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方式教育孩子,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許多父母常常覺得為孩子幾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事實也的確如此:每天起早貪黑接送孩子,任勞任怨為孩子打點生活學習上的一切事務,甚至很多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疏離了朋友。
做了這麼多,本應看到孩子懂事聽話、關心理解自己。可很多時候卻事與願違:孩子不聽話瞎胡鬧、和家長頂嘴糾纏、甚至拳腳相加······讓人心累又心寒。
為什麼我們做父母的總是費力不討好?
可能是教育方式出了錯。這幾種方式教孩子,大都費力不討好。
1. 太過專制,掌控一切
研究生楊元元自殺的新聞曾轟動一時,這個不幸的女孩短暫的一生都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掌控下:上大學媽媽非要住進宿舍;兩次考上公務員都在媽媽的阻攔下被迫放棄;考上研究生媽媽還要跟著住進她宿舍。讓人窒息的「愛」讓她終於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論,中國父母最缺乏的就是界限意識,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卻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破壞性。
比如:給孩子制定小學、初高中、大學、出國的「完美」人生規劃,完全不過問孩子的想法;說什麼是什麼,孩子反抗也沒用,一切都得聽爸媽的。
多少在父母高壓下變得異常叛逆的孩子,從此家中充斥著無盡的爭吵與打鬧;又有多少性格軟弱的孩子屈服於父母,從此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問問他,竟是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這種不重視孩子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的控制,讓愛變了味道。這樣的愛太主觀、太糾纏、太強加,只會費力不討好。
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單方面能控制的事。
愛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乎孩子的感受,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凡事互相商量著來,孩子也不是蠻不講理,這種商量的過程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重視,也會從心底里尊重父母,樂意去體會父母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苦衷。
在父母單方面打造下再完美的人生,也比不上孩子思想人格獨立、實現自我塑造。只有在一種互相尊重、理解、體諒的民主性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才能贏得真正的成功。
2. 絮絮叨叨,沒有威嚴
「再多吃點」、「毛巾這樣放」、「別走那邊」、「怎麼又看電視」······家長總覺得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生怕出現一絲紕漏。
一個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的家長每天不知道要苦口婆心絮叨多少句,只想著讓孩子避免差錯、糾正壞習慣。可是常常絮叨,時間久了,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孩子反而會感到十分厭煩。
而且,父母嘮叨得越多,話的重量越輕,到最後孩子習慣了、麻木了,父母的任何話都聽不進去,於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養成了。家長心累,孩子也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總跟在身後絮絮叨叨,不如提前就與孩子商量制定好明確的規則,父母與孩子共同遵照執行,讓孩子自己明確行為的邊界,久而久之,規則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
此外,家長應當從認識上做出改變,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些無傷大雅的小差錯、小毛病適當通融,不用過度焦慮,一直揪著不放。
不要總覺得孩子長不大,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走路踩進小水坑,打翻了水,也是一種探索的過程。這種試錯、糾錯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益。
3. 脾氣暴躁,動輒打罵
這樣一類脾氣比較火爆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味地吼叫、訓斥、甚至打罵。
其實哪有家長不疼孩子,心裡也捨不得,只是脾氣上來了收不住,傷害就造成了。
可是孩子認知能力有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背後隱藏的深沉的「愛」,家長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抵抗,甚至逐漸升級為怨恨。
親子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是這麼產生的。
其實孩子犯錯了,關鍵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隻黑熊的形象。
這就是一種「黑熊效應」,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少質問、多引導。少用「別」、「不準」、「怎麼老是錯?」、「為什麼做不好?」,越是讓孩子別做什麼,他反而越是想要嘗試。
家長多採用明確的指令、指導性的語言,不要只說「不可以」,指出一條路讓孩子走,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比如「杯子這樣拿不容易摔」而不是「別把杯子摔了」。
言傳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也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好正確的榜樣。
4. 親子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疏於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者只知道問問「學的怎樣?」,不重視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就會淡化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孩子表現出對父母的冷漠和抵觸,心底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更加學不會感恩,也很難真正把父母的教誨記在心裡。
特別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才是最重要的,錯過了孩子與父母親密的親子依戀關係形成期,後天再做多少努力,都填補不了孩子心中的空白。
親切的撫摸、擁抱;真誠的注視、微笑;學會傾聽、欣賞孩子,都是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孩子放學回家,問問他在學校的趣事,孩子受到了批評,留心孩子的情緒,給他安慰和鼓勵。
正是在這些平淡瑣碎的細節中,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而這種情感,是多少物質都補償不了的。
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操了心、孩子卻不領情,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人格的尊重、精神的陪伴,才能深刻認識到父母教育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出於對自己的愛,從而理解和配合。
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教育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編輯:拾柒
漫畫:在在
錢志亮老師線上系列課程正在熱播中。
點擊下方關鍵詞即可了解詳情:
【早期教育】【幼小銜接】【家庭教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咪蒙發文請粉絲幫忙解決自己兒子入學的問題?
※孩子被困車內一小時 開寶馬的媽媽不願砸窗救娃
※孩子的高情商原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父母帶大的孩子更聰明
※父母絕不能在孩子鬧情緒時做的八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