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札記

『關天茶舍』關於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札記 作者:人民之友 提交日期:2004-5-30 21:33:00 一、「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維特根斯坦就這樣以神秘的朦朧詩一般的語言結束了他的《邏輯哲學論》。就是這本不到10萬字的格言體著作,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哲學流派,扭轉了20世紀哲學的方向。它是20世紀享有盛譽的哲學團體「維也納小組」的「聖經」,在學術聚會與學術沙龍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誦和討論,而維特根斯坦本人卻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絕成為這個著名小組的成員。          美國著名哲學史家W。考夫曼曾經說過:一個偉大哲學家的標誌是——他的出現為哲學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而這樣的事情維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兩次!。          如鷹鷲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舉止靈活有力,特立獨行,天馬行空,沒有戀愛,沒有婚姻,沒有朋友……這就是維特根斯坦,20世紀哲學革命中神話般的英雄。          還有,一個同性戀者,抑鬱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隨一生的「自殺情結」,生前身後的榮辱毀譽……這也是維特根斯坦,20世紀哲學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維特根斯坦應徵入伍。未經作戰即成為義大利人的戰俘。而《邏輯哲學論》的手稿即是在戰火紛飛中完成的。     維特根斯坦後來對自己應徵入伍動機的解釋是:「是因為我有自殺傾向,而沒有比戰爭更好的自殺方式了。」     被捕時,維特根斯坦正騎在炮筒上,用口哨吹著貝多芬第七交響樂的第二樂章。               什麼是「可說的」?     所有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可說的。維特根斯坦如是說。          什麼是「不可說的」?     生命。倫理。價值。情感。宗教。激情。想像。直覺。形而上的本體……一切可以賦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東西,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是如此神聖之物,以至不能被說,只能在沉默中顯示。     凡不可說的,只能顯示。維特根斯坦如是說。               維特根斯坦在寫給好友馮。費克爾的信中如此解釋他的《邏輯哲學論》:     「本書的觀點是倫理的觀點……也許這是開啟這部著作的一把鑰匙……:我的書由兩部分組成:這裡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還沒有寫的東西。確切地說,正是第二部分相當重要。」     不可說的、只能在沉默中顯示的東西,永遠比可說的東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遠高於自然和技術。          於是——     「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何等簡潔、明了;何等單純、透明。一如主人的衣著,簡樸、整潔;一如主人的住所,一床、一椅、一桌,幾盆鮮花——哲學的空間纖塵不染。     簡潔與單純是哲學的最高境界。能將哲學還原至此境界的思想者,非大師莫屬。     我們還需要說什麼,我們又還能說什麼呢?          當有人告訴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剽竊了《邏輯哲學論》中的思想時,維特根斯坦大度的一笑:「我不在乎一個小孩偷了我的一個蘋果。」          因此,哲學在維特根斯坦那裡終結了。因為「所有的哲學問題都解決了」。     維特根斯坦有力地揮動手臂,大聲向世界宣告。     維特根斯坦走了,走的如此瀟洒從容,充滿自信。          二、鄉村教師          維特根斯坦離開了哲學的王國,離開了城市的喧囂,到奧地利三個偏僻的鄉村當小學教師。     那些偏僻的小山村,如果不是維特根斯坦,歷史學家將永遠不可能知道它們的名字;而那些有幸受教於維特根斯坦、如今大部分早已作古的村民,也永遠都不可能知道,他們曾經和一個世界級的哲學大師一起生活、學習。          維特根斯坦曾多次表示不願意做大學教師,他甚至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既是大學教師,又是一個誠實的人。     這使我想起一個笑話:一個律師的墓碑上刻著:「這兒躺著一個律師,一個誠實的人。」一個過路人看見後驚訝的說:「真沒想到這麼小的地方居然躺得下兩個人!」          但維特根斯坦那過於直露的自白仍然讓我震驚!不僅因為我生活於有著「天、地、君、親、師」的文化傳統的中國,教師被視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更因為我自己是一名大學教師,我內心深處時時由衷的泛起一種職業的自豪感。          直到有一天,某個突然發生的情境閃電般擊中了我的生活,若不是那個突如其來的「內心事件」(借用薩特的術語),我也許永遠無法體認維特根斯坦內心世界的矛盾與情感衝突。          那是在別人看來一件極不足道的小事:我和往常一樣站在講台上,階梯教室座無虛席。我幾乎像一個動了感情的演員,深深沉浸於自己的角色,忘記了周圍世界的存在:我和薩特一起為人類的自由吶喊,和尼采一起感受「上帝死了」對西方心靈造成的巨大震撼,和加繆一起思考人生的荒謬與永恆的「存在之謎」,和弗洛伊德一起向人性深處最隱秘的角落開掘……我講述著公元前800-600年,那個被雅斯貝爾斯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那個誕生了佛陀、耶酥、穆罕默德、孔子、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時代,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使無數世紀的人類心靈沐浴它的絢爛與壯麗……我深陷於自己的激情不能自拔,以至不得不暫時停頓下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我渴望與年輕的心靈對話,因為我深知,智慧的交流與碰撞如同電光石火,是人類思想保持創造力的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一陣短暫的寂靜後,台下一個聲音悠悠響起:          「老師,請問考試怎麼考?」          我的腦袋突然出現空白,我一下從天堂跌落到地獄,我的自尊和自信一瞬間被徹底擊垮。          據維特根斯坦說,在劍橋的講台上,有一天,他腦袋裡突然出現空白,面對學生,他突然感到無話可說。     那麼,當他來到偏遠的鄉村,面對那些嫩稚單純、未被世俗污染的孩童,他是否由衷感到了靈魂的安寧與幸福?     我深深理解維特根斯坦。          三、「反哲學」的哲學家          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6年的鄉村小學教師生涯,不僅撫慰了他那顆浮躁的靈魂,而且他對哲學也有了新的體認。     他重返哲學的王國。而這一次,他是以徹底「反哲學」的鬥士的姿態出現在哲學舞台上。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古典還是現代,我都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像後期維特根斯坦那樣如此極端的反對哲學、並強烈要求取消哲學的「哲學家」。          「哲學是我們的理智衝撞語言的界限留下的腫塊。」     「哲學在於語言的誤用」,是哲學家「神志昏迷」與「理智痙攣」的結果。     「什麼是哲學?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哲學的目的在於治療。」     維特根斯坦如是說。          維特根斯坦的意思是:本不該有哲學問題,哲學問題的出現是哲學家誤用了我們的日常語言,說了不該說的話。是典型的庸人自擾,甚至是一種病態,是哲學家「神志昏迷」與「理智痙攣」。我們的任務就在於:當一個人搞哲學的時候,讓他停下來,對他進行「治療」,讓他從語言的誤用回到語言的日常用法上來。這樣,哲學問題就消除了,哲學家的病也就治好了。          「不要想,而要看!」維特根斯坦號召我們從形而上學的迷霧中迷途知返,回到清楚明白、單純簡潔的日常生活的世界裡來。          這是對人類哲學與人類文化的徹底「解構」, 維特根斯坦是一位真正的「後現代主義」大師。     就在維特根斯坦逝世後不久,利奧塔發表了他的《後現代知識狀況》,運用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中「語言遊戲」的概念「解構」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宏大敘事」,他由此成為「後現代主義之父」。     從此,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概念,幾乎成為所有「後現代」哲學家用以「解構」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萬能武器」。