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是哪年開始的?

中國改革開放是哪年開始的?

來源:360問答 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我國改革是從1978年開始的。近年來深入的研究表明,改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75年。 鄧小平在談到1975年整頓時曾多次指出:「改革,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1975年整頓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重大的影響。 應該指出的是:在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在 「文革」十年中並沒有完全中斷,鄧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頓。包括整頓中鄧小平主持和指導起草的一系列文件,所作的講話、談話和指示,特別是被「四人幫」 誣衊為「三株大毒草」的三個文件。正是在特殊的條件下對「文革」前十年發展和積累起來的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方針、政策的運用和發展。 較之前十年的探索,應該說,1975年整頓所做的探索,為新時期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做了更為直接的準備。從1975年整頓的歷史可以看出,在歷史轉折關頭產生的世紀偉人鄧小平,既是毛澤東事業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人,又是毛澤東事業和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者。 在這次整頓中,鄧小平提出了全面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主持人:在這次整頓同「四人幫」交鋒的過程中,是否也最早提出了如何完整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 張化:當時鄧小平的提法是,全面學習、宣傳、貫徹毛澤東思想。這是他針對「四人幫」打著毛澤東的旗號,對毛澤東的指示斷章取義、另搞一套的做法而提出來的。他這樣說:「割裂毛澤東思想這個問題,現在實際上並沒有解決……恐怕在相當多的領域裡,都存在怎樣全面學習、宣傳、貫徹毛澤東思想的問題。 毛澤東思想緊密聯繫著各個領域的實踐,緊密聯繫著各個方面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方法,我們一定要全面地學習、宣傳和實行,不能聽到風就是雨。」這實際上涉及到了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要把毛澤東思想與各個領域的具體實踐聯繫起來,不能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個別結論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聯繫到後來的歷史發展,可以說,這是後來形成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體系的最初表述。我國農村的改革開放是從什麼開始的;城市的改革開放是從什麼開始的,它是我國的第一個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最鮮明的特點是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是使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進行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快速發展的作用是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給我國帶來的變化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 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民收入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十六大以來我國協調發展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十六大以來我國民主政治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 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六大以來我國社會建設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十六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方面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是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 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兩個沒有變」指的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改革開放是誰,哪一年,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9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80年代中期,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我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 一個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講話。即"南巡講話"。小平同志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
推薦閱讀:

從零開始學瑜伽 先從7個招式做起
寒暄——聊天的開始!
追求幸福從善待自己開始
健康秀髮從「根」開始
海昏侯墓,一個新的開始

TAG:中國 | 改革 | 開放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