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貨幣歷史中的前車之鑒-1

貨幣歷史中的前車之鑒-12008-11-07 07:42

歷史就是一個巨大的早期預警系統。

——諾曼·庫辛斯(Norman Cousins)

金錢的本質就是實現商品交換的載體,它的基礎在於有形價值。換句話說,錢並不是我們帶在身上的鈔票,而是體現其內在價值的黃金或其他貴金屬。美元不過是一種本票。如果你仔細檢查一下美元的話,就會發現上面印著這樣幾個字:「聯邦儲備票據」(Federal Reserve Note)。

今天,流通中的美元不過是一大堆債務憑證。如果這些債務憑證能以諾克斯堡(Fort Knox)金礦的儲備做依託,還算說得過去,但事實卻遠非如此。聯邦政府只是在不停地印鈔票,但最終倒霉的,卻只能是我們自己。因為遲早會有一天,我們必須要償還這些負債,不僅僅是國內債務,還有日漸增長的外國投資者。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待黃金:作為真實資產的價值基礎,或是有供求市場的有形投資。1971年到1980年期間令人難以置信的黃價走勢,讓很多人至今仍然望而生畏。在此期間,發生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首先是在

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國將取消黃金本位制。(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按照政府的意志隨意印刷鈔票,這可能嗎?)然後是1974年,福特總統取消了一項延續40多年的限令,美國民眾終於有權擁有自己的黃金了。

回顧1933年,那場席捲世界的大蕭條曾經讓黃金成為稀缺之物。1933年,美國政府通過了《銀行緊急救助法案》(Emergency Banking Relief Act),「為目前全國性的銀行緊急狀態及其他方面提供救助……」[1]

該法案要求,所有美國公民必須把持有的黃金兌換為美聯儲發行的票據。拒絕兌換黃金將受到高達1萬美元的罰款和10年監禁的處罰。這種非正常措施的目的在於防止公眾囤積黃金。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似乎非常簡單:把擁有黃金直接規定為違法行為。平心而論,在非常時期授予政府這樣的權利並不為過,但這項緊急法案卻開創了一個先河:今天,它已經成了政府對付美元問題的撒手鐧。

在尼克松取消黃金本位制以及福特廢棄持有黃金的禁令後,黃金價格從最初規定的每盎司35美元開始,一路飆升。到1980年1月,黃金已經達到了天價——每盎司超過800美元,此後又迅速下跌,並在1999年達到新低——每盎司253美元。但是,我們不應該把這種螺旋式的價格運動視為市場力量對黃金投資帶來的作用。相反,黃金價格的漲落完全是40多年政府干預的結果。事實上,這種運動不過是市場對黃金-貨幣兌換關係的一種過度反應。

2008年1月31日,黃金價格達到了創紀錄的936美元/盎司,但這絕不是什麼過度反應,而是真正的市場模式。按照目前的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把黃金視為一種強有力的保值投資。在此基礎上,我們來探討一下目前的一些主流觀點。

(1)貿易逆差。美國的貿易盈餘早已成為歷史。而第一次從盈餘變為赤字則是在1977年,這難道是巧合嗎?維繫多年的巨額貿易盈餘,僅僅是在取消黃金本位制的短短几年之後,就變得面目全非。而取消黃金本位制帶來的問題,完全可以歸集為一點:政府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行貨幣,這就意味著,每天都在增加的鈔票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把消費建立在信用基礎上,市場上的鈔票開始堆積如山。當貨幣價值不再以黃金為基礎的時候,美國就會變成了一個輸紅眼的賭徒,醉生夢死,債台高築,但是為了繼續玩下去,就只能依賴越來越多的借款。歷史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而現實則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每當美元價值下跌時,黃金價格就會上漲。隨著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膨脹,政府不斷發行鈔票,美元價值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疲軟。隨著流通貨幣量的增多,美元價值逐漸被稀釋,整個經濟形勢的惡化,當然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但對於黃金價值來說,這卻是一個好消息。

(2)預算赤字。政府到哪裡去弄錢呢?當然是建立在難以置信的低利率基礎上的7 590億美元預算赤字,而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中,低利率又恰恰是其中的核心。當利率上升時,會發生什麼呢?每年的財政赤字只能讓原已不菲的國家債務雪上加霜,這意味著,赤字本身已經陷入了無底深淵。那麼,最終將來到底由誰來償還這筆利息呢?只要稍微算一下,就會讓你感到不寒而慄。債務越多,利息越高,這恐怕是盡人皆知的道理。而利息率越高,對納稅人(也就是你我,還有我們的子孫)的影響自然越大。