在20世紀風起雲湧的「後現代」思潮中,無論是利奧塔、福柯還是德里達,其「解構」的鋒芒幾乎指向每一個被「現代性」浸染的領域,卻惟獨對尼采和維特根斯坦情有獨鍾,尊他們為「後現代」思想的先驅和鼻祖……          中國社科院的江怡博士在其著作《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中,不僅將維特根斯坦與後現代主義大師德里達相提並論,而且富有創見性的認為,從邏輯上說,西方思想的危機有三種表現形態: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中,體認到的是西方科學的危機;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顛覆了整個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反映的是西方哲學的危機;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則更進一步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危機,它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日常語言的使用之中!西方文化的危機已經病入膏肓,深入骨髓,浸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這是對深深浸淫於啟蒙主義「現代性」西方社會的警世危言——和尼采一樣,維特根斯坦來的太早了!          四、代「後記」:Heal博士、羅素與維特根斯坦          1998年,一個酷暑難當的盛夏,「中、英、澳哲學暑期學院」在北京某高校大禮堂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此學院的創立與享有盛譽的英國哲學大師A。J。艾耶爾的名字連在一起。這位與石里克、羅素、卡爾納普等共同開創了邏輯實證主義,從而扭轉了20世紀哲學發展方向的哲人,臨終前留下遺囑:將自己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開辦一所哲學學院,用於培訓有志於科學哲學事業的中國學人,為東西方哲學與文化的交流搭起一座橋樑。學院每年暑假在中國大陸或港澳地區開辦一屆,為期一個月,它實質上為中西學人在學術上相互切磋砥礪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論壇。走進學院禮堂時,我在過道牆壁上懸掛著的艾耶爾的巨幅畫像前停下腳步,久久瞻仰著這位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的哲學大師,崇敬仰慕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          本期哲學的討論主題正好是維特根斯坦。這也是我恭逢盛會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在20世紀的哲學家中,維特根斯坦是吸引我興趣最為長久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維特根斯坦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或者漩渦,我剛剛一接觸便被一股強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捲入進去,無力自拔。記得《論語》中孔子的弟子顏回對孔聖人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西方聖哲維特根斯坦所給我的就是這種奇異的感覺。          在同一個研討班的有北京大學的韓林合博士,當時他那本數十萬字的《維特根斯坦之路》剛剛出版;前面曾提到過的中國社科院的江怡博士,他還是國內一本著名的維特根斯坦傳記的作者。那本傳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序言」中的一個奇特而新穎的比喻:維特根斯坦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追求浪漫傳奇生活的「西部牛仔」,猶如曾經轟動一時的美國電影《廊橋遺夢》中的那個攝影師羅伯特。金!初讀這個奇特的比喻時,我心頭一震,幾乎對江怡博士大膽的想像力佩服到五體投地!          英國方面擔任本次主講的是來自牛津大學的Heal博士,Heal女士年屆不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這位哲學女博士開朗、熱情,一頭齊耳短髮,有較重的蘇格蘭口音。她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虔誠和執著令人感動。也許,作為一名女性,選擇哲學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即使在觀念開放的西方,也註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勇氣和艱辛吧。          美國哲學史家M。懷特把20世紀的哲學史形象地描述為「狐狸」與「刺蝟」鬥爭的歷史。所謂「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經驗和細節分析的英美哲學家,如邏輯實證主義與語言分析學派;而「刺蝟」,則是指熱衷建立宏偉體系、崇尚綜合方法的歐洲大陸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以及20世紀的薩特、海德格爾等。          惟獨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奇特的例外。他兼有「狐狸」與「刺蝟」兩種文化傳統的氣質,從而當之無愧的成為溝通英美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的橋樑。          如照此劃分法,Heal博士無疑應該是一隻擅長邏輯與分析技術的典型的英國「狐狸」。果然,她對哲學範疇的精確分析與對哲學命題的縝密演繹,其技巧的熟練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交流和對話仍然是艱難和充滿阻礙的。這種障礙並不在於語言,我想,也許是源於中西思維方式與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我驚訝的發現,我們各自心目中維特根斯坦形象的差別竟是如此之大,以至難以彌合。          我一直認為後期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解構」以及那種神秘的、不可言說的思維與中國禪宗的思維方式有著天然的溝通。維特根斯坦曾經比喻說,一個搞哲學的人,彷彿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從窗戶爬出去,可窗戶太高;他想從煙筒鑽出去,可煙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頭,就可以看見:原來大門是一直敞開著的!這使我想到中國詩僧神贊的「詠蜂詩」:           空門不肯出      投窗亦大痴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連所用的比喻都驚人的相似!難怪維特根斯坦抱怨西方人無法理解他的著作,原來這位哲學大師更接近東方禪宗的精神世界!     而這點對於在西方文化傳統中長大的Heal博士是無法理解,也無法認同的。而我又無法把那首禪詩毫無損失的翻譯給她。結果,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Heal博士仍然無奈的攤開雙手,她承認,中國禪宗的神秘思維對她來說簡直不可理喻(inaccessible)!          談維特根斯坦當然離不開羅素。Heal博士從那個著名的「羅素悖論」巧妙切入正題。維特根斯坦比羅素小17歲,是他的學生和朋友。但二人關係的這段「蜜月時期」沒有維持多久便很快反目。兩人關係從親密到最終破裂一直是人們深感興趣的話題。Heal博士將之歸結為兩人性格氣質的差異與學術觀點的分歧,而我則執著的認為,是兩位思想家對自己的時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反應:羅素是外向的,反抗的,幾乎20世紀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有羅素的身影;而維特根斯坦是內斂的,憂鬱的,他將時代的衝突與矛盾移植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忍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的人格分裂與巨大的情感煎熬。          我對羅素這位20世紀的智者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我對他有一種極其特殊的感情,因為他是引領我走上哲學道路的啟蒙老師。大學本科時,我躲在蚊帳里,借著手電筒的亮光閱讀他的兩卷本的《西方哲學史》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那生動幽默的語言,睿智的點評以及對時代精神的準確把握讓我心曠神怡,嘆為觀止。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哲學的世界竟是如此的神奇誘人。一個年輕幼稚而又好奇的學生,從此一步步進入哲學那神聖的殿堂。          如今,在「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提供的簡陋的單人宿舍里,在銀白色的日光燈下,我斜靠在床上,再次翻開羅素的傳記:          1915年,羅素因參加反戰活動,被政府宣判為有罪,並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解除了教職;     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演說的題目別具一格:「重要的政治願望是什麼?」他借這個重要的講壇呼籲世界和平;     1955年,羅素爭取到愛因斯坦的支持,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東西方科學家召開一次世界性會議,共同討論採取什麼實際行動應付人類由於原子武器的出現而面臨的危機;     1961年9月,89歲高齡的羅素因組織群眾在空軍總部和國防部門前靜坐示威而被法庭判處一周的監禁;     1963年,羅素與法國哲學家薩特一起組織「國際戰犯審判法庭」,調查並審判美國總統約翰遜、國防部長及國務卿在越南戰爭中的罪行;     1970年2月2日,羅素與世長辭。就在逝世的前幾天,他發表了一個重要的政治聲明,譴責以色列襲擊埃及和巴勒斯坦難民營……          讀到這裡,我的眼眶濕潤了。我合上書本,輕輕披衣下床,來到校園空曠的操場。此刻,萬籟俱寂,夏夜的天空繁星閃爍,清風送來陣陣舒爽的涼意。我的思緒仍然無法停止。