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劍怎麼分類?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東漢時期鋼鐵劍徹底取代青銅劍。作為最後的戰場使用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體形制參照博物館裡的漢代出土文物,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單手劍為主流,一米二以上則雙手為主。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是為霸氣。
上海博物館藏六面漢劍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於步兵配備的戰場實用兵器,配合盾牌使用,組成劍盾兵,直至西漢末環首刀逐漸取代漢劍成為戰場主流。東漢後期,漢劍徹底退出戰場成為純粹的權貴象徵。主流戰場用漢劍多採用銅製裝具,樸實無華。士大夫權貴階級佩劍則為追求華美,裝具多採用玉具或使用錯金錯銀工藝,成為裝飾華美的工藝品。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漢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漢劍最大的變化有兩點:鋼鐵劍徹底取代了青銅劍;劍體日益窄長且劍鋒更尖銳。漢劍是最後一款以戰場使用為目的的劍。在漢劍之後,中國劍開始往裝飾品和武術方向發展,徹底退出戰場。
漢劍規格◆按劍條長度分類短劍:長在50-70CM左右,劍身稍闊,劍脊略薄,刺削並重,多飾以銅格。
中款:70-90cm左右。長劍:全100-110CM左右,劍莖一般不超過20CM,寬3.0~3.5CM左右,常見的約為3.1cm,劍刃由寬變窄,並在靠近劍尖部分有明顯收腰,劍身最厚處一般在0.7CM左右,最扁處不到0.1cm。顯示出古代先人高超的鑄劍工藝。使用時配合盾牌,重刺擊。(收腰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劍身前部重量,使重心後移,因此越長的劍收腰越明顯)
超長劍:全長超過120CM,少數達到160CM,收腰明顯;基本為雙手持握。◆按劍條分面數量分類
劍身為4個面叫四面漢劍。劍身為6個面叫六面漢劍。劍身為8個面叫八面漢劍。
八面漢劍原形漢劍身長而窄,在靠近劍尖部分有收腰,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簡約一些。。八面感覺要威嚴。
四面
六面
八面(另:凹槽款)
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並在澆鑄時在劍脊和劍刃採用不同含錫量的青銅。隨後戰爭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於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鋒。但即使如此,青銅劍長度與強度的矛盾仍然無法徹底解決,終於被鐵劍完全取代。鐵劍普及後,仍有部分承襲遺風保留了八面制形。但對鐵劍而言,八面較四面並無明顯優勢,卻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銅劍的強度瓶頸後,後期的戰爭用劍不斷加長的趨勢越發明顯,一米以上的長劍大量出現。1劍具裝飾從海內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實物分析,漢代鋼鐵劍的劍具和裝飾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櫑具
在大英博物館保存著一把公元前3-2世紀的漢鐵劍,全長達85CM,雖然經兩千餘年的風雨,此劍品相仍保持完美。裝具、鞘柄和髹漆幾乎原整無缺,是迄今存世外裝保存最好的漢鐵劍。劍鞘、柄均為竹製。首、鐔、櫑、櫑碩大誇張,雕工精美,紋飾傳神。極其難得的是,這四件精美的裝具完全為木雕,在漢武帝時,稱作「櫑具劍」。《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應勛曰:櫑具,木櫑首之劍,櫑落壯大也。」這把漢劍與《漢書》的記載完全符合,亦是目前已知櫑具劍的唯一實例,珍惜無比,絕對是國寶級的藏品。
玉具在上海博物館內保存著一把品相極其完美的西漢玉具劍。目測此劍通長超過100CM,劍身僅輕微鏽蝕,表面包漿圓熟。劍莖扁平,寬度約為劍刃的一半,足夠支撐大力劈殺而不至於斷裂四件玉具與劍身,劍鞘契合牢固,本身完美無缺。更加難得的是原件劍鞘也是基本得以保存下來。此劍是典型的中原鋼鐵劍,造型修長,劍刃犀利,裝飾古雅。根據玉具的紋飾和劍身的造型等特點分析,應該為西漢早期中原貴族佩飾劍。
《說苑·反質》曾載:「經侯過魏太子,左服玉具劍,右帶佩環,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視。經侯曰:『魏國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國寶也。』經侯應聲解劍而去佩。」這則故事反映出,當時貴族階層多視玉具劍與玉佩飾為寶物。至漢代時,此風更盛,並成為相互饋贈的禮物。《漢書·匈奴傳》載:「單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漢書·王莽傳》亦載:「進其玉具寶劍,欲以為好。」可見西漢時,仍以戰國時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劍為寶」(《呂氏春秋·侈樂》),以佩戴「玉具劍」為時尚,特別是加之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所以漢代玉具劍上的玉質裝飾物較之戰國數量大增。雖然造型、工藝基本繼承了戰國傳統風格,而圖案紋飾則更加新穎別緻。
金銀具從出土事物來看,漢代中原貴族鋼鐵劍在劍身和劍具上錯鎏金銀者較少,而配裝純金銀具者更加稀罕。前者多為王侯顯貴的日常佩劍,是身份和等級的標誌;後者則多為短劍或匕首,即供隨時賞玩又可以貼身衛體。但無論何種形知和功用,均極其華美,絢爛奪目。
銅具櫑具、玉具和金銀具鋼鐵劍,大多為為輿服佩劍或權貴飾劍,非戰鬥所設計。從出土實物來看,漢代中原格鬥鋼鐵劍,大多數採用無裝飾的素銅劍具。這些劍或是裝備軍隊的實戰兵器,或是普通人日常防身的佩器。劍體上所裝劍首、劍格普遍以銅鑄成。這是因為銅便於鑄造形,易於磨光裝飾,比鋼鐵更具審美價值。所以直至今天,刀劍上的附件仍多以銅製。一般劍格為「凹」形,少量為平「一」字形。莖末劍首通常為圓盤形。
2戰場劍與禮器
▲戰場劍與禮器劍的劍格對比戰場劍和禮器劍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裝具。戰場劍裝具多為銅具,造型簡潔統一,便於批量鑄造。禮器劍裝具則品種繁多,為了彰顯佩戴者身份地位,常飾以金玉,尤以玉具劍更為流行。精美的質地與紋飾使玉劍飾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玉具劍,是將原本銅製的裝具改用玉石模仿其外形。用玉來裝飾兵器,在我國始於西周,經春秋戰國至漢代到達頂峰。在漢代,玉曾是比金銀更珍貴之物,更由於中國獨特地玉文化,以玉飾劍表示佩劍者的高貴身份和高尚品德,使玉具劍成為禮器劍的主流。
龍泉寶劍微信號:longquanbj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