3)有限的全球供給量。和貨幣不同的是,黃金是一種數量有限的商品。一旦聯邦政府找到印鈔廠這個經濟增長源,它就總能讓經濟顯得活力四射。但是,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黃金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金錢,它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它的數量是有限的。這也是貨幣和黃金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但現在,我們已經擺脫了金本位,於是,聯邦政府就可以相信,它可以對貨幣價值視而不見,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以誠信和信用」為基礎的體系中。作為投資對象,美元的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相比之下,當美元麻煩不斷時,供給有限的黃金正在變得越來越值錢。有前因必有後果,這是推動市場價值的內在動力。美元下跌,黃金升值,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4)黃金的貨幣價值。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債務憑證和實際金錢之間的區別。如果老闆在發薪日給你一張欠條(債務憑證),你肯定不會高興。你當然願意把債務憑證兌換成現金,用現鈔去消費。但事實上,美元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債務憑證而已。我們在使用這些債務憑證的時候,則是把它們當作沒有真實價值支撐的貨幣。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中央銀行將會購買黃金以替代美元。黃金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正在上漲的黃金市場價值。那麼,黃金的價格到底能漲到多高呢?只有時間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日漸疲軟的美元正在打造一個更具活力的黃金市場,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虛擬貨幣的凄慘歷史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貨幣——不是偽幣,而是由政府正式印製的鈔票——很可能會在瞬息之間喪失價值,變得分文不值。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解體之前的蘇聯盧布,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馬克,卡斯特羅政府之前的古巴比索。在這些事例中,突然而至的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徹底摧毀了貨幣的價值。這些變化極為突然、極為徹底,而且是永久性的。

哪些情況會給美元帶來同樣的影響呢?要抵禦這樣的災難,我們現在需要做哪些準備呢?如果你現在就知道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潛在的美元貶值也許不一定是壞消息。事實上,我們並不像很多美國人想像的那麼風雨不透,固若磐石。在弗蘭克林 D 羅斯福總統通過《銀行緊急救助法案》採取緊急措施之後,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 Steagall Act)的出台再次讓民眾大為振奮。依據該法案建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專門從事為所有美國銀行的存款損失提供保險。

實際上,如此嚴峻的形勢已有苗頭。創辦於1921年的財經雜誌《巴倫周刊》(Barron s),在1933年發表的一篇社論中就曾指出:

從12月初開始,華盛頓就已經知道,一場嚴重的銀行和金融危機已經在所難免。唯一的問題不過是,這場危機從何處開始,以何種方式到來。[2]

實際上,早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兩個星期之前,類似的報道就已經警告美國公眾:一旦美元開始貶值,就必將會引發一系列的「抽逃」——首先是從不動產蔓延到銀行存款,然後又從銀行存款殃及貨幣,最後再從貨幣傳到黃金,一切都無法倖免。[3]

這些1933年的事後之見,同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今天的貨幣形勢。在預見到貨幣可能流向黃金抽逃後,政府就開始囤積黃金,甚至是非法持有黃金。第二個步驟,則是確保聯邦銀行資金賬戶的安全,這將有助於穩定公眾情緒。這樣,就可以通過防止金融市場出現恐慌,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但不同的是,當時的美國仍實行金本位貨幣制度。流通貨幣的價值實際上是有實物依據的。而一個輸紅眼的賭徒,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增加籌碼,遲早會罄盡所有。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賭場老闆自然會意識到,他已經沒有償付能力了。至於那些籌碼,或許不過是一大堆永遠也不可能兌現的白條。

造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系列有失公允的貨幣、金融和銀行政策肯定難脫干係。歷史似乎總喜歡以最精鍊的方式對過去作出評判,它乾脆把大蕭條的責任怪罪於股票市場的崩潰。作為諸多失控政策帶來的癥狀之一,當時的股票市場崩潰對今天來說,無疑是具有啟發意義的。毫無節制地發行鈔票,或者說「負債經濟」的擴張,對那些發現黃金潛在價值的人來說,肯定是個好消息。

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平面媒體上,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專家對赤字問題不以為然的評論。而那些對於維持美元流通性具有既得利益的人(比如華爾街的經紀商和分析家)來說,「我們的經濟是強大的,而且會越來越強大」,這不過是那些對維持美元流通擁有既得利益者的咒語,比如說股票經紀人和證券分析師。目前,聯邦赤字每月增加400多億美元。指望這樣的經濟有所作為,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對這樣的經濟百般維護,不過是在自欺欺人。