當羅素這個人類和平的鬥士在為人類的前途和命運而奔波,而操勞,而呼號的時候,他昔日的朋友和學生維特根斯坦卻正在戰火紛飛中寫作他的《邏輯哲學論》。思想家在血腥、屠殺與苦難中如何孜孜不倦的構思世界的本體?難道他對生靈的呼號充耳不聞,對歷史的悲劇視而不見?血污與淚水難道沒有淤塞思想家的感官?他真的把時代的苦難吞納入自己的心胸,從而化為內心世界的衝突、煎熬與巨大張力?我前面的解釋正確嗎?          仰望繁星,我再次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兩件事物,我越想越引起我內心深深的戰慄與驚恐:頭頂的星空與人心中的道德律令。」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無疑是我們時代的兩顆耀眼的巨星。相比之下,羅素似乎離我們更近,我們能夠聽見他的聲音,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他是可感可觸的具體存在;而維特根斯坦似乎離我們更加遙遠,像一個夢幻的影子,無法觸摸。他在無邊深邃的天空永恆寂寞的燃燒,我們只能通過到達身邊的微弱的光線模糊猜測他的存在……          Heal博士在暑期哲學學院畢業典禮上的精彩總結再次迴響我的耳邊:          Wittgenstein is a paradox!(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弔詭」!)  作者:不再掩飾 回復日期:2004-5-30 22:35:55    什麼是「可說的」?       所有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可說的。維特根斯坦如是說。              什麼是「不可說的」?       生命。倫理。價值。情感。宗教。激情。想像。直覺。形而上的本體……一切可以賦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東西,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是如此神聖之物,以至不能被說,只能在沉默中顯示。    ---我覺得理解得太絕對了。人文和自然科學的界限,不等於可說和不可說的界限。因為,人文中也有邏輯。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5-31 6:15:18    「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    但什麼才是可說的?我看是:凡存在的都可說。    其次,沒有「不可說」之事,只有「怎樣說」之別,科學說不了的事也許藝術和宗教會說得很好。  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5-31 12:42:45    在早期維特根斯坦看來,世界的本質是邏輯;語言的本質也是邏輯。世界和語言靠「邏輯圖式」(schema)聯接起來。但「邏輯圖式」本身不可言說,而只能靠顯示。因為言說本身是一種邏輯,邏輯不能言說自身。維特根斯坦也的確說過「只有自然科學的命題才是可說的。」對其他一切只能保持沉默。    「凡存在的都可說」。    「存在」是指什麼?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藝術與宗教所指向的那個巨大的世界本體是不可言說的;所有的言說都是非法的,遊離的,甚至是「胡說」(包括他自己的《邏輯哲學論》);那個神秘的本體最多也只能在語言中「顯示」。  作者:you-guangshuai 回復日期:2004-6-1 10:31:58    「哲學是我們的理智衝撞語言的界限留下的腫塊。」   「哲學在於語言的誤用」   「什麼是哲學?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哲學的目的在於治療。」   維特根斯坦如是說。    道家`禪宗的「不可說破」`「言語道斷」是不是邏輯實證主義中「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的宗教說法 ?  哲學是人類的長期的事業  作者:夏熔金 回復日期:2004-6-1 10:40:39    在我手中的《哲學研究》版本里有這樣一段文字:凡一個論點提出來以後,就不會有人反對它,因為所有人都同意這個論點    什麼意思?是不是翻譯錯誤?作者:Cybebird 回復日期:2004-6-1 11:16:20    ti作者:dokomo 回復日期:2004-6-1 23:38:30    凡是適合符號化的都是可言說且應言說的。如價值觀、道德觀、科學知識等。    除此之外的都是不可言說的。如音樂、抽象派繪畫、達達主義等。作者:悲傷的蝴蝶 回復日期:2004-6-2 0:07:24    好。作者:頭腦 回復日期:2004-6-2 0:50:10    「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維氏哲學此基礎觀點的根本但又十分簡單的邏輯錯誤是:      如果「人類」當初就都遵守這個法則的話,那麼「人類」現今便是一個全體失聲,即「沉默」的種族!    這裡的邏輯悖謬十分明顯。呵呵。               作者:過期毒藥 回復日期:2004-6-2 3:55:34    西方的後現代,和東方的前現代,有某種程度的契合,這就是為什麼維氏與禪宗有類似的原因。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9:32:21    youguangshuai:    「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是維氏哲學的獨特命題,但維氏始終否認自己屬於邏輯實證主義陣營;維氏與邏輯實證主義的關係很微妙也很有趣,他總抱怨後者歪曲或者誤會了他的思想。關於兩者的關係很多維氏研究者有專文甚至專著論述之。    夏熔金:    這個表述很奇怪。我不知道原文是否如此。如果此悖論成立,除非我們認為論點A本身蘊涵著「所有人都同意」的內涵;羅素悖論是反身自指(self reference)帶來的,即一個命題反過來指向自身;數學上屬於「集合論」,指一個普通集合所構成的集合整體是否仍然屬於普通集合的問題。通俗的表達即是「說謊者」悖論。    dokomo:    這裡用「符號化」恐怕不適當。音樂與繪畫都是廣義的符號化體系;而在維氏看來,除科學知識外,價值與道德領域也是不可言說的(他為此和波普爾爆發過激烈爭論,有「撥火棍事件」的趣聞。)    頭腦:    這裡應該不存在「邏輯」錯誤;首先,自然科學的命題仍然可說,人類不會「失聲」;第二,「不可說的」並非一定不要說,人類一定會說,必然要說。維氏自己也在不斷的說它。但我們一定要記住語言的局限,「得意忘言」,「過河拆橋」,不要執著於語言本身,登上樓梯後就要扔掉梯子。這就是所謂「重要的胡說」。好比禪宗講「頓悟」,但並不否定修行過程本身的重要。一個不講修行,一心只求有朝一日突然醍醐灌頂、豁然頓悟的懶漢是永遠得不到真傳的。「智者指月,愚者望指」,順著手指的方向看見月亮後,我們應該忘記手指的存在;緊盯著手指而看不見月亮的人是不可救藥的蠢人。    過期毒藥:    同意。正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對前現代或者人類初民時代的思維方式保持某種程度的謙卑與敬畏。  作者:伏靈 回復日期:2004-6-2 10:50:49    沒有什麼不可說的,只是說不清楚而已.  那就改換另一種語言,拈花微笑.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11:06:11    伏靈:    釋祖拈花,迦葉微笑。這類禪宗公案只可做隱喻解,當不得真的。試想:若釋祖拈花之際,恰有另一俗僧當眾破涕而笑,則當如何?則當如何?    一笑:)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2 11:33:16    "哲學家的絕大多數的所謂哲學命題和問題源自對我們語言邏輯的不當理解."這在他的哲學邏輯論里就說過了.樓主沒有把他的所謂自我改向表達清楚.    為跟斯坦幸好沒有"對前現代或者人類初民時代的思維方式保持某種程度的謙卑與敬畏",否則即便不是跟中國哲學家一樣抄完一個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再抄另一個,頂多是跟維也納小組一樣或者拿著黑格爾的邏輯學或者捧著羅素的"哲學問題"當聖經研讀.  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12:29:13    fuzhouman:    "哲學家的絕大多數的所謂哲學命題和問題源自對我們語言邏輯的不當理解"    這裡有什麼「自我改向」?    為跟斯坦幸好沒有"對前現代或者人類初民時代的思維方式保持某種程度的謙卑與敬畏",否則即便不是跟中國哲學家一樣抄完一個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再抄另一個,頂多是跟維也納小組一樣或者拿著黑格爾的邏輯學或者捧著羅素的"哲學問題"當聖經研讀.      這兩者有什麼必然聯繫嗎?為什麼"對前現代或者人類初民時代的思維方式保持某種程度的謙卑與敬畏"——就會導致——「即便不是跟中國哲學家一樣抄完一個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再抄另一個,頂多是跟維也納小組一樣或者拿著黑格爾的邏輯學或者捧著羅素的"哲學問題"當聖經研讀.」??    好怪的邏輯!!      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2 13:07:13    呵呵,沒想到專業學哲學的居然是這種邏輯邏輯.    這句話正好說明你在"重返劍橋"的空洞的"不可說的"一大堆讚美詞中沒能把他的轉變描述清楚.    後邊這句話不是邏輯問題,純屬語感問題,不妨這麼讀吧:    無限佩服樓主這樣的"哲學家"和維也納小組的"謙卑",而為跟斯坦或許由於半路出家的緣故少了這種美德,正是這種"不幸"中的萬幸,才有驚世之作,才有機會讓你們謙卑.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2 14:49:27    我也覺得樓主對維特根斯坦的闡述有不對勁的地方。  後現代哲學之所以推崇維特根斯坦,與其說是因為他的那句「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不如說是因為他那句「不要想,而要看!」這後一句話與尼採的「沒有事情、只有解釋」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它打擊了「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義,催生了「我在故我思」的存在主義哲學。  