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
□劉荒田[美國]
最普通的外出購物而已,然而在50米開外看到自己絕不豪華的屋子時,一個不小心,感動得無以復加。
今天出門辦的事,難以啟齒地瑣屑——到離家五個街區的超市所開的星巴克,買了兩杯咖啡(家有從研磨咖啡豆到制咖啡的全套器具,但女兒和女婿偏愛星巴克的貨色),在同胞開的麵包店買了剛出爐的麵包。歸途上,遠遠看到燦爛的初陽灑在家門前的人行道上,暗綠色牆壁彷彿含無限玄機。旋即,心跳加速,「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陶淵明這不朽的「制式動作」,完全可以借用。是啊,只要把門打開,就聽到兩個小寶貝的聲音,連啼哭也那麼動聽,女兒、女婿與老妻的談笑聲,碗碟的碰響聲。風來,門帘扭起別緻的舞步。女兒一家四口昨晚回到娘家,此刻都已起床。一個早晨,凝聚了人間豐厚的歡樂和滿足。
我刻意放慢腳步,一如咀嚼可口佳肴捨不得吞咽,要在短距離內品透「回家」的意蘊。除卻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更觸動遊子深心痛處的,無疑是「近鄉情更怯」。為什麼夢繞魂牽之處快到了,反而心慌意亂?從小里說,是怕音訊阻隔有年,家人生死不明,而謎底即將揭開。從大里說,是怕鄉親異樣的眼光和鄰居的譏笑,為了歸人的不夠體面,不夠闊氣。我這老金山多次與若干更老的金山客交談,知道他們一輩子不回去,僅僅因為積蓄有限,買不起令仍在家鄉的家人、親友滿意的禮物,丟不起臉。
不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古典式,太多無奈與追懷,如今已不多見。且說至為平凡的「每天回家」。「文革」中,使一些人下絕命的決心的,未必是紅衛兵的精神和肉體摧殘,而是從批鬥現場踉蹌回家,本已遍體鱗傷,衣衫破爛,不料家人給他的,不是揩掉血跡的毛巾,溫柔的撫慰、熱湯和暖床,而是冷眼和冷灶,親人訓斥他,要他徹底反省罪行,改造自己。可見,家乃是人在危難中的最後依憑。
細細想來,「回家路」這一程,遠如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更遠如越洋客機的航程,近如我眼下這一趟,來回才十多分鐘,有的是故事,無論直白的「歸心似箭」,還是望梅止渴的「卻望并州是故鄉」,都嫌太粗疏空洞,有待寫手們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填空。
稍加回想,覺有數式。一是急如星火。餓了,渴了,乏了,家裡的飯鍋,杯子,沙發和按摩椅固然最感親近,小至如廁,也是在家才自在。二是慢條斯理,在外頭應酬也好,獨行也好,不急於回去,但心裡是踏實的,為了口袋裡有家的鑰匙。三是牛步,和家人慪氣,離開時摔了門,不回去是不行的,回去又傷自尊,徘徊著,最後,硬著頭皮……不管怎樣,有家,就有底氣,就有盼頭,就有生存、掙扎、前行的旨歸。外出(如求學,上班,社交,乃至受罪)如果有一百條理由,最雄辯的一條是「有家」,它使其他目的變得立體和具體。唯包括母愛父愛配偶之愛兒女之愛在內的親情,使「離家」有了價值。
我掏出鑰匙,打開鐵閘的瞬間,想起許多年前一位黑人朋友的自嘲:「怪不怪,我駕車出事,都在回家路上,而且在離家不遠處。」我當時想不透,此刻悟出,他要麼太性急,要麼太大意,都是家的吸引力使然。流浪是風箏,「家」這根線是「慈母手中線」的無限伸延。只要是密集家族記憶,童年印痕和心靈獲得皈依的所在,就是無遠弗屆的磁場,而心,是永恆的磁鐵。
推薦閱讀:
※電視背景牆還可以這麼玩,看完後真想回家把我那破牆給砸了!
※【方言說字】「稠」回家看看
※一曲《回來》深情呼喚,中秋了,不管多遠都要回家……
※客家妹子喊你回家了!
※想要回家的出軌男人,該如何拯救婚姻
TAG: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