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生活——讀易學佛筆記

  如何應對戀愛婚姻、家庭社會以及職場中的種種情勢與變化,對我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想做出正確的選擇,難度很大,「正確」一詞只是說明有時會存在多種可能的選擇,並不是特指正確與錯誤的區別,正確與錯誤是相對的存在,再則人不可能對同一件事同時做出兩種及以上的選擇,做為對選擇的驗證。也就是沒有假如的存在。

  那應當如何選擇就擺在我們的面前,通常認為,應讓自己有理性思維習慣;二是合理降低對外界的人、事、物變化的反應速度,給思考與選擇留有相對寬裕的時間,從而做出相對正確、合理的選擇。

  有了理性與寬裕的時間,就一定能選擇相對正確嗎?答案是:不一定。有可能相對正確,而不是一定會做出絕對正確的選擇。難道以絕對的理性來做選擇,答案也不是肯定的嗎?

是的,絕對理性,往往對人對事對物等等的判斷都是依賴於大腦中的記憶,用記憶中的「相」,與眼前的人、事、物種種作詳細比較、分別而做出的選擇,這種選擇謂之謹慎;人們說的感性選擇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對人、事、物沒有與記憶中的「相」做充分謹慎的分別選擇而已,看似感性,實質是理性過程相對短暫,這種選擇謂之輕率。不同選擇模式的人,與其性格,能力,過往的種種選擇所得的成敗經驗等因素有關,新的選擇及經過檢驗後,則是人們的所謂經驗的又一次積累,成為下一次選擇的參考,經驗多的人選擇起來相對容易,因為有各種選項擺在哪裡,但並不一定就是相對正確的選擇,在很多情況下大腦中的某些經驗可能本來就是錯誤的,或有時間、環境的局限性,或已不合時宜的,這說明再絕對的理性的思維還是受制於大腦記憶的影響。

  剛出生嬰兒無法用大腦思維,因為他大腦中什麼也沒有留存,沒有記憶如何思維呢?隨著成長,記憶增長,慢慢就從記憶中思維,起好壞,美醜的分別心;多少,大小的得失之心。成長中伴有困擾,當兩者發展到一定成度時,就有妄念,分別,執著,這就是人成長的同時需要修行的原故,因為妄念,分別,執著會時時給我們帶來困擾與痛苦。

  某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結論,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各人依賴各自大腦中的記憶經驗,做合理的推理,由於每個人的大腦的記憶,經驗不近相同,以及每個人所處的地位、利害、立場的不同,因而得出的結論也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會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就是主觀,如果每個人都執著自己的觀點,結論,那肯定不是一個團隊,一個家庭,而只是一個群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而已。絕大多數的人是不會在這種情形下感到快樂的,更無助於認清事物本來的真實與問題的解決。

相同的塵境,由於各人意根的差別,各自的感知及意識分別也就自然是千差萬別。這就需要我們,減少對大腦記憶的依賴。放棄二分法的思維方式,而選擇「易經」的思維方式、佛法中非空非有,是有即空,是空即有的「中道」思維方式。易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是時時變化且沒有窮盡的;佛法告訴我們應守「中道」,不執著於某一瞬間,某種狀態。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會讓我們減少對大腦記憶的依賴,以及由記憶產生的意識分別的強烈「我執」。

  有朋友說,大家的事可以不執著己見,但我個人的事,是完全可以執著己見的。人生活在天地萬物之間,即使獨處,與世隔絕,身心還是不自覺地、無法控制的地變化著,當發現這一變化向有害身心健康的方向時,就必須對自己的生活習慣作出相應的調整,改變過往的生活方式。以達到較佳的有益身心的生活狀態。

我執是宇宙中第一有害的病毒,侵害團體與家庭中的活力、和諧,生存及發展,他會使團體分散,家庭破裂,殃及個人,害人害己。無我是解除我執的最佳殺毒良藥,兩者都在心中,只一念差別而已。

  放下我執,智慧花開。拋一分執著,開一份智慧。

有朋友會說,做出選擇最後還是由我們的大腦,怎麼能不依賴大腦呢?但是智慧的大腦與聰明的大腦不是一回事,放下我執,會讓我們對大腦的記憶進行整理,就如同電腦系統要對硬碟的碎片與垃圾進行整理與清掃一樣,清除錯誤的,保存有用的有益的記憶。用智慧來選擇性的記憶,亦是選擇性的清除。甚至電腦系統本身,我們的大腦的思維方式本身也需要升級、更新。

一味地注重記憶,增加信息量,有益的、有害的,正面的、負面的通通存進大腦,甚至會讓大腦處於「暴破」的邊緣,而不做清除的工作,導致思緒閉塞,心緒困擾,自然會出種種錯。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過得,現在心不可得。」佛在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絕對究竟的,不變的,所以沒有什麼可得,實無所得謂之空,而空不是沒有,也不是有,自然萬物萬象沒有究竟不變的狀態,而是以瞬息萬變的、不同形態的方式運行著。

  用易經與佛法指導我們的生活,開啟人生中的智慧之門,人們對自己及環境中的人、事、物的變化中所做的應對與選擇,就會客觀並富有彈性,且更能主動地去隨之人、事、物的變化做合理的調整。

由此可見,智慧對人們的生活是多麼重要。符合自然的選擇就是智慧的選擇,自然就是道。智慧看不見、摸不著,好象什麼也沒有做,如同道一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臨屏寫於 2017年5月18日 晨(首發於本人QQ空間)

附註:

主觀:想用自己的想當然爾或個人的意願染著事物的現象,甚至妄圖改變事物的本來真實屬性。

客觀:不改變事物的本來屬性與現象,而從事物的現象中體會尋找事物的本來屬性。

 


推薦閱讀:

如何在學佛與丈夫之間取得平衡
學佛為什麼學不成功?念佛為什麼念不好?
為什麼要學佛?
定弘法師:印光大師告誡修道人,斷除慾望,用不凈觀--學佛網
學佛的功夫就在你面孔上,決定騙不了人

TAG:生活 | 智慧 | 筆記 | 易學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