在這些不明智的貨幣政策和反恐戰爭背後,黃金是真正的受益者。不妨看一下每盎司黃金在過去幾十年里的均價變動情況。自2001年底以來,黃金價格一直在穩步上漲,從2001年11月30日的275 50美元,一路升至2007年11月30日的783 50美元,並且短短的幾周之後,便再創新高,達到936美元(見圖4 1)。

圖4 1黃金價格,1995~2008年

黃金價格的變化趨勢,至少可以在部分上歸結於2001年世貿中心的恐怖襲擊事件。但是,它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聯邦政府的貨幣政策,以及建立負債基礎上的螺旋式經濟復甦。在黃金價格開始上升的同一時期,我們還可以審視一下流通貨幣量的變化趨勢(見圖4 2)。

圖4 2美元流通量,1990~2007年

資料來源:聯邦儲備銀行。

從變化趨勢上看,美元遇到的麻煩對黃金來說卻是好消息。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全球經濟和政治形勢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疲軟的美元,寬鬆的貨幣,還有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聽起來似乎很熟悉吧?這正是黃金價格從每盎司35美元上漲到1980年的超過850美元時,我們所看到的情形。自1995年以來,流通貨幣量近於翻番(達到95 7%);到2006年,注入經濟的「假幣」已經高達7 835億美元。美聯儲的政策就像一則非常流行的牛奶廣告:「需要錢嗎?我們再印點。」

統計數字表明,黃金將成為未來的投資對象。儘管全球的黃金年均開採量只有8 000盎司,但需求量卻已經達到了1 1億盎司。因此,如果中央銀行要保持穩定的黃金儲備量,每年就必須保證至少3 000盎司的黃金進入市場。這就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打壓作用。當美元貶值時,中央銀行就會增持黃金,而不是出售黃金。這就是黃金價格開始上漲的原因,而且這種趨勢還將一直持續下去。只要在美元貶值的同時,黃金需求還在增加,供求力量的結果必然是推動金價繼續上漲。

但是,你也許會問,為什麼中央銀行要抑制金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了解整個貨幣機制運行的全貌。大多數國家已經效仿美國,採取了貨幣與黃金本位脫鉤的政策。於是,當黃金價值上漲時,它就會與這些國家的貨幣形成競爭關係。當然,隨著貨幣日漸疲軟,黃金需求的逐漸增加,在未來的若干年內,黃金價格仍將出現強勁的上升勢頭。

迷霧和鏡像效應:法定貨幣的悲劇

美國取消金本位至少在當時看來是合情合理的。尼克松總統把這一舉措和工資價格凍結政策當作解決一系列經濟問題的法寶,隨心所欲地印鈔票,看上去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不幸的是,全球經濟聞風而動,緊隨其後,都採取了以法定貨幣為基礎的模式。

法定貨幣的由來,是因為它不需要以金、銀或是貝殼之類的任何有形資產為基礎。發行貨幣的政府可以通過國家強制力規定:這種貨幣就是合法的交換媒介,它具有我們賦予它的價值。那麼,對於一種缺少黃金或其他貴金屬支撐的貨幣來說,它的價值到底何在呢?是否在國家的某個地方存在一種特殊的儲備呢?當然沒有,有些經濟學家試圖以美國擁有多麼多麼高的生產率、自然資源或是土地之類的論調,來搪塞法定貨幣存在的種種問題。就算是有這些資產,可這些資產根本就是無法流通的,它們也不可能成為交換體系中的一個部分。似乎我們只能這樣認為:只要使用這種貨幣的人相信它具有價值,只要人們在商品和服務交易中還接受這種貨幣,那麼,這種所謂的法定貨幣就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貨幣的價值在於人們的信心和期望。於是,當這兩個赤字泡沫繼續漲大時,只要消費者的負債還在繼續膨脹,我們的法定貨幣就將會一貶再貶。相比之下,黃金則具有建立真實市場供求力量之上的有形價值。

金本位變為法定貨幣的短期效應是一片繁榮。因此,它帶給人們的整體印象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僅能創造繁榮,而且還能維持這種繁榮。既然如此,美元為什麼會貶值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貨幣陷阱。如果我們剖析一下身邊的經濟泡沫,就會發現,我們最終面對的,肯定是過剩的貨幣,只有徹底糾正問題,才能最終解決問題。這意味著,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美元的貶值和黃金價格的上漲。

