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煮酒論史 飛將軍李廣為何難以封侯

李廣是西漢名將,有本事,這是無容置疑的。他出生世家,自小習武,武藝超群。史書說他「猨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 李廣參與了文、景、武三朝的重要軍事行動,單是與漢朝主要敵人匈奴,大大小小就打了70多戰,糾纏了40多年。然而,這樣一位身經百戰、深孚眾望的高級將領,一生不得封侯,正是「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王維·《隴頭吟》)2000多年來,不知多少人為之嘆息,感到費解。 李廣打仗十分驍勇。當時漢人畏匈奴如虎,可李廣在邊防前線與匈奴打了一場又一場的惡戰,「皆以力戰為名」,直打得匈奴將士聞風喪膽,對他又敬又怕,稱其為「飛將軍」。聽說是李廣鎮守的邊塞,好勇鬥狠的匈奴人心想,「我惹不起你,難道還躲不起」,繞道而行,不敢去招惹他。幾百年後,唐代詩人王昌齡來到邊塞,面對枯草荒丘,追慕前賢,喟然長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個人得到朋友或自己人的稱讚容易,可要讓對手、敵人佩服稱讚就非常不簡單了,更何況匈奴這個對手也不簡單。李廣行軍作戰,粗中有細,非後代張飛、李逵之流可比。有一回,李廣率100多騎兵,遭遇了數千匈奴騎兵,下屬害怕極了,想趕緊逃跑。李廣鎮定地對部下說:現在我們離主力部隊有數十公里之遠,如果逃跑,匈奴騎兵追趕我們,寡不敵眾,很快就會我們殺死。如果我們停下不走,對方反以為我們是誘兵,不敢輕率攻擊我們。他命令下屬不退反進,騎馬到匈奴陣前一公里處,才下馬解鞍,放鬆休整。這下,強悍的匈奴人疑心大起,越看越困惑。到了晚上,匈奴人擔心漢軍伏兵將至,連夜逃跑了。《史記》載,李廣「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裡,他做到官兵不分,殊屬難得。「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他愛兵若子,對下屬開懷推恩,充滿人文關懷。以至李廣自殺身亡時,全軍將士皆痛哭失聲。遠近百姓,聽說了也難過地流下眼淚。 身經百戰,有勇有謀,還深受下屬愛戴,李廣進爵封侯,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就像時下有些幹部,有文憑,有能力,群眾口碑也不錯,自忖提拔高升,立功嘉獎,唾手可得,豈料平生不得志,成功與榮譽,始終與他們無緣。更讓人鬱悶的是,一些才華比不上他,資歷沒有他老,能力遠遜他的人,一個個高升,一個個重用。有的還是晚輩或原來的下屬,讓人好不尷尬!李廣的堂弟李蔡,品德、才華均屬一般,名望也遠遠比不上李廣。他和李廣在漢文帝時,作為武騎常侍,拿「八百石」的薪水。可到了漢景帝時,李蔡步步高升,已拿到了「二千石」高工資。到了漢武帝時期,李蔡更是被封為樂安侯,高至丞相,位在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了。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跟隨霍去病作戰,也被封為關內侯。至於李廣的老部下,進爵封侯的就更多了。唯有這位名聲顯赫的飛將軍,至死沒有封侯。對此,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人,都有人認為是李廣運氣太差的緣故。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漢武帝悄悄吩咐衛青:李廣運氣差,不要讓他當先鋒與匈奴單于正面衝擊。看來,李廣「倒霉」在當時已成為了朝野的共識了。唐朝詩人王維詩云:「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面對讓人啼笑皆非的歷史和現實,人們不得不發出宿命的嘆息。 有好心人為李廣開解,「李廣根本不在乎封侯不封侯。」尤其是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的熱播,其中一個情節,李廣聽說朝廷用了自己當先鋒,欣喜若狂,好像李廣只要有仗打,其餘一切均不在乎,視萬戶侯為糞土。其實,這又是一種誤導。漢文帝曾對李廣嘆息道:你生不逢時,如果生在高皇帝時,萬戶侯豈足道?!當時的社會氛圍,把封侯作為人生的最高榮譽。婦女也在鼓動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等到丈夫或兒子血灑沙場長眠不歸時,才「悔教當年覓封侯」。李廣在這種社會氛圍和教化下長大,進爵封侯必將成為他的畢生追求。漢文帝那番話,更是點燃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戎馬一生,封侯無望,李廣也心中打鼓。他曾向當時著名相士王朔請教,「自從大漢討伐匈奴以來,我參加了每一場惡戰。在我的部下里,有幾十人因征討匈奴立功封侯,而他們的本事非常一般。我打仗從不甘落後於人,卻始終沒有被朝廷封侯,這到底是為什麼?是我的命不好,還是我的相貌不夠貴格?」這個王朔見慣世面,狡猾異常,他沒有明確回答李廣的問題,反問李廣:「將軍你反省一下,平生做過什麼虧心事沒有?」李廣想了半天說,他在當隴西太守時,曾殺掉800多名俘虜。