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讓語文課堂彰顯生命
(2) 對照區教研室下發的課例展示評分細則,修改了發言稿。
各位領導、老師們:下午好。
本學期,我校中年段語文組踏著創建高效課堂的足跡,走過了一個充實而又令人欣喜的秋天,回顧一學期的工作,我們以課例研究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教學活動,讓我們組每一位成員在研究中成長,今天,我彙報的題目是《探究,讓語文課堂彰顯生命》
探究,讓語文課堂彰顯生命
一、聚焦問題、理性確立
我們中語組是一個勤學善思、勇於創新的集體,8位老師中既有市學科帶頭人,又有區名師。隨著高效課堂的實施和推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已深入到我們組每個教師的心中,老師們都嘗試著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們發現,探究性學習是應用所擁有的知識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對語文學習而言,它是以探究性的方式去認識課程中或與本課程相關的某一問題,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問題,因而學習內容豐富、涉及範圍廣,但又因學習頭緒繁雜、問題頻出,學生往往陷入知覺盲區,表現得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著手。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讀本等各種資源,用心捕捉和篩選課文、讀本中的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精心設計、認真推敲、尋找聯繫緊密的課題,從而盤活文本形象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確立了以「巧取資源、盤活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策略」為主題的案例研究活動,嘗試探究性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二、聚焦課堂、探索實踐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學生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既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進一步加深了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孔子拜師》這一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我們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體驗,通過閱讀實踐,讓學生走近孔子。並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及多種資源地學習,充分調動起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多層次、多角度去解讀文本,真情面對人物形象,以形象感悟內涵,體驗課文所蘊含的濃濃的人文情懷,從而獲得語言發展與精神的共生。因此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詞賞句,積累語言。 2、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孔子的形象。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 3、學會藉助資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感受孔子的品行,教學難點是懂得為學要勤奮、不怕艱苦、永不滿足,為人真誠。為有效利用資源,盤活人物形象我們採取以下思路設計本課教學:
1、補充課外資源。通過經典名言,孔子圖畫、路線地圖等課外資料的補充,引發學生探究文本的慾望,激起學生對孔子的景仰之情,為文本的學習做好鋪墊。
2、挖掘文本資源。通過朗讀、品析重點詞句、想像補白、角色置換等策略挖掘文本資源,豐富人物形象。
3、巧用生成資源。利用學生課堂生成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利用教師評價點撥,推波助瀾,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本篇課文課時安排為兩課時,我們即將為大家提供的課例是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名言導入,認識孔子
教師出示名言,學生讀名言,並且教師讓同學們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外收集的資料,說說對孔子的了解,引出課題,學生讀題質疑。通過此環節,引發學生探究文本的慾望,激起學生對孔子的景仰之情,為全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解決質疑
在學生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解決讀題時提出的比較簡單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也就是本節課師生共同探究、解決的目標,即「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三)研讀課文,感受形象
探究過程要想取得實效,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研讀課文時,先交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如批註重點詞句、感情朗讀、想像畫面等。再引導學生潛心讀書、靜心思考,將探究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的過程中。
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根據預設適時點撥,補充課外資源、挖掘文本資源,巧用生成資源。例如感悟「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這一重點語句時,先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體會「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詞語的含義,再引導學生想像「孔子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從而走近孔子求學的生活,讓孔子的形象真實地出現在學生眼前。接著教師通過課件出示地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從曲阜到洛陽路途遙遠,從而感受到孔子為著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學生情景表演的過程中,老師關注到學生拱手作揖的動作,便巧妙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並給學生講解古代文人見面時的禮儀,即讓學生感受到孔子和老子的彬彬有禮,又使學生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
(四)教師小結,深化形象。
學生通過有感情地再次朗讀課文,豐盈、深化孔子的形象,釋放對孔子的敬仰之情,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1、多元解讀語文教材,挖掘學習資源,激活人物形象。
2、利用課文相關人物,擴展學習資源,豐富人物形象
3、憑藉文本重點詞句,自主探究,深化人物形象。
同時,老師們也提出了一些困惑:
1、如何使學生在自主感悟時靈活運用這些探究策略?
2、在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巧取資源的時機如何把握?
為了解開困惑,促使研究的深入開展,老師們重新解讀新課標,並通過網路、期刊、專業書籍,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關的理論、方法,修改了觀察量表,再次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再次集體備課、討論,旨在解決第一輪課例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一路收穫,積澱思想
通過第二次課堂觀察、理性診斷、課後反思,聆聽教研室
1、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理解文本。教師要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學習新課時,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去理解文本,閱讀文本。如上課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如小組比賽讀,男女分開讀,開火車讀等,讓學生通過讀,讀出體會,讀出問題。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讀文本也有了理解。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時目標要明確,且要有重點。實施探究性學習,最關鍵的是要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了明確的探究目標,才能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究,探究性學習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在有目的,有重點的探究下才會有所得。
3、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學生對於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還有一定的難度,那麼,教師應交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比如:從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去進行探究。從課文的空白點進行探究。從文章的課題處進行探究。
4、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注重的是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教師只是流於形式化,也會扼殺學生探究的熱情。
經過半年的學習、研究、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老師和學生的變化:
1、教學研究促使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是教師在課例研究和集體研討中的精神成長。
教師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經歷了 「研討——上課——說課、評課——反思——再次集體備課」的流程,形成了「共話、共享、共進」的和諧氛圍,激發了教師的研究熱情;以協作的方式和同伴對話,形成智慧共享;在不斷深入的思考中和學科對話,發現學科教學的魅力;在循序漸進的學習和反思中感受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精彩。
二是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語文學習由以往教師帶著學生走轉變為現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參與、表達、探究的活動,課堂教學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讓每個學生的認知建立在實踐和體驗的基礎上。
師生關係由單向的傳授變為生命的互動和多維交流,課堂在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中彰顯生命。語文學習不是一個師生圍繞著書本,把知識對象化、目的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以他自己的方式將認知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是一個體驗和創新的生命過程。
2、學生學習行為方式的「四個」變化。
一是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意識增強。採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生不再以教師的知識為權威,而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交流、表達,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喚醒,主動學習的熱情得到了釋放。
二是學生思維方式在改變。採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生的好奇心和懷疑精神得到尊重、肯定和認同,他們不再拘束,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是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得到提高。採用探究性學習方式,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且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突出了民主、互助、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課堂的生命活力源於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強化,源於教師關注學生生命價值的人文情懷。我們相信每位語文教師以關注生命價值的人文情懷面對學生探究性學習中每一個新發現、新見解,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成為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我們的語文教育因為充滿生命活力而充盈詩意,流光溢彩。
以上就是我們關於「探究性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的粗淺嘗試和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指導,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生命苦短,人生匆匆
※不能用生命,來悲傷
※生命中值得記憶的時光
※足底的生命密碼,一病一絕招
※達爾文主義的終結:拉馬克表觀跨代遺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