一旦放棄黃金本位,政府就可以印製更多鈔票,而且政府也願意這麼做,在經濟發展的歷史中,這樣的慘痛教訓數不勝數。對任何一種經濟體系來說,最終的結局都只能是災難,因為多餘的貨幣流通量(換句話說,就是太多的負債)必然會鼓勵與政策相對應的消費行為。因此,我們會發現,自己正處於信用卡負債、再貸款抵押和個人破產居高不下的旋流之中,而這一切,又都與建立在超額印製貨幣,(或者說法定貨幣)基礎之上的所謂繁榮聯繫在一起。

超額發行的結果應該不難想像。隨著負債水平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逐漸升高,我們會在其他某些方面看到積極的效應,比如說就業機會的增加。但是,這種做法根本就不符合對價原則。雖然就業機會在增長,但實際收入水平卻在下降。高收入的製造業崗位已經被低收入的零售服務業所取代,因此,儘管工作人數有所上升,但總體收入水平卻下降了。一個真實的統計體系不能單純去衡量就業的數量,還需要對這些工作的平均工資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所創造的,只是更多的低收入崗位,而喪失的,卻是高收入的工作機會。

新羅馬帝國

公元前20世紀,古羅馬帝王奧古斯塔斯命令,位於帝國邊疆地區的金礦每天24小時開採,不過,這仍然趕不上印製鈔票的速度。以後的帝王同樣不能擺脫這樣的誘惑——無休止地消費著。古羅馬暴君尼祿為彌補龐大的開支,削減羅馬帝國與殖民地及其他貿易國之間日益膨脹的赤字,竟然故意降低貨幣價值。當然,這些政策只不過是讓昔日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部分原因而已。

歷史中從來就不缺少這樣的榜樣。大約在1100年之前,中國就已經發行了紙幣,但最終卻由於超額貨幣流通量導致的通貨膨脹而不得不放棄。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發現了豐富的黃金資源之後,便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西班牙人開始用手裡的黃金到處採購,擴大軍事勢力。但連綿不斷的戰爭最終讓他們的財富喪失殆盡,於是,西班牙政府不得不依賴發行債券來支付債務,曾經擁有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轉瞬之間便化為泡影。18世紀的法國也經歷過同樣的遭遇,由於貨幣發行量過大而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曾經根據《法定貨幣法案》(Legal Tender Act)授權政府發行貨幣,結果造成了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儘管負債為南北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但卻讓政府因此而臭名昭著,這種局面幾乎一直延續到1913年建立聯邦儲備為止。

進入20世紀,因貨幣政策而帶來的災難依舊屢見不鮮。20年代的德國,戰事賠款幾乎摧毀了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為了賠款,政府不得不大量印製貨幣(借新債還舊債)。當然,這種做法的唯一結局,只能是貨幣的大幅度貶值。1934年,美國也捲入了這場大潮。為了儘快結束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總統確定了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貨幣標準。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多年之後,尼克松和福特步羅斯福的後塵,乾脆取消了黃金本位制,他們希望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這一政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它只能促使人們更加瘋狂地投資於黃金。歷史不止一次地告誡我們,當一個國家老老實實地實行金本位時,他就會繁榮昌盛,而一旦脫離金本位,遲早會讓麻煩接踵而來,其間似乎存在著一個長達30年的潛伏期。因此,如果我們從1971年尼克松作出取消金本位決定之日算起,2001年應該進入發病期。事實上,黃金在2002年開始升值。也就是說,取消金本位30年之後,美國的繁榮期也就走到了盡頭。

法定貨幣制度的歷史

回顧歷史的風風雨雨,有些事情總會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一個暫時擺脫黃金本位制束縛的國家隨後便跌入無底的深淵,這同樣是我們熟悉的教訓。無論是政客、暴君、政治家還是民主人士,黃金本位制都會迫使他們節制支出。如果一個國家堅持黃金本位制,它就必須量入為出。而一旦脫離黃金本位制,就可以使用法定貨幣,於是,他們就可以無拘無束地消費。

這就是貨幣問題的根源。

只要一個政府能無限制地印製貨幣,它就會麻煩不斷,這是鐵打不動的真理。我們永遠也並不能指望政府去自覺地約束其支出,就像一個剛入學的大學一年級新生,他永遠覺得父親給他的信用卡是花不完的。只要政府覺得必要,它就會毫不猶豫地給自己印出一大堆鈔票。不幸的是,即使是最好的經濟學家,也只能在貨幣已經讓經濟體系無法承載的時候發現這些問題,但總是為時已晚,因為此時的經濟體系恐怕已經崩潰了,亡羊補牢的機會早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妨回顧一下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羅馬帝國公元前20世紀,為了給日益膨脹的基礎建設提供資金,奧古斯塔斯命令法國金礦晝夜開採。即便如此,黃金儲備仍然跟不上印製貨幣的速度,由此導致通貨膨脹。以後的帝王讓這種趨勢延續著,一直到公元64年,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祿才下令減少流通銀幣的數量。可憐的貨幣政策,再加上政治精英們隨心所欲地糟蹋,使得羅馬帝國的消亡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

