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決定論的演進歷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此次會議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在會上,中共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此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這以後,中共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歷程。輔助性作用:中共十二大到十三大十二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許對於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也就是說,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由國家統一計劃划出一定的範圍,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這一部分是有計劃生產和流通的補充,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各自的範圍和界限,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步驟地改革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辦法,改革勞動制度和工資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國情況的經濟管理體制,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節選自《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胡耀邦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相關論述: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第一、就總體說,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即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不是那種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第二、完全由市場調節的生產和交換,主要是部分農副產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務修理行業的勞務活動,它們在國民經濟中起輔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實行計劃經濟不等於指令性計劃為主,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都是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第四、指導性計劃主要依靠運用經濟槓桿的作用來實現,指令性計劃則是必須執行的,但也必須運用價值規律。按照以上要點改革的計劃體制,就要有步驟地適當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適當擴大指導性計劃的範圍。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中需要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對關係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其他大量產品和經濟活動,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指導性計劃或完全由市場調節。計劃工作的重點要轉到中期和長期計划上來,適當簡化年度計劃,並相應改革計劃方法,充分重視經濟信息和預測,提高計劃的科學性。——節選自《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過)》十三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明確幾個基本觀念:第一,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在於所有制基礎不同。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在全社會自覺保持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善於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這兩種形式和手段,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利用市場調節決不等於搞資本主義。第二,必須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把計劃調節和指令性計劃等同起來。應當通過國家和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按照等價交換原則簽訂定貨合同等多種辦法,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國家對企業的管理應逐步轉向以間接管理為主。第三,計劃和市場的作用範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創造適宜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此引導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漸進過程,必須為此積極創造條件。——節選自《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趙紫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解讀:在黨的十二大上,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十二大還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助。這說明在我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初期,還是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但是已經開始吸收市場的調節作用了。後來,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這實際上是使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平起平坐」了。但是在1989年,由於國內外局勢的動蕩以及資產階級自由思潮的涌動,中央對市場問題又有了保留,在公開講話時就改成了「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這實際上又回到了十二大時的提法。此後幾年,我們一直都這樣用。這個提法沒講計劃與市場誰為主、誰為輔,但既然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經濟體制,市場調節只是作為一個調節手段,顯然是以計劃經濟為重,重心轉到了計劃經濟方面。因此,總得來講,從十二大到十四大前夕這段時間裡,我黨基本還是在奉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基本思路。基礎性作用:中共十四大到十八大十四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槓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我們要大力發展全國的統一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的作用,並依據客觀規律的要求,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場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宏觀調控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節選自《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五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极參与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要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繼續發展各類市場,著重發展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流通體制,健全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管理,清除市場障礙,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儘快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節選自《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六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節選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七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節選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八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解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這套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十四大上,我黨確立了市場對於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較之之前市場輔助性的作用,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的演進軌跡,與改革實踐的不斷拓展相輔相成。在這一框架下,中國經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並以一個個新紀錄詮釋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旨大義。在十四大之後我黨對於市場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在十五大上我黨提出「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十六大上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十七大上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十八大上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可以看出,從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在市場基礎性作用前面所加的關鍵詞都集中在強調改革取向是增強市場作用。決定性作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相關論述: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節選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節選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解讀:「決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論上更為明確、到位,對於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更有針對性,是我國改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發展。這個新表述有利於進一步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開創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三中全會把市場的作用提升為「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強調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必將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中國社會的面貌、中國社會的性質,也將由市場經濟來決定。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在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基礎上,中國社會政治制度也將進一步發展完善。就執政黨來說,如果說當初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走上市場經濟之路,是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核心步驟的話,那麼,當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推動的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也將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之路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經過30多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取得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進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縱觀30多年波瀾壯闊的經濟體制改革歷程,我們黨以巨大的理論和政治勇氣,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並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踐中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奇蹟。這是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提出近20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展和重大貢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