王朔裝出恍然大悟的模樣,「禍莫大於殺已降,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一番裝模作樣、冠冕堂皇的鬼話,說得李廣啞口無言。不過,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得出,李廣對封侯的態度並非超然的。 那阻擋李廣封侯的「攔路虎」到底是什麼呢?說來很簡單——戰功!說到這點,你不得不佩服漢武帝劉徹,他當時立下規矩,論軍功行賞,而不是論資排輩封侯。這樣一來,堵死了一些老資格、有背景者的進路,卻激勵更多的年青人浴血沙場,建功立業。我們不妨看看李廣戰匈奴的主要成績單:元光二年馬邑之仗,事機不密,30萬漢軍無功而退,驍騎將軍李廣自然無功;元光六年,李廣率萬騎出雁門,吃了敗仗,損兵折將,還當了匈奴的俘虜,隻身逃脫,按律當斬,贖為庶人;元朔六年定襄之戰,漢軍大勝,不少人立功封侯,而李廣無功;元狩二年李廣四千兵身陷匈奴右賢王四萬人馬重圍,苦戰數日,幾乎全軍覆沒,自然無賞;元狩四年李廣迷路失道,自殺死亡。或許,在與匈奴的戰鬥中,一些小衝突小規模作戰時,李廣有所斬獲,但漢匈幾場的大衝突大規模戰爭中,李廣交出的卻是一份不合格的試卷! 歷史長河,匆匆流逝,如果我們在今天還把李廣的遭遇全歸咎於運氣,未免太不長見識了。李廣名氣在外,簡直成為了漢軍的一面旗幟,每次出征都引起匈奴的高度重視,以數倍的兵力與他交鋒,增加了他取勝的難度。李廣個人性格上的一些特徵,如自負、好冒險、易記仇、狂傲氣重等,也往往給他的失利埋下敗筆。公孫昆邪說他「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太史公說他,儘管敵人來勢洶洶,但他非要等到對方賓士到數十步之內,估計能射中才發箭。「因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如果論單打獨鬥,李廣穩操勝券,是當仁不讓的冠軍,可要是大規模的團體作戰,他與匈奴人相形見絀,沒有必勝的把握。他打了敗仗被免官,跑到藍田山中打獵,晚上回城,被霸陵「巡警隊長」拒之城外,他的隨從趕緊上前表明身份:這是原來的李將軍。這個霸陵尉也是個楞頭青,再加上多灌了幾口「馬尿」,出言不遜,「現任將軍還要遵守法令不得夜行,何況是原來的!」一定要李廣在亭下忍凍挨飢熬了一夜,這可讓李廣恨得牙齒咯咯作響。沒過多久,風水輪流轉,朝庭重新起用李廣,他假公濟私,要求將霸陵尉調到軍中效力,一到軍中馬上找借口殺了他。時下有個說法,細節決定成敗。這些細節,在評價李廣時不應為我們所忽視。用現代軍事觀點來看,李廣之敗,並非全無價值。吸引、牽制敵人的有生力量,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千里奔襲創造了有利條件,以自己的局部失利換來全局的勝利,也是一種貢獻和功勞。可在2000多年前,剛愎自用的漢武帝沒有這樣的目光,當時的社會輿論也不允許一個敗軍之將進爵封侯。在漢武帝心中,像程不識這樣治軍嚴謹、刁斗分明的將軍才是他喜好的,這樣的將領易於控制,而李廣這種英雄氣概太濃,頗有自由氣息的將領當然不被重用。 漢朝封侯者眾,單是與李廣同時期的侯爵就非小數目。然而,很多列侯均隨歷史進程而灰飛煙滅,可沒有封侯的李廣卻一代代流傳,2000多年來讓後人感慨、惋惜。這不得不歸功司馬遷的如櫞巨筆。李廣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取名當戶、椒、敢。當戶有子叫李陵,李陵「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司馬遷認為他是「自守奇士」「有國士之風」,與他是好朋友。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為配合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軍事行動,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遭到匈奴單于八萬兵馬的圍困,連戰十多日,糧矢皆滅,援兵不至,李陵投降了。消息傳到漢廷,漢武帝大為震怒。滿朝文武無人敢為李陵說句公道話。司馬遷出面為李陵辯解,說他也許是佯裝投降,日後必然報效漢朝。漢武帝盛怒之下,將司馬遷下獄問罪,施以宮刑。可以說,司馬遷的命運與李陵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儘管司馬遷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但也難以避免筆墨之下的感情流露,在《李將軍列傳》里,我們可以看到太史公對李廣寄予太多的同情和惋惜,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 「春秋筆法」,從而也使飛將軍李廣的正面形象在後世中栩栩如生,流芳百世。(本文轉自【昌龍社區·中華昌龍網】:http://www.ccler.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6784
推薦閱讀:

圖說五胡十六國:西涼,李廣的後裔,唐朝李氏的先祖
水滸那些人之11:特等射手小李廣
李廣:縱不封侯也風流
大漢代牛人系列之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侯?

TAG:李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