公元9世紀的中國一種新的發明——紙幣,應運而生。人們把紙幣稱為「飛動的貨幣」,因為一陣微風就能吹走你手裡的鈔票。最初,由於缺少黃銅,紙幣只是作為銅幣的一種臨時替代品,但是到後來,紙幣制度卻陷入了無法控制的局面。而唯一一件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就是無休無止地印刷鈔票,於是,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而馬可·波羅卻接受了這個再糟糕不過的想法,他把中國的紙幣帶回了歐洲,而一些人竟然對中國的紙幣神話篤信不已。談到中國人嚴肅對待紙幣的時候,他寫道:

所有紙幣的發行都是在嚴格的審查和授權下進行的,如同這些紙幣本身就是純金或是純銀;而且在每一張紙幣上,都需要主管官員簽名蓋章。在完成這些程序之後,再由皇帝親手指定的官員用委託給他的皇帝印章,蘸上硃砂蓋在紙幣上,在每一張紙幣上都留下皇帝的紅色印章:於是,紙幣也就擁有了皇帝授予的權威。任何因疏忽而未在紙幣蓋章的人將會受到死刑的處罰。[4]

但是到了幾百年以後,這些皇帝們便準備用自己的信譽去印製紙幣了。

15世紀的西班牙西班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們在墨西哥發現的金礦。那時的西班牙是一個充滿分歧和爭端的國家,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財富;另一方面,聲名狼藉的西班牙宗教審判所,使這一時期成為西班牙歷史中最黑暗的一個時期。1481年,費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貝拉(Isabella)任命臭名遠揚的宗教裁判托馬斯·托奎曼達(Tomás de Torquemada)掌管國家經濟。於是,唾手可得的財富便釀成了殖民主義的掠奪、社會的動蕩、慘無人道的鎮壓和最終的巨額債務,乃至國家的崩潰。

里弗是當時的法國貨幣單位名稱及銀幣。——譯者注

18世紀的法國約翰·勞(John Law)曾試圖對貨幣及其使用方式進行改革。他說道:「我的秘訣就是用紙去做黃金。」[5]這也是西方國家最早對紙幣制度進行的嘗試,同時,也奠定了當今貨幣制度的基礎。在經歷了路易十四時期法庭暴政的摧殘之後,法國的鑄幣幾近一文不值。在其在位的最後14年統治中,這位國王的支出已經超過納稅收入20億里弗 。約翰·勞的想法就是以票據促進商業發展,從而解決法國面臨的貨幣問題。到了1717年,他精心炮製了一套事無巨細的龐氏計劃(Ponzi scheme) 。他的承諾是,任何人投資於自己的私人銀行,都會盆缽滿地,滿載而歸。政府還授予約翰·勞以獨立的管轄權,負責控制貨幣,印製鈔票,掌管海上貿易,管理煙草和鹽類收入以及新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巨額財產。然而,隨著投機活動的加劇,到了1720年,龐氏計劃幾乎已經支離破碎。到最終放棄龐氏計劃的時候,法國的紙幣已經貶值90%。勞死於1729年,在他的墓志銘上,用法文寫著這樣一段話:「這裡安葬了一個讓後人永遠不能遺忘的蘇格蘭人,一位出類拔萃的數學家,他用數學規律,把法國變成了一個貧民窟。」[6]

也就是所謂的龐氏騙局,現在常指採取欺騙手段,誘使人們向虛設的企業投資,用後來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支付給最初投資者。——譯者注

18世紀的美國1764年,無數分文不值的票據讓美國人感到焦頭爛額。這些發行於法國人與印第安人戰爭期間的紙幣,讓美國陷入了一場全國性的經濟大衰退。於是,英國人宣布,在新大陸不得再發行任何票據或是紙幣。而到了南北戰爭期間,議會再次授權發行紙幣。這種所謂的大陸幣(continental money)應該以金銀為基礎,各州必須保證以一定數量的金銀儲備作擔保。但事實卻大相徑庭,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大陸貨幣的印製沒有任何基礎可言。而英國人又開始憑空發行自己的票據,更是讓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大陸幣隨後便一落千丈,到1780年幾乎已經毫無價值,人們稱其根本「不配用『大陸』這個名字」。[7]直至1781年,大陸幣被兌換成新發行的英鎊紙幣(Treasury note)。新貨幣由新任法國總督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負責發行,並由此而得名「莫里斯紙幣」。雖然這種紙幣可以按票面上規定的日期兌換為硬通幣,但由於缺乏任何真實儲備的支持,這些紙幣同樣無法逃脫貶值的命運。[8]

難道又是一場新的謝斯起義嗎?

