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中國名茶典故與鑒賞(武夷岩茶篇 )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的一種,可謂是烏龍茶的「茶中之聖」。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完全可以沖泡十次以上。

相傳古代有一書生赴京趕考不幸染病,經武夷山時住在天心永樂寺,喝了寺中老和尚所泡的一壺茶後不藥而癒。其後該書生高中狀元,後特意回武夷山感謝老和尚。老和尚告訴他應感謝寺後九龍窠的幾棵能治百病的神茶樹,於是狀元跟隨老和尚拜謝神茶,並將自己身上的狀元袍披在茶樹上,從此這幾棵神茶被人稱作「大紅袍」。

據《崇安縣誌》載,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把出產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侯」。當時崇安縣尚未建置,武夷山屬於建陽縣。宋代,武夷山茶被列為貢品。蘇軾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嘉,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專門辦理貢茶的採制。

每年驚蟄開始採茶,當地官員親上祭台,隆重禮答一番.便令差役鳴金擊鼓,滿山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喊聲回蕩在峽谷間,聲如震雷,場面十分壯觀。據說,這時山泉井水紛紛上漲,甘甜清冽。用這種水制茶,茶質異於常品。茶制完,水又退下,恢復原狀。因此人們稱之為「道仙井」、「呼來泉」,大紅袍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明末罷貢茶後,武夷山茶有了更大發展,創製了武夷岩茶,並運往歐洲。英國、荷蘭等國把飲用武夷岩茶作為宴會的高尚禮節。

武夷岩茶由於品種、品質、採制時間不同,岩茶花色品種繁多。按產地不同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香高味醇,岩韻特顯。半岩茶指武夷岩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岩韻略遜於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黃柏溪溪邊靠武夷山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武夷岩茶條索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泡湯後葉底「綠葉紅鑲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四大名叢之一的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案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六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大紅袍茶樹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試驗,無性繁殖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好的大紅袍一經沖泡,立刻散發出蘭桂般的香氣,幾米外也能聞到。品飲大紅袍,必須按「功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巔的韻昧。若要獲得更佳的品飲口味,應該用白瓷小蓋碗泡,配白瓷小杯品飲。


推薦閱讀:

杜甫《解悶十二首(其六)》鑒賞
【宋瓷鑒賞】品味歲月的質感——宋瓷鑒賞_
詩歌閱讀與鑒賞
唐詩鑒賞辭典 聞雁 韋應物
古詩鑒賞《像唐詩一樣生活》

TAG:中國 | 文化 | 茶文化 | 典故 | 鑒賞 | 武夷岩茶 | 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