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在馬航新聞戰中被「打回原形」

[摘要]馬航客機失聯報道中,普遍的說法是中國媒體在國際新聞戰中慘敗,被打回原形。大家批評國內媒體表現是因為「原以為你能行」。

作者鄧科,智谷趨勢創始人,原南方周末編委、資深媒體人。

馬航客機失聯,中國媒體中槍。普遍說法是中國媒體在國際新聞戰中慘敗,被打回了原形。這種批評與近幾年來中國傳媒界內部的一些微妙變化有關。幾點分析如下。

1、批評國內媒體表現是因為「原以為你能行」

批評聲音基本來自國內,國外甚少。國外本來就認為這很正常,本來就沒抱期待從中國媒體獲得什麼信息。而國內的這一波反思,實際上含有一層「原以為你能行」的意思,所以才有「打回原形」的說法。

近年來,中國傳媒界內部對西方頂級媒體的態度實際在發生微妙變化。

20年前,態度基本是仰視,視《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BBC等為師父師爺級的學習對象。

最近10年,隨著報道題材的突破和專業技術的精進,中國媒體人覺得西方頂級媒體也並非不可企及。尤其關於中國的報道,中國媒體人越來越覺得西方媒體做得往往膚淺,事情說不透。國內題材的同題操作,我們不落下風,時有勝出。這背後當然也夾雜著大國崛起「中國理應有自己的《紐約時報》」這樣一類自我暗示。

2、中國媒體以尺度、空間為借口迴避與國際同行的差距

國外媒體關於中國的一些突破性報道,比如獲普利策獎的中國司法報道,比如高層官員家族腐敗的調查,比如王立軍逃館事件中關鍵信息的披露,很多時候被中國同行以尺度、空間為借口迴避了它們背後的技術含量和人脈實力。

一位調查記者說,《紐約客》歐逸文的文字很牛,但中國也有李海鵬、許知遠;《紐約時報》的張大衛調查很牛,但中國媒體一旦有機會也有扒周老虎的表現;水門事件報道背後站著格雷厄姆老太太,中國一系列批評報道背後也有一個「最危險的女人」舒立老太太。

3、中國媒體只能用軟武器,無法硬碰硬

中國媒體顯然自信了。

2011年日本地震,中國從央媒到地方都市類媒體派了大量記者去日本,算是全球新聞界同台競技,一位有分量的市場化媒體的主力記者回來說,比較了一下,似乎國外媒體也沒出色多少。

這次馬航事件,同樣有大大小小國內很多媒體派了記者。勝敗很明顯。日本地震屬於事後型事件,用得多的是觀察、特稿、反思、情懷等軟武器;馬航事件是進行式的事件,硬碰硬,誰拿到核心事件誰牛逼。

4、西方媒體強在人脈和採訪資源

也不能神話西方媒體。

有的人說西方媒體情報分析能力厲害,用一系列信息倒逼馬來西亞。我查了一下信源,其實《紐約時報》、CNN、《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來源是美國調查機構和軍方匿名人士。它們強的不是情報分析能力,而是人脈和採訪資源,一出事就能在五角大樓、中情局找得到人。

這背後還源於一種傳統:官方核心機構與媒體之間有信息通道,同時信息公開成為一種文化,曝料者甚少顧慮。

5、中國媒體單憑自己難以崛起

從這點來說,中國媒體崛起,單憑自己不行,掌握核心信息的機構是啥姿態很關鍵。

馬方說,雷達資料共享,交給了美國和中國。美國的就成了媒體的新聞,中國的估計變成「絕密」。最新的消息,馬方向中美法等國請求衛星數據,相信中國情報機構和軍方在此次事件上掌握不少信息,但一般都是:沒結果,不公布。

要想打造「軟實力」,與其在紐約時代廣場打廣告,不如在馬航這樣的事件中,讓自己的媒體第一個發聲,獲得話語權。這兩天看到新華社記者抱怨波音、羅羅不搭理中國記者,其實我想問的是:先別談老美在大馬的信源,中國自己的軍事和情報機構,這些天做了啥,有什麼線索,作為國家喉舌能不能先在自己地盤上拿些硬貨出來?

【反思媒體】 媒體守望社會,社會更需要監督媒體。騰訊文化和多元機構合作啟動「反思媒體」平台,搭建學界、業界、社會組織及網民等對媒體的批評反思平台。每周四更新,歡迎各界專家、達人不吝賜稿。邀稿郵箱:remedia.qq@gmail.com,出品:騰訊文化,運營:多元機構。

(獨家版權稿件,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騰訊思享會」,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蘇芒辭職的背後:中國時尚界的暗潮
3月31日新聞匯總
厲害了我的哥,娶了普京大帝的女兒竟然還敢出軌?
貪官退10萬賄款露餡 受賄76.8萬被判12年-《法制與新聞》雜誌 -《法制與新聞》-強國...
3月19日新聞匯總

TAG:中國 | 新聞 | 媒體 | 馬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