1787年1月,前獨立軍軍官,丹尼爾·謝斯(Daniel Shays)率領2 000名農民,在馬塞諸塞州的春田與荷槍實彈的美國政府軍發生了武裝衝突。這場主要由農民參加的起義,旨在反抗當時嚴峻的經濟形勢,尤其是缺乏穩定的貨幣。他們要求政府建立一種「穩健的貨幣」。換句話說,農民希望有一種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儘管當時市場上流通著多種貨幣,但絕大多數物非所值。

2 000名起義農民全部被俘,起義首領被判處絞刑,但隨後又全部獲得赦免。在一個缺乏穩健貨幣的國家,動亂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側面而已。

那些追隨丹尼爾·謝斯的農民深知,只有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才能在經濟上自立。起義迫使政府實行了單一貨幣政策,並對流通貨幣進行控制。200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面對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問題的影響面更大。儘管單純的反抗絕對不是今天的解決方案,但很多嚴峻的問題卻依然如故:缺乏一貫性的不平等稅負、高昂的司法費用以及政府官僚的畸高收入。聽起來應該不會陌生吧?當年,正是這些民怨讓丹尼爾·謝斯揭竿而起。

18世紀的法國(第二部分)儘管約翰·勞和他的貨幣騙局讓法國深受其害,但這似乎並沒有給他們敲響警鐘。1791年,政府再次決定重拾紙幣制度。在反對貴族統治的旗號下,法國政府開始沒收貴族的不動產及其他資產,並兌換為政府發行的艾塞特 ,這是一種類似於土地抵押性質的付息票據。但是,這種極端的措施非但沒能解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反而使原有的問題進一步激化。在不到4年的時間內,通貨膨脹率暴漲了13 000%。沒有任何金融工具能像艾塞特這樣,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下跌到零值。在一本有關法國貨幣政策歷史啟示的書中,約翰·麥凱(John Mackay)在前言里描述了法國在法定貨幣制度方面進行的嘗試:

assignats,1789年到1796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發行的一種紙幣。——譯者注

在世界歷史中,這是一個政府為創造不可轉換的貨幣,並在不同價值水平上維持其流通能力所進行的最大膽的嘗試,同時,它也許是最偉大的政府……通過政府力量對商品價格加以限制。一切可能妨礙民主意志或反對民主意識的桎梏都已經分崩離析,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他們給後人留下的,只有精神和物質上的荒蕪和悲哀。[9]

19世紀和20世紀的阿根廷也許是吸收了歐洲人的教訓,阿根廷在1853年的時候仍然採用黃金本位制。在隨後的一個世紀里,阿根廷的經濟一直保持著繁榮和興旺。1943年,胡安·貝隆(Juan Peron)通過政變推翻了阿根廷的國家體系和經濟體系,也讓金本位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是紙幣。於是,阿根廷就此陷入了螺旋式的經濟衰退,而且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19世紀的美國在國內戰爭時期,為資助戰事,林肯總統下令發行紙幣。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讓人們對紙幣怨聲載道,這種局面幾乎一直延續到1913年建立聯邦儲備為止。

20世紀的德國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臨時政府——歷史上的魏瑪共和國,不得不面對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了這筆賠款,政府開始大量印製紙幣,最終導致貨幣變得分文不值。這場災難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納粹運動鋪平了道路,並由此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的美國放棄黃金本位制,轉而實行法定貨幣制度,這是美國最近的一次貨幣政策革命。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首先是在1934年,羅斯福總統宣布,把每盎司黃金的價格由原來的20 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他希望能通過此舉結束曠日持久的經濟大蕭條。第二個階段是1944年達成的《布雷頓森林協議》(具體內容見本書序言),從而確立了各國貨幣釘住黃金的幣值標準。但是在實踐中,美元已經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貨幣,其他國家直接把本幣釘住美元,此外,布雷頓森林體系還導致世界各國普遍通過債務(即超過黃金儲備額印製的多餘貨幣)達到促進國際貿易的目的。第三個階段發生在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停止以黃金兌換美元。實際上,美國已經開始在超過其儲備水平的基礎上印製貨幣;黃金本位制的廢黜徹底破壞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並導致全球性黃金緊缺的出現。

