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語文教學中的「讀」

(項成波)「讀」是語文教學的根,這已經不容質疑,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同行論者多矣,筆者自己也經常想盡千方百計讓學生能在語文學習中多讀。但從最近聽課的情況,雖然多數教師都充分利用了讀這一根本的語文教學方法,但總感覺有些不妥,這些課堂中的讀有故意為之的感覺,而不是因為學習語文而讀,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一些聽課實例,筆者在此略談一下自己對如何把握語文教學中讀的理解。首先,在什麼情況下讓學生聽讀。在每堂語文公開課上,幾乎都有范讀這一環節,少數教師是自己讀,而多數教師是用播放朗讀錄音。當然,錄音的朗讀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教師自己無法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朗讀質量的情況下,使用別人的朗讀錄音讓學生感受文本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問題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的哪一個點來播放錄音,這卻是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的。一般公開課的程序是這樣的,教師板書課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後簡單介紹作者和作品,生字詞檢查。緊接著就進入到播放錄音的階段。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教師是在學生還沒有自己讀課文的情況下就開始播放錄音了。因為學生對課文不熟悉,對對課文中的感情沒有事先的思索和理解。因此,儘管我們所播放的錄音非常富有激情,但對學生來說還是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如筆者所聽《口技》一課,教師在簡單介紹作者和作品及口技的相關知識後就開始播放錄音,朗讀確實很好,也富有激情,特別對於聽課教師來說,因為每一個聽課的語文教師都熟悉本篇課文的內容和要表達的意思,因此聽起來還是非常舒服的。但筆者觀察學生的反應,發現基本上的學生只是出於教師的壓力而裝著靜聽的樣子,從他們的表情和神態中得知,這些學生根本就沒有聽進去。他們無法從聽讀中去感受口技人高超的技藝。那麼,這一遍錄音相對這節課來說,播放的目的也就僅僅在於完成任務,完成既定的教學過程,而沒有實際的意義。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本身就有一定困難,當學生自己還沒有讀過一遍這篇課文時教師就急於播放錄音,這樣的聽讀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就不可能產生任何效果。還有朱自清的《春》,筆者聽過好多節課,基本上都是一上來就開始播放錄音,一些還是圖文聲並茂的。這樣的課堂咋一看起來是非常有激情,課堂氣氛也非常熱鬧,學生也不斷會有驚嘆的聲音,但結果是什麼也沒有聽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讀應該包括幾層目的,首先是了解文本,學生通過讀而認識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感情,知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作者寫了什麼。其次是感受文本,從讀中去體會作者的語言組織,去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再次就是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誦讀來體會文本的感情,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而第一二個目標的完成都離不開學生自己的讀,如果僅憑一遍錄音,學生是無法達到認識文本,感知文本,體會語言的。因此,學生自己的讀應該放在前面,而且在還沒有準備訓練學生朗讀這一能力時,盡量讓學生自己讀,最好是默讀,而不是齊讀。更不要搞一人讀一段這樣的方法。而聽讀錄音應該是在學生大體理解文本的時候,這時學生帶著一種已有的情感體驗去聽讀錄音,他們就能從范讀中更深刻去理解文本,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分組讀還是《口技》這一節課,教師採用一個學生讀一段的方式來讀,我不知道採取這樣的方式是什麼意思,事後授課教師自己也很難說出來。其實這種方式也是很多語文教師慣用的方式。特別是對一些比較長的課文,教師就會採取一人讀一段,或者男生讀一個部分,女生讀一個部分。為什麼要這樣讀呢?不知道,只是覺得換這種形式讀學生更感興趣些。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應該盡量追求有趣,但光有趣如果無效還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要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就應該讓所有的學生參加讀這一個活動。如果是要訓練學生的讀書水平,讓學生通過別人的讀來對照得失,然後指導自己的朗讀技巧,這也是可以的。問題是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而是一人一段或一組一段,或者男女分讀,讀完後就完事,沒有關於這種讀法的意義的分析。再次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齊讀齊讀幾乎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會用的方法。因為齊比較有氣勢,也容易活躍課堂氣氛,特別是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齊讀,也讓聽課教師感受到了全體學生的參與度。但是什麼時候齊讀,齊讀讀什麼,我們卻很少去思考。從文體來說,有些文章適合齊讀,而有些文章就適合。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高爾的《海燕》、郭沫若《屈原》的節選《雷電頌》,這些文章富有激情,特別適合學生齊讀,而且學生也非常喜歡齊讀這些文章。而像一些說明文,還有像《醜小鴨》《皇帝的新裝》《孤獨之旅》這些比較長的文章,就不太適合齊讀。還有就是讀什麼的問題,如教學《口技》的教師讓學生齊讀翻譯,這就也些奇怪,對文言文的翻譯,應該有學生自己的一些認識,但教師居然不是讓學生齊讀課文,而是齊讀翻譯,儘管學生手裡面也有一些關於文言文翻譯的工具書,但如果不是統一的,那各種參考書的翻譯也不完全是一樣,如何齊讀呢?聽學生齊讀翻譯,我總覺得怪怪的,學生讀起來也感覺怪怪的。我也經常聽一些教師讓學生齊讀教學目標,齊讀作者簡介,甚至齊讀一些問題的答案。讀什麼內容,哪些內容適合齊讀,哪些內容不應該齊讀,這也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語文教學的根在於讀,沒有讀的語文教學就只能是帶有殘疾的語文教學,但如果讀得不得法,把讀當著一種幌子來掩蓋教師自己存在的不足,這又會是語文教學的另一種殘疾形式。
推薦閱讀:

孫氏形意劍(純陽劍)完整教學——孫劍雲
語文課堂教學的三點憂慮(孔令軍)
芭蕾舞基本功「擦地」練習要領教學
慢四步。倫巴 視頻教學
毘婆舍那實修教學(1)沙達馬然希禪師

TAG:語文 | 教學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