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一詞使用率銳減
【新加坡《海峽時報》2月6日文章】題:跟「全球化」說再見(作者 哈羅德·詹姆斯 馬泰奧·阿爾巴內塞)
「全球化」這個詞最初於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球,在2000年和2001年達到巔峰。
但是,「全球化」出現的頻率不斷下降,到2006年就減少80%以上。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等大報對這個詞的使用甚至減少得更多。「全球化」要退出歷史舞台了。
今天,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詞的起源。《牛津英語詞典》稱,1972年的一項學術著作最早用到它。
「全球化」在這之前就開始使用,但意思不大一樣。它那時候是外交術語,表明完全不同的政策領域之間的聯繫。
上世紀70年代,義大利左派激進地下期刊《左翼無產階級》刊登一篇文章,題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全球化過程》。文章稱,IBM公司 「所有活動都為賺取利潤,並在生產過程中把所有活動『全球化』」。文章認為,IMB自身就包含著「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全球化」,因為它在14個國家生產, 產品銷往109個國家。
這是人們已知的「全球化」首次以當代含義出現。這個詞在上世紀90年代越來越流行,但主要是貶義。
世紀之交,反「全球化」示威者把矛頭指向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論壇和麥當勞等機構。當時,「全球化」被看做富豪和科技精英對窮人的剝削。
但是,21世紀頭10年,「全球化」的含義發生變化,開始帶有半積極的意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全球化過程中的主要贏家包括很多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
到今年,反「全球化」論調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逐漸消退。人們認為,對於「全球化」,既不需要對抗,也不需要叫好,它是人類歷史的基本特點之一:各不相同的地理和主題不可避免地彼此交融。
簡而言之,「全球化」失去了挑起爭端的尖銳意味,它作為一個概念的吸引力也隨之消退。
推薦閱讀:
※特朗普為什麼反全球化?
※為什麼蘋果手機全球價格統一而可樂不是?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實錄)
※探討一下世界治理新秩序的猜想?
※在全球化商業文明中認識儒家精神
TAG: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