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由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政府貨幣政策。這是一個創造國際性穩定貨幣的大好時機,讓人類能一勞永逸地實現貨幣價值的穩定性。1944年7月22日,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聚會美國新罕布希維爾州布雷頓森林的一個度假村,在這裡召開了一次為期兩周的會議。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也是天賜的良機。但會議的成果卻遠未達到人們的預期。但不管怎麼說,它確實是貨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作為本次國際會議的成果,《布雷頓森林協議》最初的目的是通過一系列貨幣穩定計劃,以及向遭受戰爭創傷的國家提供基礎建設貸款,幫助這些國家完成重建工作。到1946年,該體系已經通過當時新成立的國際重建與開發銀行(IBRD,即現在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得以全面運行。

布雷頓森林所簽署的協議之所以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興趣盎然,原因在於,這些針對國際貨幣政策制訂的計劃,擁有一個堅實的基石——各簽約國同意採用統一的黃金本位制。所有簽約國都承諾以黃金價格為基準,保證本幣價值圍繞黃金價格做有限波動。而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僅僅是為了緩解暫時性國際貿易失衡而提供資金。

這個體系只維繫了25年,因為它的基本前提就存在著致命缺陷。它把國際貨幣的價值固定在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標準上,按照這一標準,貨幣價值當然無法反映1934年以來黃金價值本身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元購買力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另一方面,隨著歐洲經濟重整旗鼓,日漸乾涸的美元儲備遲早會讓《布雷頓森林協議》作為一個永久性貨幣系統的使命而告終。談到這個問題,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一位高級副總裁說:

從一開始,黃金就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在當時的極端情況下,通過布雷頓森林協議讓美國政府承擔起兌換黃金的角色,顯然是可以理解的。到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擁有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200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的60%。到1957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經超過其他國家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總和的3倍。美元如同巨人一般在外匯市場上獨佔鰲頭。[10]

1971年,面對黃金儲備不斷加速的流失,美國政府終於作出取消黃金本位制的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此成為歷史。

在某些方面,布雷頓森林體系背後的運作機制更像是一個經濟聯合國。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大蕭條,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眾多國家走上了這條經濟大聯合的道路。

今天,我們往往把這場全球性經濟災難的罪過歸結於貿易壁壘和高成本,至少部分如此。此外,通過本幣貶值影響鄰國的進口,並就此減少支付赤字,在當時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手法。不幸的是,這種做法常常會導致長期的通貨緊縮、失業以及國際貿易的衰減。20世紀30年代的這場大蕭條留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但隨即就被很多國家拋在九霄雲外),就是讓我們意識到,把貨幣作為一種應急性經濟工具所帶來的問題,遠遠多於它能解決的問題。

1933~1944年期間任職的美國國務卿考德爾·霍爾(Cordell Hull)對此作出了極為精闢的總結,他寫道:

無拘無束的自由貿易對應著和平時代;而高關稅、貿易壁壘和不平等的經濟競爭,則對應著戰爭……如果我們能創造出更自由的貿易流通……這樣,一個國家就不必無端地去嫉妒另一個國家,所有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會得到改善,進而消除種種醞釀戰爭的經濟不平等,於是,我們就可以用足夠的理由去期待一個更長久的和平。[11]

從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來看,霍爾把戰爭視為經濟根源的說法應該是合情合理的。美國為制約日本擴張而實行的貿易禁運,很可能是催生軍國主義的一個主要動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各國之間箭張弩拔的緊張關係「必然會帶來經濟上的戰爭,而經濟上的戰爭只不過是軍事戰爭的序曲和導火索而已」。[12]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本意是緩解經濟上的衝突,從而解決經濟不平等所帶來的問題。與會國家認為,戰爭本身至少是造成這些經濟問題的一部分原因,而經濟改革則有助於防止未來戰爭的爆發。當時,美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是世界上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國。由於兩次世界大戰都未曾波及美國本土,因此,美國也憑藉戰爭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基礎,他們在向盟軍供應武器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到1945年,製造業的增長率已經達到1935年到1939年間增長率的兩倍。[13]

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使得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同樣也發揮了領導者的角色。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美國擁有全世界80%的黃金儲備。[14]因此,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美國都有足夠的動機以黃金本位製作為世界貨幣的基礎,並以此達到創造和鼓勵自由貿易的目的。這個由中央銀行、政府和商界主導力量一手打造的黃金本位制,畢竟已經有了幾百年的發展歷史。

