影」,並成為衡量和診斷城鄉可持續發展健康程度的標識。  (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方向  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建立與完善,一直沿著四個主要的方向去揭示其內涵與實質。這四個主要方向已逐漸被國際公認為經濟學方向、社會學方向、生態學方向和系統學方向。與此同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還涉及到自然環境的加速變化、自然環境的社會效應、自然環境的人化痕迹、城際與城鄉之間發展的相對均衡、發展效率發展質量與發展公平的有機統一等,力圖把當代與後代、區域與全球、空間與時間、結構與功能等,有效地統籌起來。  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經濟學方向,是在城鄉統一考慮的前提下,將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優化、物資供需平衡、財富的合理分配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點,是力圖把「科技進步貢獻率引領的經濟增長去抵消或克服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率」,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手段。該方向的研究尤以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1990—1998)和萊.布朗在《未來學家》發表的「經濟可持續發展」(1996)為代表。  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社會學方向,是以城鄉之間的社會發展、社會分配、利益均衡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點,是力圖把城鄉「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判據和基本手段。該方向的研究尤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報告》(1990—2004)及其衡量指標「人文發展指數HDI」為代表。  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生態學方向,是以城市為點、鄉村為面的生態平衡、自然保護、循環經濟、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點,是力圖把城鄉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原則。該方向的研究尤以挪威原首相布倫特蘭夫人(1992)和巴信爾(1990)等人的研究報告和演講為代表。  中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在上述三個主要方向的基礎上,對於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設計, 獨立地開創了的第四個方向——系統學方向。其突出特色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向、以「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發展」為中心,去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本源和演化規律,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邏輯自洽」作為判據,有序地演繹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時空耦合與三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的關係,建立了城鄉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統一解釋基礎和定量評判規則。充分地體現出:  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代際公平、人際公平和區際公平  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動態平衡  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體現全球尺度的整體性、統一性和共享性  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研究項目並首次在中國發布的《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實質上是在1993年(Niu Wen-Yuan)、1994年(牛文元,《持續發展導論》,科學出版社)和1996年(W. Y. Niu and W. M. Harris)系統論思想延續下的產物。  遵從一般系統學的理論和原則,我們曾對決定「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本質要素進行了長期的遴選和研究。最後確認城市可持續發展由其內部具有嚴格邏輯關係的「五大支持系統」(子系統)所組成,它們依序是:  1、生存支持系統——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臨界基礎(城市發展的「基態」);  2、發展支持系統——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牽引(城市發展的「引擎」);  3、環境支持系統——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約束限制(城市發展的「瓶頸」);  4、社會支持系統——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組織能力(城市發展的「標準」);  5、智力支持系統——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城市發展的「潛力」)  (四)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設計  城市發展戰略體系的提出和運行,從本質上去分析,是為了實現「城鄉的整體目標高度」(Integrated Objects Level),最終必須展示出七項基本結果: 1. 城鄉綜合實力應獲得「階梯式提高」; 2. 城鄉發展的制約瓶頸得到「有效地克服」; 3. 城鄉發展行為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規範有序運行」; 4. 城鄉整合能力的功效具有「質的提高」; 5.城鄉生活質量在一個全新階段中實現「整體優化」; 6.城鄉抗逆能力和社會有序水平具有「實質性進步」; 7.城鄉可持續發展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區域管理的成功範例」。  城市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一項範圍更加廣泛、意義更加深遠的發展戰略,它的成功實施必然是中國對於世界的偉大貢獻,並能將上述所列的七項基本標準,無一遺漏地加以充分表達。研究表明,在中國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其中心要點是明確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目標函數及分期實施步驟,並進而將其表示為某種十分簡明的、可以定量監控的、能鼓舞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為之奮鬥的的一組目標集合。  在實現三大宏觀戰略台階的積極帶動下,我們建議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可以設計為:  用20年的時間,中國城市中的85%(將近500座)全面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到2020年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城市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到2020年城市每創造單位GDP的能量消耗和資源消耗在2000年的基礎上降低4~6倍(基本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四倍躍進」);  到2020年中國城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歲(每10年提高3歲);  到2020年中國城市人文發展指數全部超過0.900(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到2020年中國城市恩格爾係數降低到0.20以下 (每年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  到2020年中國城鄉基尼係數保持在0.35左右;  到2020年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係數控制在1.5--1.8之間;  到2020年中國城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每10年平均提高1.2年);  到2020年中國城市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營養、衛生、就業、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社會公正等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確保中國城市的人口安全、食物安全、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健康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安全;  爭取到2015年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的「零增長」,同時大力提高人口素質並改善人口結構;  爭取到2020年實現能源和資源消耗的「零增長」,形成較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大力提高社會財富的有效積累能力。
推薦閱讀:

未來餵飽我們的,會是昆蟲食品嗎?
時尚消費升級的風口下,「環保」是否能夠成為服裝品牌的一大賣點?
Scalers:茅草著得快,硬柴更耐燒
義大利DOLOMITI X-LAM 木結構—1
Scalers:我只吸引愛學習的行動者,其餘的,多一個都不要

TAG:中國 | 可持續發展 | 發展 | 戰略 | 報告 | 發展戰略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