對後現代哲學來說,沒有什麼「東西,他們要的,恰恰是不停地說。只是指認不同。理性主義者們談論由多棵小葉黃楊共同形成的造型,而後現代的哲學家去談論那一片片葉子。現代哲學家用詞來建構體系,後現代哲學家只談論詞本身。後現代哲學家要的是多元語義的解釋,以不斷趨近於真相,而不是什麼「不可言說的」    當然,後現代從維特根斯坦那兒借鑒到一個重要的「家庭相似」的概念,用來解構概念。這也是他受到推崇的一個原因。    至於樓主說的,我沒明白。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15:02:25    肉唐僧:    「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是維氏前期哲學;後現代哲學家吸收的是維氏後期哲學「語言遊戲」的觀點;後期維氏認為語言無本質,而僅僅在於不同語境中的用法。而「語言遊戲」對應於不同的生活形式。這是徹底的反本質主義。後現代主義者使用的是維氏後期哲學中語言遊戲的概念解構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真理」、「理性」、「本質」等概念。利奧塔就認為,不同的生活形態與不同的文化只是不同的語言遊戲的表現形式。一切文化與生活形態都是平等的,無優劣之分。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差異哲學」。這是後現代主義的發軔。    對後現代主義來說,維氏的「語言遊戲」概念與尼採的「打倒偶像」、「重估一切價值」才是他們最方便的解構工具。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15:07:54    維氏的「消解哲學」也是後現代主義可資利用的思想資源。後現代主義者強調差異,消解中心。當然也解構西方文化傳統中哲學一直處於其他一切文化形式中的「中心」地位。羅蒂就認為,哲學與文學、藝術等其他形式一樣,都是現代社會中不同文化形態的表達。哲學從眾神的王位上被拉了下來,而與其他一切文化形式平權。消解權威,不承認任何中心,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想特點。他們從維氏後期哲學中受益頗多。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6-2 15:13:32    「不要想,而要看!」和「語言遊戲」是同一個意思。既然語言和一切生活形式背後都沒有任何神秘的本質,我們當然就僅僅關注語言遊戲的不同用法,而不必形而上學的去思考語言與生活背後有什麼深奧的本質。這就是「反本質主義」。與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以追求「理念」、「本質」、「真理」為目標的哲學傳統背道而馳。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2 17:10:43    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5-31 12:42:45      在早期維特根斯坦看來,世界的本質是邏輯;語言的本質也是邏輯。世界和語言靠「邏輯圖式」(schema)聯接起來。但「邏輯圖式」本身不可言說,而只能靠顯示。因為言說本身是一種邏輯,邏輯不能言說自身。維特根斯坦也的確說過「只有自然科學的命題才是可說的。」對其他一切只能保持沉默。        「凡存在的都可說」。        「存在」是指什麼?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藝術與宗教所指向的那個巨大的世界本體是不可言說的;所有的言說都是非法的,遊離的,甚至是「胡說」(包括他自己的《邏輯哲學論》);那個神秘的本體最多也只能在語言中「顯示」。    ------------------------------    當維特根斯坦說「不要想,而要看!」時,不僅所看到的是「存在」,而且那些看不到而只能想到的也是存在。「不要想」如果有其合理性(我相信其有合理性,如果這句子還算是哲學而不是詩歌的話)在這裡應該是指「某種方式的想」。至少如果這個「想」是指對事物作「概念的抽象」的話就不對了,那世界上所有的人就都成了畫家。    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也不是泛指的「表達」,它只能是指「理性地言說」。所以我說了「科學說不了的事也許藝術和宗教會說得很好」。但是,這隻意味著理性不能替代非理性說話,就象鼻子不能幫耳朵聽聲音,但非理性的東西仍然可以成為理性的對象,如同對神聖的真理嘲諷幽默幾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2 17:53:07    "不可說",形容的是"沒意義的胡話".    邏輯哲學論里試圖用圖像和邏輯嚴格表達世界,這裡的世界是事實的總稱.一個命題就是一副反映現實的圖像(4.021).在這種理論下,宗教倫理之類的話題超越了他所定義的世界,所謂不可說,指的是說了也是些沒有意義的話---即所說的在世界中找不到對應點.作者:頭腦 回復日期:2004-6-2 18:11:08       頭腦:        這裡應該不存在「邏輯」錯誤;首先,自然科學的命題仍然可說,人類不會「失聲」;第二,「不可說的」並非一定不要說,人類一定會說,必然要說。維氏自己也在不斷的說它。但我們一定要記住語言的局限,「得意忘言」,「過河拆橋」,不要執著於語言本身,登上樓梯後就要扔掉梯子。這就是所謂「重要的胡說」。好比禪宗講「頓悟」,但並不否定修行過程本身的重要。一個不講修行,一心只求有朝一日突然醍醐灌頂、豁然頓悟的懶漢是永遠得不到真傳的。「智者指月,愚者望指」,順著手指的方向看見月亮後,我們應該忘記手指的存在;緊盯著手指而看不見月亮的人是不可救藥的蠢人。    ~~~~~~~~~~~~~~~~~~~~~~~~~~~        遺憾的是你這裡的解釋本身就存在不少「邏輯錯誤」,當然,「邏輯錯誤」本質還是「哲學錯誤」。    1,「自然科學的命題仍然可說,人類不會「失聲」」。    「哲學」難道可以脫離「自然科學」而斷言「世界」及什麼事物嗎?那它同神學還有什麼本質區別?何況,維氏這個觀點正是面對「世界」而言的。如果一個哲學根本命題與自然科學實證根本悖謬的話,它自然不僅僅是「邏輯錯誤」,而且更哲學悖謬。    2,「「不可說的」並非一定不要說,人類一定會說,必然要說。維氏自己也在不斷的說它。」    你難道竟沒看出你這句話本身的明顯「邏輯錯誤」嗎?!實際上維氏正是自己就違背了自己的「法則」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前人沒有說過的,即「不可以說」的東西。比如什麼「語言遊戲」、「家族類似」……等等。而且其中一些觀點還是有些價值的。再而且,如果他真是對前人沒說的東西保持「沉默」的話,他除了是個「複印機」以外還是有用處呢?    事實是,人類正從「不可以說」的世界中說出「第一句話」,才真正成為「人類」的。而且人類也正是不斷地從「(以前)不可以說」的世界中,不斷又不斷地「說」出新東西,人類文明才演化到先進輝煌地步的!無論對「自然世界」還是對「社會領域」。不是嗎?    3,就是說「不可以說」是相對的,以前不可以說,不意味以後不可以說。而且,畢竟是已經說出,而且將來還要說出大量的的「東西」。如果人類都對「不可以說」的東西保持「沉默」,這才正是地道「不可救藥的蠢人」。實際上維氏本人,如上述,其實並不蠢,蠢的是對維氏哲學只複印,而且還複印的斜七八歪的那種人。    4,「語言」是有「局限」,但是沒有永遠「不可以說的局限」。「得意忘言」是文學,可去探討文學技巧;「禪宗的頓悟」是「神學」,也可去琢磨佛教(嚴格心理學中的頓悟也可以言說的。何況這還同維氏「不可以說」的含義迥然),什麼希圖「提壺灌頂」就能「豁然頓悟」的,那才是是地道的「懶漢」。現代噴淋設備很發達了,不用「提壺」就可豁然頓悟了,這對懶漢倒是個福祉。    5,「「智者指月,愚者望指」,順著手指的方向看見月亮後,我們應該忘記手指的存在;緊盯著手指而看不見月亮的人是不可救藥的蠢人。」    這是好笑自證悖謬的舉例。真正的「智者」正是通過實證用語言指出「月亮」的質量、軌道等,而「不可救藥的蠢人」卻只只盯著智者的「語言」,要麼獃滯「沉默」、要麼指望「提壺灌頂」「豁然頓悟」……!    呵呵作者:請寬恕光明在黑暗 回復日期:2004-6-2 20:21:41    我對為特跟四談的轉向表示遺憾,不過這個人在他自己的領域也實在無路可走,因為他的語言分析其實是一個哲學工具而非哲學本身,這個人根本不懂哲學,而他以為他乾的就是哲學思考,實證的世界他是無能為力的。後來的德里達等人其實一更非哲學家,而是操哲學語言的藝術家,誤入歧途的偽思想家作者:英超霸主 回復日期:2004-6-3 6:23:41    中國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者和學生都有一個通病:追星族!    他們熱衷於所追捧的歌星(學術大師)的一切:諸如出過什麼唱片(著作),唱片的銷量如何(學術影響),新唱片(新著作)什麼時候出,有些什麼突破,該明星有什麼奇聞怪聞甚至風流韻事;樂壇(學術界)有什麼新的動態,有哪些新星出道等等!他們也熱衷於跟其它fans(同行)津津樂道這些八卦新聞。    但我要說一句,如果你以研究哲學(當歌星)為職業,那麼你自己研究的哲學問題(歌曲)在哪裡?    如果你能說出現在國內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在國外拿哲學博士學位的除外)當中有哪一位在國外出版的專業哲學雜誌上發表過哪怕是一篇哲學論文的,我馬上給他磕頭!    自從解放後哲學家就從中國大陸上消失了,一個都找不著。為什麼呢?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3 7:30:06    「自從解放後哲學家就從中國大陸上消失了,一個都找不著。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的政治家喜歡「哲學」這頂帽,它不僅搶走哲學這個帽子,而且還給一些本應戴哲學之帽的人戴上別的大帽,如「反革命」等。    亂七八糟。  作者:閃電舞 回復日期:2004-6-3 8:14:58    請教人民之友一個問題     我個人感覺利奧塔是受維氏後期語言遊戲思想影響最深的一個後現在哲學家,而我們說維氏是後現在主義理論來源的一個重要基礎時,作為後現在中最為重要的德里達也是否明確借用過維氏的一些思想?作者:仆牛 回復日期:2004-6-3 8:49:29    「在維氏看來,除科學知識外,價值與道德領域也是不可言說的」,  「我一直認為後期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解構』以及那種神秘的、不可言說的思維與中國禪宗的思維方式有著天然的溝通。