縱觀整個19世紀,金本位一直操縱著全球的外匯體系。黃金在各國之間創造了一種靈活的匯率。由於貨幣供應必須受黃金儲備的制約,因此,一個缺乏黃金儲備的國家只能依賴負債為其生產和投資提供資金。

在採用金本位的情況下,各國貿易逆差和貿易順差的總和必然為零,因為貿易賬戶最終是用黃金來結算的,這就限制了信貸的規模。相比之下,在今天的法定貨幣制度中,決定一個國家支出規模的不是黃金,而是信用。於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再取決於黃金儲備,而是他的借債能力。貿易逆差和貿易順差也僅僅在理論上是「平衡」的,因為兩者之間的差額最終是要通過債務來抵消的。

釘住匯率,即貨幣價值與黃金價值的比率,可以保證一個國家在生產率和黃金儲備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的經濟政策。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後,世界各經濟大國均以協議形式確定了本幣對與黃金之間的釘住匯率。

這個想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實踐中,所謂的國際性貨幣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美國的美元,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變成了釘住美元,而不是黃金。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際結果是以美元本位製取代了黃金本位。只要美國採用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幣值標準,這個體系也就塵埃落定了,至少在當時是這樣的。由於美元可以自由兌換為黃金,其他國家貨幣釘住美元,於是,一個偽黃金本位制的貨幣體系便應運而生了。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代表英國參加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凱恩斯傾向於建立一個刺激經濟增長、而不是釘住黃金的貨幣體系。他主張建立一個國際中央銀行,甚至創造全球統一的貨幣。他提議,應該把會議的宗旨定位於「尋找一個所有國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方案、共同標準和共同的規則」。[15]

當然,人們並沒有接受凱恩斯的觀點。作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美國代表團更傾向於亨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代表提出的計劃。美國的立場是恢復和維持貨幣的穩定性,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之後,通過專門負責管理貿易逆差、避免貨幣貶值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貸款和基礎建設投資,達到實現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目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費由所有成員國分攤,所有成員國都需要按配額繳納一定數額的經費,這筆經費的最初預算總額為88億美元,並最終通過一系列借款達到平衡各國之間貿易差額的目的。各成員國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借款,這使得基金組織更像是一個中央銀行。

布雷頓森林協議不可能包括任何創建儲備的條款。這種做法的前提是,目前的黃金產量足以保證資金數量的增長,所有短期資金問題均可以通過借款機制加以解決。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重建將導致大量的借款需求,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與會各國還創建了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由成員國另外追加100億美元。

儘管《布雷頓森林協議》和這些國際機構的初衷是好的,但還不足以解決戰後歐洲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在美國人享受著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歐洲人則在沉重的戰爭債務壓迫下步履維艱。原本已經非常龐大的美國國際儲備依然在逐年增加。

到1947年,人們已經清晰地意識到,僅僅依賴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根本無法挽救戰後歐洲一蹶不振的經濟。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建立了一個旨在幫助歐洲各國實現經濟復甦而提供資金支持的體系——「歐洲復興計劃」(經常被人們稱之為「馬歇爾計劃」),專門負責為歐洲重建提供資金。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認為,歐洲國家的問題「遠遠不是償還債務的問題,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否則,他們就會面臨著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嚴重衰退」。[16]

從1948年到1954年,美國先後為16個西歐國家提供了170億美元的貸款。美國人認為,昔日的敵人——日本和德國,將成為未來的美國出口市場,因此,美國政府還針對如何刺激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制定了相關法律。與此同時,隨著軍備競賽的升級,冷戰也開始不斷加劇。前蘇聯也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協議上籤了字,但卻拒絕加入或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此,人們想像中的經濟改革,也變成了國際大舞台上政治力量對抗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把美元固定在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價位,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倫敦黃金市場依舊火爆,種種危機影響著黃金價格的走勢。中央銀行在按每盎司黃金35美元價格確定金價的問題上分歧日漸增多,而公開市場的金價也因種種因素頻繁波動。例如,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公開市場的黃金價格曾經達到了每盎司黃金40美元。美國政府官員也開始對金本位產生了動搖。

推薦閱讀:

明朝歷史最慘恥辱:80萬軍民慘遭滅絕,直到260年後才被揭露
亞美利加洲的發現日,成為全球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易學視角的東西方文化和歷史(上)
百年老字號茶莊——歷史歲月的成就
對「99%的人不了解的真實中國歷史」的證偽

TAG:歷史 | 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