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剛-----畫家上不了台階,都是因為畫中無文
題畫,另一門道
在畫上題字,起初只是文人之餘興,「自適」而已,後來被有修養的畫家所重視,逐漸形成了「三絕詩書畫」的文人畫。董其昌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雲林、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我想這個傳統的不斷延續一定是有道理的。
其實要談「文人畫之精神」,更可上溯到兩晉時期,如王廙的「畫乃吾自畫」和姚最的「不學為人,自娛而已」的藝術主張。
以文入畫,更能體現畫家獨立人格的抒發,是中國畫的一大進步。就官方來說,一個重要人物是宋徽宗,他設立的皇家畫院不像現在的畫院,他要求的是有詩情畫意的畫家,嘗出題如「深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等。要考考畫家的思維,雖帶有遊戲性,也給繪畫增添了畫外的難度。此後,不管是在朝的在野的,畫中對文的重視是文人畫家繞不過去的一個課題。
上世紀號召文藝須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文人畫「自娛」的優勢就不能發揮了。在畫上題字題不好就會被上綱上線,傅抱石、李可染等一批畫家只敢在畫上題毛主席詩詞或「泰山頂上一青松」「芙蓉國里盡朝暉」口號式的內容,我想他們不是不會題而是不敢題。改革開放以後,又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畫形成了混亂的局面,吳冠中說:「畫就是畫,文字是文學的事。」一時重形式之風影響了很多年輕人。
我曾畫過油畫、連環畫、水粉畫,畫中國畫是比較中西文化之後的選擇。我以為詩文書畫的結合應是中國畫的智慧,尤其是寫意與寫實的差異,虛與實的不同繪畫表達,是其他畫種不可替代的。文與畫在時間與空間各有長處,亦寫亦畫,融為一體,畫家思想就有了更好的發揮餘地,其畫可讓人產生更多的畫外聯想,這應是中國畫的精英藝術。要深入其中,研究其博大精深,運用自如,必有一個個待攻關的難處,正因為難,才會持續地發展,並不是一些人誤認為的簡單湊合。
我們說讀畫,主要是說畫中有耐人品味的東西,有畫外之旨。當我看到一張打動我的畫時,必先看上面的題字,如金冬心題《水亭》「消受白蓮花世界,風來四面卧當中」,齊白石題《不倒翁》「烏紗白扇儼儼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豐子愷題《樹下小立》「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等,如果把題句拿掉,水亭就是水亭,不倒翁就是不倒翁了。人在梧桐樹下就不知他在幹什麼,還有什麼意思呢。這裡題畫猶如歌詞和曲譜,不可分割。當然題所當題,止所當止,都是伴隨著情感而生髮的。
今天的時代已遠非「文革」時期,畫家忙忙碌碌,文化認識上的偏差已使詩書畫一體的中國畫特色丟失了半個多世紀。冷落的東西就過時了嗎?抑或是因為它的難度和深度,也不是想接就接得上的。今人的畫多無題,就寫個窮款或年月日,卻寫上某某題,真不知「題」在何處。
過去出版有《千家詩》及一些小說的配圖讀本,那些畫只是為了方便閱讀,畫只能算是插圖,畫家是被動的。陸儼少先生畫過百幅杜甫詩意,用的是截句,是屬借題發揮。這裡說的題畫則是由畫家獨自完成的,是聊補畫之未盡之言,貴在寫出自家真言。好的題跋及題畫詩把它拿出來,也能成為文學的小品。石濤題畫多禪意,黃賓虹題畫多喜歡寫畫論畫法,我更喜歡金冬心、鄭板橋、徐渭、齊白石題畫的真趣。豐子愷先生說:「畫不僅是給人看的,還要給人以想。」怎樣讓人看了你的畫去有所想,這首先要求畫家不要為畫而畫,要有「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情懷。題畫像是橋樑,以少許的話給畫點鐵成金,這種遊戲玩進去可通往一個自由的世界。為什麼好些畫家畫到一定的時侯總是畫不下去?上不了台階,都是因為畫中無文。當然你可以不玩這種遊戲,你說它老套也好,不夠偉大也好,都是因為你沒有把心靜下來。
前人題畫是先有句,還是先有畫,不得而知,我以為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在字句的意思中找到一個適合的畫面表達。適合者恰到好處也。題句須煉,用典須當。題寫與畫意要若即若離,才餘味雋永。另外還有書體的風格與畫要協調,畫上就那麼多位置,要隨機應變,題的長短該延的延,該停的停,需按構圖需要。題字只能是幫助畫面而不能破壞畫面,潘天壽畫大片的空白,一行字就給平衡了,然而這一行字怎麼寫,卻至關重要。題小畫重在趣,題大畫重在韻,這與畫畫是一個道理,只是題跋無須長篇大論,唯小中見大,點到為止。
我的畫曾因題得不好而將畫得還不錯的畫撕掉過,也曾因有些畫得不怎麼樣,而題上妙句後而欣然若喜。如《有人來就說我不在家》,這是大白話,是想迴避不受歡迎的人,我畫一個老頭,關鍵是對懸掛的一隻鸚鵡說話(或者是畫八哥,如畫其他不會學人言的鳥就不對了),這畫便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趣味。畫畫須學會編故事,題畫須學會演義。題與畫之間是沒有定式的,可以直說,可以旁敲側擊,可以借古喻今,可以文白相間。我畫過好幾幅《獨木橋》,題的不同其畫意也就不同了,如「看你對峙到幾時」「我讓君子,不讓小人」「退一步海闊天空」「昨日相爭,今日相讓」,或就寫「獨木橋」讓人去想。有人囑我畫《讀書圖》,畫面變化是比較難的,我在題字上有:「飯硬他也吃,飯爛他也吃,飯焦他也吃。」點出讀書入迷的樣子,又「家無長物空間大,胸有詩書氣自華。」又「不必正襟危坐,能把厚書讀薄,薄書讀厚,是真本事。」有人會說,畫不夠,文來湊。就我來說,實在擔當不起「文來湊」,相比之下,白紙黑字要比多畫幾筆吃力得多。
前人在畫上題句給人印象深的也並不很多,有的題句陳詞濫調,在畫上已是徒有一個程式,令人麻木。這大概也是後來人們生厭的原因,但這並不妨礙「三絕詩書畫」的魅力。畫既拿出來,效果常常是由畫家與觀賞者共同完成的。我很崇敬作家和詩人,看到如今專搞文字的人也時有揮毫作畫的,奇怪的是看到他們的畫和題跋實在又不敢恭維。按理說他們題句是拿手好戲,不知為什麼,題和畫到了一起時總覺缺少意趣所在,找不到切合點,就題是題,畫是畫了,這大概就是一個「當」的問題。老舍曾出題請齊白石畫「十里蛙聲出山泉」,十里蛙聲是畫不出的,齊白石卻應對自如,已成佳話。老舍如畫得出就不會請齊白石畫了,而齊白石畫好後若由老舍或巴金來題,字體也不配。看來題與畫相得益彰還真不簡單,若畫未打動人也就無所謂看題的什麼了,若畫得好,題得糟,又是畫蛇添足。中國畫的題畫藝術當是另一門道。
推薦閱讀:
※老畫家梁文堯,難得的海派丹青大家
※【海外繪畫】Kelvin Lei 美國華裔畫家
※劉大為:馬背上的畫家
※和董其昌並稱畫中九友的明代畫家卲彌作品集
※81幅著名書畫家作品賞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