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流行「婚字頭」文化誰之殤

學生流行「婚字頭」文化誰之殤

作者:二叔  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個港灣,所以人們嚮往婚姻。但是真正走進婚姻以後。人們卻會發現自己嚮往的港灣並沒有想像得那樣安寧和溫暖。在婚戀生活中,人們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擾,心理也存在太多的誤區,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婚戀中的男女無法體會到甜蜜和幸福。然而,談到「婚」,對於這個晚婚晚育的年代,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了,「婚」策動到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價值觀。從熱播的《金婚》、《隱婚》、《閃婚》、《裸婚》……一系列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到大學生們也開始關注「婚字頭」作品。這顯然已經上升到了一個社會的高度。筆者據悉,近日,武漢某高校圖書館發布2月份到4月份的圖書借閱排行榜,書籍《畢業後,我們裸婚》和《拼婚》擠進前10名,而在前100名榜單中,「婚字頭」作品就達到幾十幾本。圖書館管理人員說,在該校圖書館的最新調查中,《畢業後,我們裸婚》在借閱排行榜排名第四,《拼婚》排名第七。這類書基本上是剛被還回圖書館,就又被借出去了。不少同學感嘆談到「身邊的同學都在關注這些,自己不看,就感覺OUT了。」同校的小馬同學還說,上次室友在談論《裸婚時代》這部即將播出的電視劇時,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裸婚」,自己插不上話,感覺很尷尬呢?