維特根斯坦曾經比喻說,一個搞哲學的人,彷彿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從窗戶爬出去,可窗戶太高;他想從煙筒鑽出去,可煙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頭,就可以看見:原來大門是一直敞開著的!這使我想到中國詩僧神贊的『詠蜂詩』......難怪維特根斯坦抱怨西方人無法理解他的著作,原來這位哲學大師更接近東方禪宗的精神世界! 」     請教樓主:難道西方哲學界難以接受斯坦的學術是因為他的價值判斷更接近東方哲學?   我聽了陳鼓應教授的研討會總結,理解西方哲學的價值判斷與東方哲學尤其是中國哲學裡面的禪宗恰好是有區別的,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漢話胡說」一直受到打壓和批評。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3 10:12:03    "The world is my world"跟巴克萊的"一切皆知覺"有相通的地方.羅素在批駁巴克萊唯心論的時候,說巴克萊主教把被知覺的對象和知覺動作本身混為一談.但是為跟斯坦把世界定義成"我(們)知覺的世界"的時候,卻沒覺察到這個問題.或許為跟斯坦擴展了羅素的邏輯分析理論,反而遮掩了這個根本問題?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3 12:08:57    仆牛:  我在哲學上是外行。胡說一個:  我覺得維特根斯坦在氣質上更接近東方人,並不奇怪。拿繪畫來說吧,西方人一直強調「準確描畫客觀現實」,透視法的運用,體現出理性主義的精神。而中國人一直是寫意的。在中國文人看來,一幅畫只是畫得象,而沒有了「神」,就是下品了。可哪幅畫「有神」、哪幅畫「沒神」是個說不清的很主觀的東西。    由此看來,畫得象還是畫得爽,一直是個問題。西方繪畫自馬奈開始,一直到塞尚,算是有了一個分水嶺,自塞尚以降,畫得爽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而畫得象不象,就已經成了小兒科問題了。這個畫得爽,算不算「存在先於本質」呢?    如果算的話,那麼受了寫意的審美觀熏陶這麼多年的中國人,會不會在氣質上更容易接受維特根斯坦、利奧塔和福柯呢?    以上全屬臆說。請我心目中關天的哲學高人JOHNER、打死WO也不說和結構批一批!作者:張旗 回復日期:2004-6-3 13:04:09    我想起孫悟空聽到講座時喜得抓耳撓腮的樣子。  不過有些還是反對或者置疑吧。幸好樓主也在作答。  感謝樓主課堂上的例子。  我也遇到過這般殘酷。作者:孤獨的樅樹 回復日期:2004-6-3 13:14:24    太長了,這次沒時間看完,頂上去,下次再看!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3 13:45:02    肉唐僧__好像說了我是高人,要高人來批他,那我就來高談闊論幾句。:)    中國畫的「神韻」實際上僅停留在諸如大潑墨之類的形式上,它始終是脫離具體的某個對象的(無論是風景還是人物,中國畫只能表現形像的類別)。那種運筆的瀟洒與具體對象特定的「這一個」形態的相結合的藝術作品,中國歷史上沒有過。中國基本上就沒有肖像畫,那種能準確刻劃人物神態性格特徵的肖像畫家相對就更難找了。有限的幾張歷代皇帝的畫像也都大同小異長得如同兄弟一般。    中國人語言不能抽象,繪畫倒是老搞抽象的,這個非常奇怪。一本「介子園」畫譜,竟然從世界上的山石樹木中抽象出一般的標準來,把個活生生的直覺世界弄成個殭屍標本,以至毫無個體對世界的直觀感受的自由可言。    西畫雖然也有基礎訓練,但它從一開始就是從純視覺的觀察對象的方法著手(這些觀察方法直接提高學習者的直觀感受能力,這種能力由於一般的日常生活並不需要,因而已在逐步退化,而作為視覺藝術的畫家,敏銳的直觀能力顯然才是第一性的,就象音樂家對聲音的敏感一樣)而不是首先就塞給你一大堆已經是某人主觀的、也是固定的世界圖式。難怪國人不善於自己面對客觀世界去思考而老圍繞著「天人合一」之類喋喋不休。    至於中國藝術是否是「存在先於本質」,我沒細想過(說實在的倒有些本質先於存在的感覺),中國人能接受維特根斯坦,我覺得是中國人把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與自己的禪文化相聯繫的原因。    :)  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3 13:56:03    中國人能接受維根斯坦?從何說起?我看中國文化更關心一些"不可說"的話題,與維的風格迥然不同.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3 14:10:11    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3 13:56:03      中國人能接受維根斯坦?從何說起?我看中國文化更關心一些"不可說"的話題,與維的風格迥然不同.    ------------------------------所以我應該加上一個「如果」,即「如果中國人能接受維特根斯坦,我覺得是中國人把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與自己的禪文化相聯繫的原因。」    fuzhouman說得對,它們是不同的。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3 14:20:16    結構:  你說的還真說到點子上了。不過---恕我直言---你在西洋畫方面還在門外。    畫得爽的問題起於印象派。但為什麼現代繪畫的起點要從塞尚開始,而不是馬奈呢?馬奈的那一幅《日出.印象》,也正是印象派這個名字的出處。前期印象派注重的是光和色彩照在客體上的效果,好歹心裡還有這麼個客體;到了印象主義,客體被嚴重忽略了,只是光和色彩,導致了後來印象主義向後期印象派的回歸----客體重新被強調。    但不管這三階段的哪一個階段,畫家們心裡都沒有放下「客體」這個概念。這是印象派沒有被歸放現代藝術的根本原因。    從後印象派的三個重要畫家來看,梵高注重色彩和線條,引領了日後的表現主義;高更受了東方浮世繪和中國寫意山水的影響,對野獸派的影響甚大。而最重要的就是塞尚。他強調的可就是你說的這個形狀的抽象。為畢加索的立體派的誕生鋪平的道路。這就是人們把現代繪畫開山鼻祖的高帽子帶到塞尚頭上的原因----他完全放棄了客體這個概念。他把所有客體的形狀抽象化了、主觀化了。從他以後的畫家,再也不用背著「象不象」這個大包袱了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3 14:26:32    真是此間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啊,呵呵。  我說了半天,不過是說西方哲學和西方繪畫是平行的,在笛卡爾、洛克和康德的時期,畫家們畫得象;自尼采和維得根斯坦之後,算印象派。等到後現代哲學開始,算是現代繪畫了。    客體、理性和概念等等,越來越遭到摒棄----從哲學和繪畫上,都是如此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3 14:52:45       肉唐僧__,我在門外還能說到點子上?我有那麼厲害嗎?真是的。     有一種說法我深信:沒有愛因斯坦仍然會有「相對論」,可如果沒有梵谷就永遠沒有「向日葵」。科學與藝術的發展規律是有別的,比如,大藝術家就不必站在別的偉人肩膀上。  作者:瞧-這個人 回復日期:2004-6-3 14:56:17    我的問題人民也沒回答。我是一個哲學愛好者,哲學書是我收藏重點,不過最喜歡的一本《科學哲學的興起》從高中到現在十幾年,僅看不足三分之一。我說說對哲學的理解。      哲學是一種追求,哲學不僅僅是對其結論與方法的一種欣賞,更應該是一種發現與創造。      等以後我整理一下思路,發個帖。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3 15:08:26    結構:  你在門外當然可以說到點子上----只是把點子說反了。  你的話其實印證了我的觀點:在氣質上,後現代哲學和強調個人感受而忽略客觀世界的禪學有相通之處,正如西洋印象派和野獸派畫家從東方寫意繪畫中可以感受到共鳴一樣。    至於你的最後一句話:沒有愛因斯坦仍然會有「相對論」,可如果沒有梵谷就永遠沒有「向日葵」。科學與藝術的發展規律是有別的,比如,大藝術家就不必站在別的偉人肩膀上。    這個不能同意的說。  第一,「偉大」這個詞是被建構起來的。很多人認為梵高的向日葵偉大,我認為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相信,如果他不割掉自己的一隻耳朵去送給一個妓女,他的畫今天不會這麼貴。畫家當中他和畢加索是屬於比較會炒作自己的。只不過前者用的是耳朵,後者用的是陽具---畢加索如果沒睡那麼多的女人,他也不會在非專業領域裡有那麼大的名氣。    第二,大藝術家也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在很多時候,繪畫引領了哲學、文學和音樂等方面的品味和氣質。但以超現實主義而論,卻是一個文學家布勒東,引發這這個繪畫流派。所以,偉大的藝術家和偉大的作品和流派都是一樣:都是被逐步建構的----包括那個極端推崇偶然的達達派,它的產生也有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決非憑空而降的  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4 16:01:15      肉唐僧__,你是說梵谷和畢加索是站在它們的耳朵什麼的上面?你可以這麼看,但你這並沒有對我的說法構成反駁。    你的第二個觀點我是這麼看的:由於社會思潮的影響,一些看上去思想有些活躍的畫家們似乎也忍耐不住那種誘惑而想用自己的繪畫來干「表達深刻的觀念」的事,而正當它們玩得很得意時,不幸出了個杜桑(Marcel Duchamp ),於是,面對從杜桑開端的「裝置藝術」,那些企圖在畫架上表達觀念的傢伙們一個個灰頭土臉望塵莫及。也就是說,活兒被搶走了。當現在仍然想回過頭再老老實實地作畫時,已突然感到全面的生疏。這就是當前西方繪畫的現狀。    這是很正常的,其實繪畫幹不成那個事(要談三度空間的裝置藝術在表達觀念方面的絕對優勢得專文了)也沒必要去干那個事,我就最反感以繪畫的方式來表達概念思維的深刻!那無疑是替別人做嫁妝(文革中我們不乏這類繪畫作品,這與它所圖解的思想是否正確沒關係),而你說的那些畫家則正是做了一些不倫不類的事的人,感謝杜桑,他拯救了繪畫。    