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潛規則」:壞評委和好品味
金棕櫚杯70周年特別款今年是戛納電影節的70周年。從一月開始,戛納主辦方陸續公布各種激動人心的消息:每個單元的評審團主席、海報、主持人、片單,等等等等。每一步都安排得頗有深意。春風浩蕩萬事俱備之際,主競賽評審團的名單悄然而至,嚇壞了華語世界的影評人。名單中,像笑話一樣地出現了某位沒有什麼作品,每年卻都會去走戛納紅毯的中國女星。
戛納電影節請評委的標準向來秘而不宣。其中的明爭暗鬥、暗度陳倉和紙醉金迷遠比想像的要複雜。一位沒有作品的女演員出現在主競賽評審團名單里固然不能被接受,那如果是一位舉世聞名的藝術片女演員就可以被接受了嗎?
當上評審團主席的阿佳妮最後跟「隊友們」鬧掰了
1997年,時值戛納電影節的50周年。法國眾多導演的繆斯女神伊莎貝拉·阿佳妮被邀請擔任當年的主競賽評審團主席。阿佳妮一出場,首先被稱為獨裁主席,因為她要求更換主席團菜單,其中只能出現蘿蔔、燈籠椒和綜合蛋白質等食物。但問題是,所有的評委都在一張桌子上分享同一份菜單。那年的另一位評委南尼·莫萊蒂想必是吃蘿蔔吃到怨恨,開始處心積慮地戲弄這位品味不好的女演員。阿佳妮每次都是最後一個發言,常常無法判斷影片的優劣,被評審團的其他人耍得團團轉。據說她很不喜歡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若不是其他評委拚命堅持,這部影片不可能得到當年的最佳導演獎。阿佳妮對莫萊蒂之戰的高潮是金棕櫚獎的歸屬。阿佳妮想把獎頒給阿托姆·伊高揚的《意外的春天》,但其他大多數評委都傾向於今村昌平的《鰻魚》,而莫萊蒂自己,還很喜歡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櫻桃的滋味》。這位平時嘴就很毒的義大利導演悄悄勸阿佳妮去說服戛納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同意這一年準備兩個金棕櫚獎盃。阿佳妮還以為莫萊蒂是想支持自己,於是就聽從了他的建議。結果,當年的金棕櫚給了《鰻魚》和《櫻桃的滋味》。
對了,當年的主競賽評審團裡面還有另一位女演員——鞏俐。
1997年作為評委的鞏俐在閉幕式上
但莫萊蒂的詭計比起羅曼·波蘭斯基的無賴還只是小巫見大巫。1991年,主競賽評審團主席波蘭斯基對當年的參賽片都不是很滿意,直到《巴頓·芬克》的出現。可問題是,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科恩兄弟對波蘭斯基的致敬。從集中營里逃出來的猶太導演根本不在意這種事情,他不僅要把金棕櫚獎給這部電影,還要把其他獎統統都給它。在主競賽評審團最終會議的前一天,波蘭斯基灌醉了其他評審,拿走了他們的選票,並且在第二天拒絕歸還。《巴頓·芬克》在那一年獲得了金棕櫚、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三項大獎,直接導致當時的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吉勒斯·雅各布修改了評選規則,從此以後,一部影片不能同時獲得好幾個獎項,除非是最佳編劇與最佳演員這樣的重合。
「詭計多端」的波蘭斯基
然而,還有比波蘭斯基更為非作歹的評委。1977年,羅伯托·羅西里尼作為當年的主競賽評審團主席,和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羅貝爾·法弗·勒布萊就金棕櫚的歸屬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羅西里尼傾向於電視電影《我父我主》。他將一件天價珠寶送給了一位評委,並告訴對方是勒布萊送的,希望可以投票給《我父我主》。最終這部電影獲得了金棕櫚。羅西里尼在頒獎現場說:「沒有電視,電影將會死去。」
在戛納電影節這場包裝很好的商業活動中,充斥著壞評委和好品味,所以並不用在意走紅毯走進評審團這樣的事情。更何況,和一些評委的任性相比,紅毯才是微不足道的東西。畢竟,這塊一天要更換三次的紡織物,在電影節結束以後,全都要被循環利用成為汽車地毯。
塵歸塵土歸土,地毯歸地毯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台,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灰藍色 棕色,名流紳士的優雅派對,刻畫氣質的不凡品味
※人一輩子都應該反覆品味的幾句話
※穿出品味
※人生的確很累,看你如何品味
※一個人住,有哪些裝扮房間提升生活質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