這類題材已成流行 筆者以為婚戀作品為什麼受熱捧?主要反映了當前大學生「想提前感知婚姻生活」感受。對於現在校園基本上是80末、90初的學生,走出校園就即將面臨婚姻的壓力。不同的人在婚姻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讓大學生對婚姻產生了很多不確定性,提前了解一下戀愛和婚姻很有必要。看婚姻作品,只是對以後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種提前感知,當然,也有學生表示,看婚戀作品與一些電視劇熱播有一定關係。 對此筆者以為,主要是近年來「恐剩文化」在影響大學生的婚戀情緒。目前關於「剩女剩男」、「敗犬」甚至「聖人」等字樣滿天飛,說的都是大齡青年的單身情況。「剩鬥士、必剩客、斗戰剩佛、齊天大剩……」這些不是食物名、也不是卡通角色,而是指大批大齡未婚人士組成的「剩客」演繹的另類「剩」文化。這些名詞背後傳達的也是一種對單身狀態的焦慮。現在其中的部分入也不再掩飾,直接將自己稱為「恐剩族」,表達的是擔心自己步入剩女剩男行列。不僅大齡青年有這種焦慮,一些年紀不大的人也開始被這些方面的情緒困擾。社會上某些因素阻礙了男女的結合,比如網路時代,面對面交往變少;比如丈母娘不願意接受沒有房子的女婿等等。但我們需要明白,社會變了,上一代的適婚年齡並不適合現在一代,從前的人性成熟就可以結婚,現在的人讀個大學出來,再工作個幾年,積累上一些家庭生活資本,也就快30歲了。交友圈很小,如果不靠相親很可能成為一名剩女或剩男。這些都是恐剩族出現的原因。   「剩客」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可分為不同段位: 【25-27歲】:剩鬥士。這些人過了普遍認為的最佳尋偶年齡,雖「被剩下」,但是還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故稱「聖鬥士」。   【28-31歲】:必剩客。屬於他們的機會已經逐漸減少,而他們自身又因為事業忙碌無暇覓偶,別稱「必剩客」。    【32-36歲】:斗戰剩佛。身經百戰,在殘酷的職場及風花雪月的情場中摸爬滾打存活至今,但是依舊單身的人尊為「斗戰剩佛」。   【36歲以上】:齊天大剩。沒啥說的,啥原因都有,反正「齊天大剩」了。 不管「婚」的書籍還是影視劇,它們都是一種武器,是一劑良藥,是一縷春風,它們都客觀反映了大學生對未來婚姻的恐懼。對於80後剩女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學歷,有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及文化素養,在大學裡摸爬滾打過四年,或 「待嫁」。也許有過凄美快樂的感情經歷,但是畢業後都勞燕分飛,都知道「組織行為學」里的本我自我超我,也能看的懂《time》里的八卦新聞。個個都能稱的上「知本家」,有著較為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也都算是「白骨精」,做事麻利,做人乾脆,在工作上都是穩准狠的角色,雖然都是「奔三」的晚婚一族,扎在90後非主流里一下就顯出來,但是也會裝個嫩,換上休閑裝溜達在學校里偶爾也能濫竽充數,喜歡感嘆自己「人老珠黃」,但是真被人說略顯「老態」的時候還會據理力爭。 其實愛情這個話題對於80後剩女來說是永不褪色的,而且是充滿期待,只是對於這些已經經歷過青蔥歲月的女孩來說,愛情的話題已經談的太久,周遭朋友的經歷使得每個「剩女」都提高了警覺,讓她們又期待又排斥,而且在即將要經歷愛情的時候,就會發現種種障礙,就像林嘉欣最近主演的《愛情左右》一樣,看過以後不僅婉言,同樣是出色的、大齡的、單身的林嘉欣,卻對於碰到的一段段「愛情」產生了抵觸和抗體,那一段段期待中的完美變成了遺憾。姐妹坐在一起笑談的時候,也總是會說是瓊瑤阿姨「毒害」了我們,大家在高談闊論「結婚是瞬間的天堂一輩子的地獄」的同時,還在遊走於一場場相親中,等待著或許發生的愛情。 對此筆者拉雜網路犄角,德達世界婚戀所,真心出爐「剰文化」的真實原因。 一、總認為自己很優秀,擇偶眼光過高,對男方的長相、才華、學歷、人品、經濟、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結果擇偶範圍狹窄。    二、女權主義意識甚強,相處中,男方一旦有與自己觀念不同的地方,她們便立即產生反感情緒。    三、習慣使她們只重視自己的感受,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自我。比如,很多「剩女」有潔癖,一旦對方在衛生習慣等方面有她看不順眼的地方,她便無法忍受。   四、猴子掰包穀,最後錯過了最佳擇偶時期。在當「剩女」之前,她們常常是眾多男子追求的對象,可她總是覺得還會有更好的男士在等著她,最後就被剩下了。   五、很多人可能會因為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所傷,從此固執地認為,她此生不會再有真正的愛了。於是,便有一種自殘的心理。    六、事業上要追求成功,不僅僅她自己這樣認為,就連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勵她。加上情感上的傷害和空虛,導致她躲在自己的事業中,以此為寄託。   七、女權主義思想、自視過高、心靈的傷害等使幾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她們生怕找不到比周圍女性朋友的丈夫更優秀的男人,遭人笑話。   八、消極等待的態度。  九、不良的家庭教育,遲遲不能斷奶。有相當部分的剩女只要沒結婚,哪怕30歲,35歲,40歲,還跟父母住在一起,她們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們在家裡的身份永遠是「女兒」,而非一個獨立的單身女人。她們在法律上是單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十、蒼白保守的生活方式。很多剩女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大學也是走讀每天回家,好象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工作了還是兩點一線,只不過把學校換成了工作單位。朋友就是中學大學的小貓幾隻,出了校門好象就喪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完全沒有非常重要的社會生活,沒有社交。剩女們都習慣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歸結為「因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沒有社交」。   十一、把愛情當童話,受挫力差。很多剩女到了25歲,30歲,還不能從童話公主夢裡醒過來,她們對愛情沒有體驗經歷,只有想像。一旦初戀失敗,就痛不欲生,然後徹底否定男人,否定對愛情的追求。最雷的一句典型話就是:愛情太傷人,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文尾,筆者,真心希望,此文過後,「人人都享鴛鴦戀,個個都是愛情高手」,不管是「婚字頭」書籍還是電視電影,它們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救命稻草,樹立正確的婚戀觀還需自己調整心態,重建愛情觀,才是真正的王道,也希望必修戀愛課能起到預期的期望。「剰時代」希望你沒有被孤獨。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即將戀愛的大學生以及還沒結婚的單身男女,祝你們幸福。
推薦閱讀:

「漸變眉」已流行,你還在做頭尾一色的眉毛嗎?
??還在穿短毛衣?今年流行的是這種美美的長毛衣了!
2017年跟這些流行元素說拜拜吧
今年冬天流行這樣穿,會穿的姑娘都變漂亮了!
還穿什麼連衣裙,過時了!瞧瞧今年流行的套裝,時髦洋氣顯氣質

TAG:文化 | 學生 | 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