即使那些在畫架上圖解觀念的人(暫不叫他們為畫家)雖然有些也有名,也雖然站在了那些由別人所創造的「超現實」、「立體」、「偶然」諸概念的肩膀之上,那肩膀雖也偉大,但那肩膀可不是同行的。所以你仍然沒有反駁我。:)    中國藝術家「徐冰」的裝置藝術「天書」,我覺得很好。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4 16:34:38    呵呵,結構,你真刻薄!  其實,說梵谷站在了他的耳朵上,畢加索站在他的陽具上也無大錯。在後現代的今天,公眾的關注力是一件很稀缺的東西。所以,藝術家有些驚世駭俗的行為或是軼聞趣事,確實對他們的作品能賣個好價錢是有幫助的。這也是藝人們天天搏出位的原因了。    杜尚拯救了繪畫?  我想起了很小的時候聽到過一個笑話,是一年輕人在愛迪生面前表雄心。說是立志發明一個能溶解一切的溶劑。愛迪生的置疑是:「親愛的,你可算用什麼來盛它呢?」  在我眼裡,杜尚差不多就是那個年輕人吧。他的那三幅《LHOOQ》,直接判了古典繪畫的死刑。而那個尿罐子(老金還說是個大便器,在此再批一次),把繪畫這個概念的最後一點要素也突破了。他的創作歷程讓我想起了維特根斯坦解構「遊戲」這個概念的過程。    我承認,我對你哲學方面的反駁是完全不到位的。因為我無法用你能認可的哲學話語表達出我這個層面上的困惑。這個,唉,著急!呵呵    國內的美術,我完全不懂。一樣東西也沒看過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4 16:53:31      「在我眼裡,杜尚差不多就是那個年輕人吧。他的那三幅《LHOOQ》,直接判了古典繪畫的死刑。」----應該說是宣判了那些企圖以繪畫圖解概念的搞法的死刑,我說的「拯救」就是這個意思,即繪畫更明白了自己應該去說那些「無法言說」的東西。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4 16:58:50    結構:  給你五百字篇幅,給我上一課:康德、休謨和笛卡爾之間的不同(相同就不用說了)。  如果不上課,咱倆就還是雞同鴨講。  我個人認為,尼采和早期維特根斯坦,相比於印象派繪畫,還有點兒晚了。主體性哲學或許對印象派繪畫的興起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對這個主體性不甚了了。    另:那兒有一個談宗教和科學之間關係的帖子,你應該去狠狠批一批那些淺薄的理科生!    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10 4:44:11      樓上的把我說得象個老帳房先生似的。不爽ing。    陳嘉映對這個「可說」與「不可說」的問題分析得很好,摘錄如下:    「談論不可說之事,一上來似乎就是個悖論。如果語詞的意義來自對象,那麼我們甚至不可能對神秘事物命名,因為神秘事物不是對象。那麼,它們還是「事物」嗎?還是「東西」嗎?它們還具有「神秘」的「屬性」或「本質」嗎?我們就像在追問看不見的東西是什麼樣子的。「神秘事物」本身似乎就是一個矛盾用語,我們需要真誠而徹底的沉默,就是說,千萬不要提及自己在沉默。         然而,人們喜歡談論不可說。有些話題比另一些話題難說,趙元任的「說有易說無難」是一例,但也只是一例。死比生難說,不知生焉知死?存在比存在者難說,時間比空間難說,內心感受比外表描述難說。人所共知人人會說的東西不希罕,不易說的東西提示一種深度,不可說的東西提示一種更深的東西。也因此,人們會有意無意地作不易說不可說狀,有意無意地愛談不可說,不可說這個話題於是有膨脹之勢。         從一個角度看,可以區分出可知卻不可說和不可知因而不可說。對於神滅論者,死後是什麼樣子是不可知的,對於康德,物自身是不可知的。不可知的,當然不可說。不過那應當歸在不可說的話題里。這裡的話題是,有些東西,明明知道,就是說不出。說不出來,也許只是因為表達能力太差。給人指個路,有人講來講去講不清楚,另一個人兩句話說得明明白白。這時候應該去考慮怎樣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不是喋喋不休談論不可表達性。這裡不探討怎樣培養表達能力,只談為什麼有的事情儘管知道卻原則上就難說、不可說。維特根斯坦後來曾舉出幾個句子,可用以比較知道和說出,:「勃朗峰高多少米棗『遊戲』一詞是如何使用的棗黑管的聲音是什麼樣的。」他評論說:「如果你奇怪怎麼可能知道一件事卻說不出來,那麼你大概想的是第一個例子。你肯定想的不是第三個例子。」         黑管和圓號的區別,你不是不知道,只是說不清楚,即使你表達能力特強,說了出來,但效果還是不如讓我聽一聽黑管、圓號。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我們並非只通過話語辨別事物、了解世界,也不只通過話語交流,在很多時候,放一張唱片,看一張照片,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要比說來說去簡便得多、明白得多。把表達、交流等等和話語等同起來,掩蓋了這個最基本的事實。」     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10 4:56:56    作者:人民之友 回復日期:2004-5-31 12:42:45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藝術與宗教所指向的那個巨大的世界本體是不可言說的;所有的言說都是非法的,遊離的,甚至是「胡說」(包括他自己的《邏輯哲學論》);那個神秘的本體最多也只能在語言中「顯示」。  --------------------------------    同感。    維特根斯坦把藝術與宗教所言說的判斷為「顯示」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深刻。它意味著藝術與宗教所言雖然也是一種表達,但這種表達具有「本體」的性質意義。所以是「顯示」,就與光電子向物理學家們所展現出來的那些東西完全一樣。  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10 5:17:42      也就是說,對於藝術與宗教的東西,如果你去(理性地)說它的「對」與「錯」,似乎比對它們的麻木和漠不關心更與愚蠢。    然而,仍舊可以理性地說它們,說它們「是怎樣」而不說它們「應該怎樣」。人類對世界本身不可能有一個理性標準。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10 11:37:16    結構急死了吧?起舞弄清影了吧?高處不勝寒了吧?欄干拍遍無人會了吧?    我們偏不說話,憋死你:)作者:惡意跟貼 回復日期:2004-6-10 12:13:04    呵呵,算盤是在東方思維是唯一與CPU相似的東西啦,誇你而你不爽,俺可真不爽了.  作者:肉唐僧__ 回復日期:2004-6-10 12:27:54    惡意跟貼:  叫你這麼說,那應該是我不爽才對。這個帖子里從頭到尾我都是老老實實,下三路的招數一下也沒使,怎麼又是泌尿了?作者:惡意跟貼 回復日期:2004-6-10 12:35:46    你有啥不爽呀,對你俺可是誅心誅根呀,有言在先,先是一棍到底.  你看你陽具都已經用上了,俺要是不攔腰一棍,下三路的招數那可是滿天星雨,攔也攔不住了,當然,功勞也不能全歸功於俺了,人家老維了,還有人家老維的扇子都是正經八百的人,你到是想往泌尿系統掛,難度也大呀.作者:toowolf 回復日期:2004-6-10 12:37:24    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歐洲大陸式理解使得意向性取代意義成為語言中的靈魂,拋去那些死板蒼白的聲音和符號,最最靈動的思想卻成為無法傳播的,在玻璃瓶中看著外面的小跳蚤,如何嚮往,也跳不出去,因為它被語言束縛並自由著。作者:toowolf 回復日期:2004-6-10 12:44:43    維特根斯坦的批判對象是形而上學,但他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開創了或參與開創了元哲學的新紀元,作為後現代的策源地之一,想巴塔耶說的:「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對。」作者:作者:結構 回復日期:2004-6-11 5:50:17    作者:toowolf 回復日期:2004-6-10 12:44:43      維特根斯坦的批判對象是形而上學,但他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開創了或參與開創了元哲學的新紀元,作為後現代的策源地之一,想巴塔耶說的:「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對。」  -------------------------------  toowolf高!    維特根斯坦不僅終結了傳統哲學,而且,他老兄一句「『美』是一個形容詞」,結果把傳統中所有豪華美麗的「美學大廈」也給徹底「摧毀」了。    向各位朋友宣告一個絕對真理:    「(任何)說」也是一種「顯現」;但「顯現」不是「說」,如果「顯現」也是說,那隻能是說給上帝聽。  作者:fuzhouman 回復日期:2004-6-11 12:50:43    玩哲學的好象都喜歡弄一些"結論性"的"不可言說"或者"不要想,只看"之類的"名人名言".寫作文的時候這套玩法據說是可以加分的.    .作者:雨萌遠湖 回復日期:2004-6-11 19:48:14    我對維特根斯坦的「對於不可說的,應該保持沉默」也很感興趣,哪些是不可說的?而沉默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曾經在上江怡老師的課的時候提出來問他,他很嚴格地區分了「talk of"和"talk about",就是說對於不可說的不能talk of,但是可以talk about,前者和後者究竟是怎樣的區別,到最後還是沒怎麼明白。  還有維特根斯坦和康德都對哲學進行了劃分區域,結果有什麼不同?都有怎樣的價值呢?  還有,維特根斯坦:when we cannet speak about wemust作者:toowolf 回復日期:2004-6-11 22:28:24    我的直覺理解是這樣的:  事實上wittgenstein也一直在「talk about」,「about」在英語中泛指某種程度的涉及,或「話題」式的談論?既然他指明了「哪些是不能說的」(在邏輯哲學論中),那麼難道不是一種「talk」么?但是,他顯然是對那些試圖澄清「不可說」問題的形而上學體系不以為然的,因為他認為是不可能表達清楚——「talk of」的,只會引起無窮的誤解和爭論——是需要治療的語言體系。    