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新自然系列之二——自毀長城
——政哲
地球是宇宙奇葩,是生命的搖籃!
地球有充分的水資源、適當的溫度、還有厚厚的大氣層,可以任生命安然地在星球上成長。
諸多動植物生命體和地球磁場一起構建成海陸空一體化全方位的強大防禦系統,給人類留下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千百萬年來保護著人類的家園。
可惜人類不懂得珍惜,在人類的不斷破壞之下,如今這個超級「長城」正面臨著崩潰的危險。
上個月有一篇令人不快的研究報告稱,1970年至今,由於人類的食慾和活動,將近3/5脊椎動物——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已被消滅。
據法新社10月27日報道,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在他們兩年一次聯合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警告,按目前趨勢發展,全球野生動物量到2020年可能會驟減三分之二,即以年均2%速度減少。
「一個物種消失了,究竟和人類有什麼關係?」對於這個看似很難回答的問題,一個科考工作人員這樣說:「如果把整個地球,整個生態系統比喻成一面磚牆,一種生物的滅絕就用抽取一塊磚來體現,剛開始的時候,滅絕是隨機的、零星的,並不影響整個牆面的穩固,但是總有那麼一刻,在一個物種消失,一塊磚被抽走的時候,整面牆都會崩塌——我們的地球,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和普遍被關注的空氣污染不同,人們並不能感受到「PM2.5」帶來的威脅那樣直接感受到任何一個物種消失帶來的衝擊。但事實上,它比空氣污染更讓人無措。
喜劇電影《美人魚》讓人在感受到傳統周氏幽默的同時也難免笑中帶淚,片中鄧超飾演的億萬富翁為了商業利益填海造地,導致美人魚種群瀕臨滅絕,直到林允飾演的美人魚使他幡然醒悟:「如果世界上連一滴乾淨的水,一口乾凈的空氣都沒了,掙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個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卻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著一個又一個遠沒有童話那樣美好的結局的故事。
保護我們的生態「長城」已經被抽掉了多少塊磚?
英國皇家植物園今年5月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全球21%的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風險,參與這項研究的皇家植物園科學主管凱茜·威利斯教授說,這是有關世界植物現狀的第一份全球性報告,「植物為我們提供了食品、醫藥、纖維、燃料、建材用的原料並影響氣候。因此,這份報告是我們真正認識全球植物邁出的第一步」。
報告將「農業發展導致棲息地遭破壞」這一因素列為威脅植物物種生存的最大因素,比如棕櫚油生產和養牛等;而「伐木導致森林退化」和「樓房、基礎設施建設」是分列第二、第三位的因素。
法新社報道,據10月19日出爐的世界第一份野生動物評估報告,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約300種野生哺乳動物,因為人類對「野味」的喜愛,正逐漸瀕臨滅絕。
上述報告由15名頂尖保育科學家撰寫,刊登在英國雜誌《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是溫血陸棲動物面臨全球性危機的證據。根據這份報告,瀕臨滅絕風險的物種林林總總,從老鼠到犀牛,還包括溫馴、以螞蟻為食的穿山甲,以及兇猛的大型貓科動物。
這份研究發出警告,陸棲哺乳動物的數量正大幅下滑,地理範圍則涵蓋全世界。這些野生動物數量銳減是「大滅絕事件」大趨勢的一環。研究指出,人類除嗜吃野生哺乳動物外,也通過農耕和城市化掠奪它們的自然棲息地,甚至通過污染、疾病和氣候變遷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死亡。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4556種陸棲哺乳動物當中,有1/4正在走向滅絕。
新華社舊金山9月15日電,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在現代海洋中,大型海洋動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比小型海洋動物更大,這很可能是人類捕魚活動造成的。
研究人員解釋說,人類在捕魚時傾向於首先捕捉大型海洋動物,這如同古人獵殺猛獁象等其他大型陸地動物。人類進入新的生態系統,首先殺死的就是大型動物。研究人員認為,大型海洋動物的選擇性滅絕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因為大型海洋動物處於食物鏈頂端,它們在海洋中的遊動有助於營養物質在海洋中循環。
目前,全球鳥類生存狀況堪憂,國際鳥類聯盟最新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八分之一的鳥類——1300多種鳥,面臨著滅絕危機,它們的生存狀況日益惡化,從熱帶地區至兩極地區,一些鳥類物種的數量呈現可怕的下降趨勢。
……
難道人類就這樣把地球毀在自己手中?
想一想,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自掘墳墓!自毀長城!
不環保,我們將「無地自容」!
(個人體悟 僅供參考)
2016年11月7日 18:5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