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講解中醫基礎學說——經絡

2010-10-09 來源:中國中醫 編輯:喜梅

[導語]經絡,直者為經,橫者為洛,網羅全身,錯綜聯繫。它的作用是內屬臟腑,外絡形體,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全身經絡,主要的為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奇經八脈。

經絡學說是近年來在中醫養生日漸流行的趨勢中越來越受關注的辭彙,也是中醫學基礎學說之一,其在病理分析以及診治疾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想要了解中醫文化,就必須了解經絡這一中醫基礎學說。

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內經》上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鄭重地指出了經絡的重要性,為醫者必修的一門課程。它和陰陽、五行學說一樣,貫穿在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法、藥物等各個方面,並起有重大的作用。

經絡,直者為經,橫者為洛,網羅全身,錯綜聯繫。它的作用是內屬臟腑,外絡形體,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全身經絡,主要的為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奇經八脈。其中十二經絡分為六隻陽經、六隻陰經,逐經相傳,循行臟腑、頭面、四肢;經別是十二經脈的別出,在陽經和陰經之間構成表裡配合,著重於深部的聯繫;經筋是起於肢末,行於體表,著重於淺部的聯繫;奇經八脈則為調節十二經脈的。所以經脈是氣血運行必由的通路,貫串在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從而將人體各部分包括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九竅等,聯繫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並由於經絡互相銜接,由陰入陽,由陽入陰,從里走表,從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氣血流行,循環不息,所謂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無端。

人體生理功能,是以五臟六腑為主,但使人體內外、上下保持著平衡的協調,進行有機的整體活動,則經絡起有重要的作用。經絡學說,是前人在長時期的臨症實踐中根據無數病例治療效果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故用經絡來分析證候,也能作為辨症論治的準則之一。一般外邪的傳變,大多通過經絡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如以真中風病來說,輕者中絡,症見肌膚麻木,口眼歪斜;稍重中經,症見左癱右瘓;身重不勝;再重則中腑、中臟,症見口噤、舌強、神昏不醒、便溺或阻或遺。又如自內髒髮生的疾病,同樣會在所屬經絡反映出來,如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脅,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氣留則痛,臨症上常可遇到。

在臨症治療上,經絡也是重要依據之一。大家熟悉的針刺手上合谷穴,能治齦腫齒痛;刺足三里穴,能治胃病,這些都是通過經絡所起的作用。此外,經絡與處方用藥也有關係,如中藥學上將藥物的主治功能分屬十二經,見那一經病用那一類葯。像麻黃入太陽經,葛根入陽明經,柴胡入少陽經。以上三葯均能治療風寒頭痛,如痛在後腦及項者,屬太陽經,用麻黃;痛在前額及眉棱骨者,屬陽明經,用葛根;痛在頭之兩側或一側者,屬少陽經,用柴胡。其他尚有一些葯常用於某種病症,成為某種病的主葯,如辛夷用於鼻塞,荔子核用於疝氣,薑黃用於手臂痛,狗脊用於背脊疼痛等,都是從分經上來的。

一般認為經絡學說專門指導針灸治療的理論根據,這是不全面的。中醫無論內科、外科以及婦、幼、推拿、正骨各科,從來沒有脫離以經絡學說為指導的範疇。經絡學說的重要性,在長期實踐中已經證明其實際價值,近來通過中西醫密切合作,在實驗研究中也初步證實了好些問題。如針刺委中、內庭、足三里等穴後,胃的蠕動、波速、波輻、胃張力及排空時間均有明顯變化;針刺合谷、三陰交等穴,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和間隔縮短;針刺膻中、天突、合谷、巨闕等穴,在X線下觀察到食管壁蠕動增強,食管腔增大,能緩解吞咽困難的痛苦等。這些不僅說明了針刺對內臟活動的影響,也說明了經絡與臟器的關係,值得注意。


推薦閱讀:

中醫養生的三大法寶
便秘、煩躁、不吃飯,寶寶上火怎麼辦?中醫教你滅火秘訣(附圖)
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方法和中藥材
如果不識自身體質,所有的養生行為都是慢性自殺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藥性總結(上)

TAG:中醫 | 經絡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