wittgenstein在邏輯哲學論的自序中說過他不可能給思想劃清界限,只能給其表達方式劃清界限,凡不可說的都應當保持沉默。而因為他認為那些東西「不可說」,那麼真正的「talk of」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的人事實上只能是在「talk about」……包括維特根斯坦自己——他最後也說,希望理解了的人能把他鋪設的梯子抽掉,自己站在高處看這個世界就最好了。作者:閃電舞 回復日期:2004-6-11 22:35:54    維特根斯坦意思大概是這樣,只要我們遇到所有本質的問題時,都要儘力迴避。   德里達認為,所指就不存在的,只有能指是構成我們語言與概念的唯一要素,所以我們在談論所指時,這東西根本就是不在場,不存在的。作者:pingziyu 提交日期:2003-10-18 9:49:00 成為希特勒夢魘的那個男孩       (英)金伯利·科尼什著 沈弘譯      編者按:      誰是引發了希特勒仇恨猶太人的那個男學生?金伯利·科尼什把  手指向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位思想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在1998年3月9日出版的《林茨的猶太人》(世紀出版社,倫敦,定價  17.99英鎊)一書中,科尼什推測了當年同在一個中學裡的希特勒與  維特根斯坦之間相互關係。      從德國奔向黑海的多瑙河剛進入奧地利不遠,就流經位於一個寬  闊山谷中的林茨城。自從古羅馬時代起,林茨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商  貿重鎮,它古老的建築物記載下了許多世紀以來奧地利的權利更迭。  如今的林茨是個省會和工業中心,但在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歷史中,  它卻佔有另一個特殊的位置。      阿道夫·希特勒曾在那兒上學,並且後來據他在其種族主義宣言  《我的奮鬥》中透露,他最初的反猶太人情緒就是被該城市的一位匿  名的猶太學生所挑起的。這就是導向奧斯威辛集中營那條仇恨鏈上的  第一環。      二十世紀中的懸案之一就是導致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那個  男孩究竟是誰。希特勒對這位男孩恨之入骨,而後者也可能已成為未  來「元首」施虐的首批受害者。但他到底是誰?他有否成為大屠殺的  倖存者?      儘管希特勒在書中沒有明說,但後人卻有可能對此作一個大致猜  測,而這個「大致猜測」非常令人震驚。因為那位林茨的猶太男孩長  大以後成了獨樹一幟的二十世紀思想家,一位首屈一指的邏輯學家和  哲學家,一個跟希特勒同樣異乎尋常的人。他的名字就是路德維希·  維特根斯坦。      這個故事還有其他更多的細節。納粹主義和大屠殺都受到了維特  根斯坦的影響——但他也為斯大林在東歐的勝利助了一臂之力。他是  否因為急於想打敗希特勒,才秘密採用了罪惡手段來損害作為他第二  故鄉的英國?      要把所有這些線索編成一個故事,需要有開創性的偵探工作。乍  一看來,這些推斷似乎是完全難以置信的。為了說明它的可能性,我  們必須首先來看一下造就希特勒和他同學的那個時代,以及說明他們  是如何相識的。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於把奧匈帝國跟巴伐利亞分開的萊因  河河畔邊境城市布勞瑙。六天以後,一位叫做利奧波丁·維特根斯坦  的社會名流在金碧輝煌的維也納生下了她的第八個兒子,路德維希。      這兩個孩子出生在一度輝煌的奧匈帝國走向衰亡的沒落年代。奧  地利曾經主宰過歐洲的命運,而今普魯士取而代之,成為德意志的統  治力量。奧地利的皇帝統治著從波斯尼亞到烏克蘭的一大片國土和各  種各樣的民族。這個帝國龐大、虛弱,而又笨拙,其貴族精英的最大  願望莫過於自我保存和享受維也納的繁榮和優雅生活方式。      「那兒沒有對於世界市場或世界霸權的野心,」維也納小說家羅  伯特·穆齊爾評論道。「儘管在軍備上花費了巨額款項,但只能保持  奧匈帝國在列強中倒數第一的地位……國家機構是由歐洲最好的官僚  們以開明和節制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其唯一的缺憾就是將沒有尊貴血  統和高官厚祿支撐的天才和卓越的首創精神視為傲慢和放肆。」      然而,奧地利確實天才輩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揭示了維也納  上流社會的性精神病;古斯塔夫·克里木特用錯綜複雜的新藝術來裝  飾維也納的家庭,但卻被現代主義先驅阿道夫·盧斯的先鋒派時尚所  取而代之;約翰尼斯·勃拉姆斯仍然出沒於富人的沙龍;古斯塔夫·  馬勒以其感情奔放的音樂冒犯了維也納的優雅趣味;阿諾德·舍恩伯  格使聽眾和音樂家都驚得目瞪口呆;阿瑟·施尼茨勒記述了資產階級  的享樂主義、反諷、玩世不恭和自負;而諷刺家卡爾·克勞斯則抨擊  了資產階級的偽善和腐敗。1889年4月出生的兩個孩子之一,路德維格  ·維特根斯坦,就是在這種思想騷動中成長起來的。他是維也納一個  巨富家族的成員,而面對日益高漲的反猶太人情緒,該家族試圖通過  皈依基督教來切斷跟猶太根基的聯繫。路德維格的父親,卡爾·維特  根斯坦,擁有一家鋼鐵廠,但他通過跟羅思柴爾德家族組建卡特爾而  一躍成為奧匈帝國的首富之一。這兩個家族一起生產了帝國百分之六  十以上的鋼鐵,並且控制了它的鐵路和輪胎工業。      儘管名義上成了天主教徒,但維特根斯坦家族的猶太根基是眾所  周知的。家族中的氣氛是一種純粹的高雅文化。勃拉姆斯是家庭音樂  沙龍的常客。馬勒也是,還有帕布羅·卡薩爾斯也在那兒演奏過大提  琴。卡爾·維特根斯坦是視覺藝術的贊助人。他不僅欣賞克里木特的  感官效果,也喜歡奧斯卡·科可西卡的先鋒派表現主義。      路德維希在14歲以前的知識都是由私人家庭教師所傳授的,但他  父親於1904年決定讓他脫離這個嬌生慣養的高雅文化氛圍,把他送到  一個偏遠省份的國立學校去念書。這裡的原因不為人所知,但路德維  希的一個哥哥漢斯已於1902年自殺,另一個哥哥魯道夫也於1904年自  殺。他倆都是同性戀者,魯道夫在絕命信中為自己「反常的性情」感  到絕望。路德維希這個尖嗓子和結巴的瘦弱男孩長大以後也成了一個  積極的同性戀者。      卡爾·維特根斯坦將他在遠隔100英里的林茨里爾學校注了冊,路  德維希寄宿在一位教師的家裡。按照其傳記作家的說法,他在看到同  班同學時的最初印象是把他們都視為「臭大糞」。他們則把他看作是  一個令人討厭的自命不凡者。他感到非常不快活,功課學得很糟糕,  並且沒有在那兒呆上很久。      然而這並非是一個因令人痛苦,並最終無足輕重而可被人遺忘的  小插曲,相反,林茨的里爾學校非常重要,因為那兒另一位學生的行  為將開創二十世紀新紀元,這當然是指來自布勞瑙的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在一個跟維特根斯坦家族截然不同的社會階層中,而  且他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恥。他的家族原本來自奧地利北部一個偏僻  而荒涼的地區,沃爾德維爾特爾。「近親聯姻在農民中間司空見慣,  希特勒的家族也不例外,家族成員中有許多是畸形兒和精神病患者,」  羅納德·海曼在描述「元首」童年生活的《希特勒與格里》一書中這  樣寫道。      他父親阿洛伊斯是一位私生子出身的農民,好不容易才在地方上  混出個模樣,作為海關官員,家境也算寬裕。他母親克拉拉依次作為  阿洛伊斯的女僕、情人和第三任妻子,先後在家庭中扮演過不同的角  色。      她寵愛年幼而多病的阿道夫,但在孩子長大後不斷被父親毒打時  卻沒有去調停干涉。海曼寫道,就在她「愛戀、尊崇和順從」丈夫的  同時,「幼小的希特勒懂得了恃強欺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希特勒青少年時去林茨的里爾學校上中學,並在那兒被人看作是  性格孤僻,成績很差的學生。就在這時,即1904年的第二個時期,維  特根斯坦也來到了這個學校。二十世紀中兩個最不同凡響的人物就這  樣聚到了這所只有300名落榜生的學校里。      儘管年齡相同,但他們卻沒有在同一個班,因為希特勒留了一級,  而維特根斯坦則跳了一級。然而,他們之間卻有著奇異的相似之處。  他倆都因遠離家庭而鬱鬱寡歡,倆人都覺得很難跟同學們交流。      倆人都以「您」(Sir)來稱呼同學,而正常情況下同學間都相互  稱呼「你」(du)。希特勒這樣做是出於孤傲,而維特根斯坦則是因  為他不知道這兩種稱呼間的差別。      當時學校的一張照片顯示出這兩個14歲的學生相距僅一臂之遙。  希特勒的神色孤獨而陰鬱,而維特根斯坦卻熱切地凝視著鏡頭。      他倆各自的興趣也有酷似之處。倆人都沉迷於建築學和語言的力  量。倆人都對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維特根斯坦  將瓦格納的歌劇《名歌手》熟記於心,希特勒也是如此。倆人都有吹  口哨的才能,可以大段而準確地吹奏各自喜愛的音樂。根據一位同時  代人的記載,希特勒吹口哨時「帶有一種奇特而響亮的顫音」;維特  根斯坦則常常糾正那些即使是稍微走調的人。      有著共同思想和興趣的青少年往往能湊到一塊兒———但這兩個  男孩都具有能使他們在二十世紀叱吒風雲的倨傲個性。於是衝突便在  所難免。      請把維特根斯坦習慣於糾正別人的報告跟以下對於戰爭首腦希特  勒的描述作一比較:「戰時有一天晚上,希特勒在用口哨吹奏古典音  樂。當一位秘書冒昧指出他吹奏的曲調有誤時,元首大發雷霆,高聲  喊道:『我沒有錯,是作曲家弄錯了。』」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懂得他的藝術。他年輕時笨拙的繪畫是模仿  奧地利大師魯道夫·馮阿爾特之作;維特根斯坦則來自一個牆上掛滿  阿爾特作品的家庭。希特勒在學生時代就經常上歌劇院,維特根斯坦  也是如此。但對於他來說,上歌劇院那套昂貴的的行頭只不過是小菜  一碟。此外,有不少樂隊指揮、作曲家和音樂家去他家拜訪。希特勒  在晚年就曾抱怨說:「珠寶將勃拉姆斯推到了頂點。他在沙龍里被奉  為名流。」就勃拉姆斯而言,最大的沙龍就是維特根斯坦家。      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竭力否認他來自一個反猶太人的  家庭。有些評論家將他迫害猶太人的情緒歸咎於他離校後讀到過的小  冊子。但在我看來,光是閱讀小冊子就會造成這種刻骨仇恨,這種說  法似乎荒謬之極。      據記載,希特勒在學校里唯一的朋友,奧古斯特·庫比澤克,曾  經說過:他在校時就已經「明顯反猶太人了」。