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與洛陽

  杜甫,名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壬子(712)年生於鞏縣東二里南瑤灣村。大曆五年(770),病故湖南耒陽,享年59歲。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杜甫4歲時,生母早喪,父親杜閑又遠在兗州做官,杜甫就寄養在洛陽仁風裡的二姑母家,姑母承緒杜氏家風,使杜甫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杜甫童年聰明過人,7歲開始寫詩,出口成章。九歲時已經寫了一口袋大字。到了十四五歲,杜甫在東京洛陽一帶已頗有文名。當時鄭州刺史崔尚和豫州刺史魏啟心都稱讚他的賦可以漢代大賦家楊雄,班固比肩。  杜甫20歲以前是在洛陽度過的。洛陽的山水賦予他靈性秀氣,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格品質。一代詩聖,是根植在洛陽這塊沃土之上的,所以杜甫稱自己的家鄉是洛陽。杜甫20歲時,開始漫遊吳越。24歲回洛陽參加鄉貢進士考試,不中第。第二年他游伊闕龍門,有《游龍門奉先寺》一詩,夜裡留宿,寫下「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的名句。  杜甫從吳越回洛陽時已30歲,就在這一年(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與楊氏結婚,並在偃師首陽山的土婁庄建造了一所住室。寓居偃師的第二年(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杜甫的二姑母「終於東京仁風裡,越六月二十九日,行殯於河南縣平樂鄉之原」(《萬年縣君墓志銘》)。因二姑母對他有撫養大恩,所以杜甫經常照料二姑母,直到去世,這幾年他生活在洛陽。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乞請回到東京洛陽,與杜甫相會,二人相識相知,從此結下深厚友誼。杜甫與李白,同游梁宋東魯。李白遠遊吳越,杜甫告別李白後回到洛陽。  天寶五載(746年),杜甫35歲時去長安求仕10年。其間兩次回洛陽,時間都很短。第一次是在天寶八載(749年)冬天,探妻子兒女。這次曾拜謁了洛陽城北玄元皇帝廟。第二次回洛陽,杜甫從偃師土婁庄接去了妻子兒女。  杜甫求仕10年,適逢安史之亂。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肅宗把他作為房王官的「同黨」而加以清洗,是年冬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到華州看到安西兵開往前線,洛陽一帶暫告平安,於是趁機回到了故鄉洛陽,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回洛陽。此次回洛陽,撫今追昔,思緒萬千。杜甫又寫下了多首好詩。其中(《憶弟二首》)中「百戰今誰在,三年望汝歸。故園花白髮,春日鳥還飛」。他佇立故園,思念戰亂中遠去的親人,不覺有人去室空的感慨。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底,杜甫從崤山北路經新安、澠池、陝州到華州。這是他最後一次告別洛陽,沿途寫下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兩組膾灸人口的名篇。這是杜甫詩歌創作的巔峰。  大曆三年(768年),當時,京城戒嚴,不能北歸,年底到達岳州。杜甫登上岳陽樓,舉目遠眺,思緒萬千,寫下了名詩(登岳陽樓》。此後,杜甫在衡州,潭州輾轉流離,生活極端貧困。最後於大曆五年(770年)冬,他到梆州去找在那裡作錄事參軍的舅舅崔偉,入耒陽縣境,為大水所阻,後因水勢不退,乃轉舟北行。過潭州後,杜甫寫下了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由於貧病交加,病死舟中,終年59歲。杜甫一生最仰慕的祖先是杜預和杜審言,所以遺命葬於偃師首陽山杜預墓側。死後,其孫杜嗣業歷盡千辛萬苦才從小田「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完成了祖父的遺願。      

[2004-08-19]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人間仙境--洛陽白雲山 (旅遊覽勝)
感懷古都洛陽
洛陽牡丹與長安牡丹
這個11月洛陽人有這六大難關,已經來了兩個,大夥能順利挺過去不?

TAG:洛陽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