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拿「泡吧」賭明天

朱慧卿/CFP

六月初,在河北省懷安縣第三堡鄉俞家屯村,密密麻麻剛及腰的玉米地旁,「大學生村民」靳愛兵站在田壟上,正在給剛躥蔓的豆角搭架。儘管這是一項極簡單的農活兒,但靳愛兵顯然並不熟練,攥桿與綁繩的手時常「打架」。

2004年,靳愛兵以647分的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成了家鄉懷安遠近聞名的小名人。9年後的今天,靳愛兵因痴迷於網路,泡在網吧4年半而再次成了「名人」。

「網路遊戲帶給我的,只有噩夢。」

大二時,靳愛兵迷上網路遊戲,走進帶給他快意的虛擬生活。大三時,靳愛兵的課越上越少,掛掉的科目越來越多。到了大四,本應畢業的靳愛兵沒拿到學位證、畢業證等任何能證明自己上過大學的證件,拿到的只有遊戲級別。

在畢業後的那些日子裡,靳愛兵帶著行李,「宅」進網吧。每個月靠打遊戲幣、賣裝備換來1500元錢,除去包月上網的500元,剩下的勉強維持生活。他基本上不和網吧里的人交流,換了手機號碼,也沒給家裡人打過一個電話。直到今年3月底家人在長春找到他,靳愛兵才結束了長達四年半的「泡吧」生活。

在鄉情血緣的召喚下,臉龐已經從蒼白重回黢黑的靳愛兵說:「網路遊戲帶給我的,只有噩夢。」對曾經痴迷於網路遊戲,靳愛兵毫不迴避,對未來也沒有絕望:「幫父母忙完這一段後,我就要出去打工了。我大學學的是網路與計算機專業,靠專業打工絕對離不開網路。但今後的網路對我而言只能是工具,我的使命只能是回報父母恩情、提升人生質量、證明自身價值。」

有數據顯示,在18至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達26.6%,而這正是青少年讀大學的年齡。更有抽樣調查顯示,每10個大學生中,就有7.2個網民,而2012年中國網民的每周上網時長已達20.5小時。人們以往認為,未成年人對網路缺乏抵抗力,卻沒有想到大學生也是如此。網路中究竟有什麼,讓這些在高考中「擠過獨木橋」的高校學子也如此痴迷?甚至令本應接受良好教育的他們放下學業,心甘情願地把青春揮霍在網吧里?

在網吧「包宿」成了一些大學生的體驗

記者隨機向15位在校大學生或畢業生髮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大學期間有過「包宿」經歷的有12位。

「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對大學的神秘和好奇還保持著一定的溫度,所以剛開學時不僅會認真地聽課和學習,還會積极參加各種校園活動。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大學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浪漫與精彩。」吉林省教育學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長王會平教授分析,「這個時候,失去了高中時家長與老師的嚴格監管,大學生們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完全自由的人。這种放松削弱了他們的自控能力,並淡化了時間管理概念。而網路中的新鮮與刺激所帶來的快感,又很容易給予他們重複的愉悅體驗,使得很多大學生對網路產生了依賴的心理,甚至會把在網吧『包宿』當成自己體驗大學生活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在網上找到和現實中不一樣的自己」

晚上11點,長春市凈月潭公園附近一家臨近學校的網吧,上座率接近七成。網管小劉說,很多打網遊的大學生都是成群結隊來的,有的還會連續來上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網吧中,正在等待遊戲中「復活功能」啟動的管理專業學生小陳已經大四了,卻還是收不住打網遊的心。他坦言:「我的論文還沒有頭緒呢,要是能寫網遊就好了,我保證說起來頭頭是道。」

除了想在遊戲中獲取勝利感,也有為了減輕就業或考研壓力及宣洩失戀負情緒的大學生。全寢室都有過「包宿」經歷的小王說:「我們寢室就有個同學,平時不『包宿』,卻在一次失戀後,連玩了一個星期。」

「現實與想像的差距帶給大學生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又恰在網路虛擬世界裡得以慰藉。」王會平說,「比如一些考試成績不佳或經常掛科的同學,卻能夠在遊戲世界裡稱王稱霸;有的同學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不多、人際關係遇冷,卻能在虛擬世界中呼風喚雨,吸引許多素未謀面的網友喜歡甚至敬佩;還有的像靳愛兵一樣,找不到面對現實和解決困難的辦法,在考試或就業時感覺力不從心,進而選擇在網路中逃避。所以,很多大學生喜歡上網尤其是『包宿』上網,所尋求的最佳感覺,就是能夠在網上找到和現實中不一樣的自己,獲得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的精神愉悅和快感,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自主性、滿足感和成就感。」

大學生緣何熱衷上網

就讀於某醫學院的小韓說:「我當然知道無聊或遇到困難時,可以選擇讀書、跑步和向家人朋友傾訴等方法。但與這些相比,我更願意選擇通過上網打遊戲或與網友傾訴。」

「這主要取決於網路的匿名性、便捷性和非現實性等特點。」王會平解釋,「匿名性」是指在網路上可以不使用真實姓名,扮演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角色;「便捷性」是指通過網路可以隨時隨地達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非現實性」是指大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暫時逃離現實,不用面對現實的不愉快和壓力。與其他事物一樣,網路也具有兩面性。錯誤不在於上了網、包了宿,而在於豪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沉迷於網路聊天或進行網路遊戲。這種對網路的過度渴求,最終導致其上網行為的不可遏制性和再度使用網路的慾望。」

網癮背後的教育盲區

正在長春讀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大三學生小田說:「我們班有幾個同學從大一玩到大三,根本不學習了。」與靳愛兵一樣,那些沉迷在網路中的大學生們,也曾是擠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的勝利者,也曾是以優秀成績被稱之為「好學生」、「好孩子」。那麼,他們為什麼也缺乏基本的分辨力與自制力呢?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教授蓋笑松說:「高考分數無疑成了學生、老師與家長的首要追求,甚至被當做最宏偉的人生目標,學生甚至沒有長遠的人生目標來引領自己,更別提人生規划了。一味只記得高分的師生和家長,忽略了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其中就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規劃能力。事實上,在高中階段,除了應對高考,學校更應該用豐富的校園生活為學生塑造一顆豐滿的心靈,使其擁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

對於大學生,王會平建議首先要學會正確上網;其次,要分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本質區別;然後,還應學會拉近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距離,將虛擬世界中得到的各種存在感和價值感移植到現實生活中。此外,學校應多組織學生參加有益的社團活動,把大學生對網路遊戲的注意力轉移到對現實生活的興趣上,形成新的建設性行為。(

推薦閱讀:

第一次泡吧,怎樣才能裝作不太生疏的樣子?

TAG:明天 | 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