真正的線索來自《我  的奮鬥》中的某處,希特勒提起在學校里有一位「我們都不太信任的」  猶太學生。      他寫道,「各種經歷都使我們懷疑他的判斷力,」      儘管里爾學校還有一些其他的猶太學生,但是維特根斯坦卻完全  符合以上的描述。他在誠實這個問題上持一種近乎偏執的態度,並認  為誠實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品質。他覺得對人坦誠是一種迫切的需  要,所以有時他會主動向別人懺悔。這是一種神經質和孤獨個性的普  通癥狀,具有此癥狀的人把懺悔作為一種建立親密關係的手段。      在學生時代的密碼日記中,維特根斯坦記錄了在就讀里爾學校後  不久,「跟我同學關於懺悔的談話」;但這種被文雅和有教養的維也  納人視為袒露胸懷的勇敢行為,在不那麼高貴的農村孩子眼裡也許就  不屑一顧,尤其是當這種懺悔給他們帶來麻煩的時候。矮小瘦弱、說  話結巴的同性戀青少年在學校中往往受到虐待,而當他們泄露真情時  就更是如此。      在《我的奮鬥》第二卷中有一大段攻擊學生懺悔和背叛的言論。  希特勒最後下結論說:「一個告發同伴的男孩就是實施了背叛,這種  行為所反映的心態……跟背叛祖國完全相同。這種男孩決不能被視為  善良正派的孩子……小密探長大成為大惡棍的事屢見不鮮。」      這兒能有什麼聯繫呢?希特勒兇惡的父親已經去世,而孩子也已  經開始有行為不端。他被勒令在年底退學。      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還講述了他後來跟其他猶太人交  往的經歷,試圖以此來為他的反猶太主義辯護。但是,里爾學校的猶  太學生是作為他第一個,也是唯一作為他碰見的個人,而非類型,來  敘述的。希特勒與維特根斯坦之間一定在學校里發生了某件事。我認  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種令人震驚的可能性,即這兩個中學生之間的爭吵  極有可能完全改變了二十世紀的發展進程。      假如我沒弄錯的話,維特根斯坦複雜、易怒的個性是造成一系列  反猶太人事件的部分原因,這些事件最終導致了滅絕歐洲猶太民族的  企圖。希特勒本人複雜、易怒的個性受到了維特根斯坦個性的排斥,  於是他就將自認是維特根斯坦特定個性中的缺陷加諸整個猶太民族。      與希特勒遷怒猶太人一事密切相關的是,維特根斯坦家族在奧地  利工業和文化生活中無可比擬的財富和權力與希特勒作為布勞瑙一個  小鎮土包子的背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過去有關希特勒反猶太主義的敘述都假定他並不認識任何富有的  猶太人。現在問題已經相當明朗———遠在敏感的青少年時期———  他的同學中就有奧匈帝國由猶太人一手控制的工業部門中最重要的家  族成員。      希特勒決不會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也決不會沒注意到卡爾.維  特根斯坦在法國南部度假時的奢靡和放蕩———《我的奮鬥》對此也  作了譴責。他決不會不知道卡爾·維特根斯坦是當時最活躍的藝術運  動家,即以古斯塔夫·克里木特為首的「維也納分離派」的主要贊助  人。克里木特有一幅著名作品畫得就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姐姐。  當這個藝術流派後來分裂時,希特勒是一位在維也納竭力求生存的藝  術家;他很快就成了反維特根斯坦派系的一位死心塌地的追隨者。      他似乎從報紙上收集了更多有關維特根斯坦家族的消息,這些在  《我的奮鬥》一書後半部也有所表現。他惡毒地攻擊那些改信基督教,  並與雅利安人聯姻的猶太人(維特根斯坦家族假裝自己祖先中有日耳  曼貴族);那些操縱股市的猶太人(維特根斯坦的父親經常面對此類  公開譴責);那些欺騙公眾的猶太人(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在希特勒必  讀的報紙上辟有專欄);那些控制經濟的猶太人(維特根斯坦-羅思  柴爾德家族是徹頭徹尾的「猶太壟斷資本」)。      希特勒一生都妄想使林茨成為比維也納更大的藝術中心。藝術珍  品從全歐洲都源源不斷地運往這兒的希特勒博物館。這不僅是為了幫  助故鄉,他這樣做也是為了把維特根斯坦家族的鼻子摁到泥地里去,  至於維特根斯坦鋼鐵公司,希特勒在林茨建起了赫爾曼·戈林鋼鐵廠,  並以此兼并了維特根斯坦卡特爾的工廠。      有關林茨和希特勒博物館的計劃對於1945年春天因蘇軍炮火的迫  近而躲進柏林地下鋼筋水泥掩體的「元首」來說是一種安慰,這是他  一生中未盡的事業——而至於猶太人——他已經狠狠地教訓了他們。  他們現在再也不能嘲笑他了,以後也決不能。      然而,這個故事的真正結局發生在1930年代的劍橋。維特根斯坦  中學畢業以後,曾去柏林和曼徹斯特學習工程學:這激發了他對於數  學和邏輯學的興趣,並最終將他引到了劍橋,因為那兒的哲學家伯特  蘭·羅素認為他是個天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他出於魯莽的勇氣在奧地利軍隊中服  役時,他就以札記的形式寫下了有關邏輯學和倫理學的思索。在奧地  利和德國戰敗以後,這些札記被收入《邏輯哲學論》一書出版。這部  異常艱深的書被後人奉為經典。它論述了語言和人類思想如何成為可  能這一問題。用英國哲學家布賴恩·馬吉的話來說,它「強調幾乎所  有重要的東西都根本不能闡明,至多只能通過語言來加以表述。」然  而在當時,以及其後幾十年中,人們都認為它表達了相反的意思。      通過繼承遺產,維特根斯坦成了戰後奧地利的首富之一,但他放  棄財富,選擇了貧窮,不要學術地位,寧可默默無聞。他捐贈了大部  分錢財以後,去當了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他也獲得了左翼分子的名  聲,並與一位朋友議論要「逃往俄國」。      維也納是敵對政治派別角逐的場所,那種即將造就1930年代英國  左翼分子的經歷與那些不得不在二十年代中期忍受維也納生活的人們  經歷相差無幾。但維特根斯坦並沒有去俄國,而是作為哲學講師又回  到了劍橋大學。他這樣做的理由至今仍令人費解,因為評論家們一致  認為他厭惡學術生活和三一學院那幫學究們。      他在三一學院有幾位特別令人感興趣的同時代人,其中有後來成  為間諜的金·菲爾比(他於1929年開始進入三一學院)、蓋伊·伯吉  斯(1930年10月)和安東尼·布倫特(1932年被選為三一學院的研究  員)。唐納德·麥克林就讀於鄰近的三一講堂。所有這些人都在維特  根斯坦回到劍橋之後不久信奉了共產主義。      當然,他們都在三一學院這一簡單事實並不說明什麼問題——但  維特根斯坦全都跟他們認識,或是通過學術工作,或是通過三十年代  支配了劍橋的共產主義思想騷動,或是通過他的同性戀傾向——更主  要的———是通過「使徒社」(theApostles)這個秘密思想「交流」  團體。      維特根斯坦不僅有左翼分子的名聲,而且還被稱做斯大林分子。  我並不想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但下列問題從未得到過滿意的解答:  在劍橋招兵買馬,組織間諜網的蘇聯特務究竟是誰?曾經有人提出過  各種各樣的名單,但有一個可能的假設就是這位神秘的人物即維特根  斯坦。正是這位被人尋覓已久的三一學院同性戀「使徒社」成員徵募  了布倫特和其他劍橋的間諜。      以前所有追蹤徵募者的調查人員都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公開的共產  黨員大學教師或同情者身上。但基於這種假說而進行了長達五十年的  縝密偵探工作卻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人們對於這位神秘的徵募者  眾說紛紜,但大家都同意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可沒有人懷疑他也許  是二十世紀中最才華橫溢的思想家。      維特根斯坦儘管是斯大林的忠實捍衛者,但據我們所知,他卻不  是位黨員;但是他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毫無疑問,他的學生都為他  的講演所打動,並對他那種居高臨下和富有魅力的個性所具有的非凡  力量作出了響應。「人們簡直感覺他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一位  「使徒社」成員當時這樣說。      在三一學院的教員中間,有哪些人能使學生把他們視為上帝?又  有多少人能完全意識到希特勒仇恨猶太人的根源,以及希特勒是怎樣  的一個人?他們中有多少人當納粹運動在慕尼黑崛起時曾跨國界在巴  伐利亞工作過?又有多少人親眼見過納粹反政府武裝暴動,或是罷工  工人橫屍街頭?還有多少人看到過絕望而又沮喪的猶太人難民翻山越  嶺,湧入奧地利的?      這個人一定會這麼想:「我可以幫忙,我將挑選那些在我看來能  推動共產國際事業的人,因後者是唯一主張武裝抵抗希特勒的國際組  織。」維特根斯坦學過俄語,訪問過蘇聯,並曾經想居住在那兒。有  多少其他的劍橋教員會積極地歡迎在斯大林統治下生活的社會?      維特根斯坦的名字以其各種不同的方式,跟劍橋這出間諜劇中的  許多演員都有關聯。假如這種懷疑是正確的話,那麼他的門徒在二次  大戰中將英國的最絕密情報轉送給了斯大林,成為希特勒夢魘的那隻  「猶太人的」手真的為他的垮台作出了貢獻。如果這個假說沒錯,那  么維特根斯坦就是二十世紀中最傑出的間諜徵募者。跟菲爾比、伯吉  斯、麥克林和布倫特一樣,他也逃脫了劊子手的魔掌,而他的老校友  和老對手則在柏林舉槍自斃了。  ----  〖新語絲電子文庫(www.xys.org)〗作者:cnndzz 回復日期:2003-10-18 10:21:48   操,我來說一句:希特勒和維特根士坦都是同性戀,希特勒愛上了維特更斯坦,想和維特更斯坦約會,被維特更是談拒絕,然後維特更斯坦又「誠實」懺悔了希特勒愛上他的情況……,其查一查吧,事實必定如此。作者:吸血鬼王 回復日期:2003-10-18 16:38:24   不,直到一戰,老希都沒有什麼反猶的思想,相反,他在維也納差不多餓死的時候就得到猶太人的幫助。其母親的醫生也是猶太人,他一直都感激醫生對母親的照顧。  他反猶太人的思想來源於德國一戰的失敗。
推薦閱讀:

22篇關於婚姻與教育的文章 | 值得收藏
關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只需了解這3點就夠了!
關於花的唯美句
關於民主
八卦|關於帝舵和勞力士,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TAG:哲學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