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運送12萬人赴歐參戰計劃緣何失敗
段祺瑞
【摘要】:對於歐洲同盟國列強反對中國出兵的聲音,段祺瑞也不能置之不理。英國軍政界一直反對中國派兵參戰,英國海軍部警告外交部說,由於船隻匱乏,這個計劃不應受到鼓勵。英國一名低級外交官說,再沒有比遠道運送中國兵到歐洲戰場,在時間、麻煩、裝備、金錢和噸位上成本更高的事了。英國外務大臣巴爾富(Balfour)甚至認為此計劃是愚蠢而瘋狂的,但當美國政府徵詢英國外交部意見時,巴爾富出於外交禮儀,僅以船隻嚴重匱乏為借口而婉言拒絕了。英國政府基本上主張應該把全部噸位(包括法國等協約國的噸位)優先用來運送美國軍隊到歐洲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內部圍繞參戰問題,曾引起過極大的爭議。主戰派有梁啟超(在野政治家,研究系領袖)、段祺瑞(國務院總理)。梁啟超主張參戰,而迷信「武力統一」的段祺瑞除了接受這個想法,還有兩個企圖:第一,通過參戰而獲得協約國的借款;第二,通過參戰強化皖系軍閥的軍政實力,打壓反對派,實現「武力統一中國」的美夢。反戰派也大有人在,如總統黎元洪、副總統馮國璋、很多省的實際支配者、一部分中央文官、孫中山、唐紹儀、國會中的丙辰俱樂部(丙辰俱樂部可以算做中華革命黨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為主),以及各省商民團體,還有在野社會賢達康有為等。但這些眾多的反對者在北洋政府中並無實力。 直到1917年8月14日,被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正式對德國、奧匈、土耳其等同盟諸國宣戰。但從此時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中國並未派軍隊到歐洲戰場參加「一戰」。為此,段祺瑞被稱為對外「宣而不戰」。在國際上,協約國方面也有人嘲諷中國「參戰不力」,或指為「理論參戰者」。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會上振振有詞,指責中國「未出兵,宣而不戰,應不下請帖,不為設座」。段祺瑞等人求榮得侮,這實在是他們不曾預料得到的。那麼,段祺瑞為何未能派兵參加「一戰」呢?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該歸結於段祺瑞政權對於列強的畏懼。段祺瑞首先對德國的畏懼,導致他遲遲不敢對德宣戰。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後來居上,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美國第一)。1888至1890年,段祺瑞曾經留學德國三年學習炮兵,對德國的強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段祺瑞曾經有一段時間是親德的。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與德國捷成洋行簽訂兩億餘兩的借款合同,用於購買軍火鎮壓國內的革命運動。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他認為憑藉德國的國力,獲得勝利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1917年以前,他對出兵參加一戰並不積極。 其次,是對於日本的畏懼。日本鼓勵中國參戰,既可以用「共同反德」為幌子掩蓋侵華之面目,還可以消除美國在華的影響。日本暗示段祺瑞,中國參戰,不需要直接出兵歐洲,只需要派遣華工到歐洲即可。同時願意派遣教官訓練中國軍隊,拿出軍火裝備中國軍隊,向中國提供貸款。
再次,是對於美國的畏懼。「一戰」期間,美國食言未給予段祺瑞以財政支持。從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報美國大使芮恩施,中國願意提供協約國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資源,並且打算運送80個團約12萬軍隊赴歐參戰,希望美國給予兩億銀元的借款。美國政府剛開始「深表同情與理解」,並一度考慮給予五千萬銀元的借款。為敦促中國參戰,芮恩施與國務卿藍辛均曾對中國暗示,將提供財政援助。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也曾經向段祺瑞報告,美國將借給中國兩億銀元。法國駐中國武官對此建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法國駐美大使茹色蘭也敦促美國借款給段祺瑞,並許諾,等法國向日本訂購的四艘船建造完畢後,可用來運送中國軍隊赴歐參戰。但後來,美國基於種種考慮,尤其擔心日本藉此在華問題上取得主動權,使自己同日本在華爭霸中陷於被動地位,而未實施援助。 另外,對於歐洲同盟國列強反對中國出兵的聲音,段祺瑞也不能置之不理。英國軍政界一直反對中國派兵參戰,英國海軍部警告外交部說,由於船隻匱乏,這個計劃不應受到鼓勵。英國一名低級外交官說,再沒有比遠道運送中國兵到歐洲戰場,在時間、麻煩、裝備、金錢和噸位上成本更高的事了。英國外務大臣巴爾富(Balfour)甚至認為此計劃是愚蠢而瘋狂的,但當美國政府徵詢英國外交部意見時,巴爾富出於外交禮儀,僅以船隻嚴重匱乏為借口而婉言拒絕了。英國政府基本上主張應該把全部噸位(包括法國等協約國的噸位)優先用來運送美國軍隊到歐洲參戰,因此,英國明確反對此時分出部分運量來運輸中國軍隊赴歐參戰。 此外,當時協約國內一些種族主義者的謬論,對中國出兵參戰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他們認為:「向黃種人求助是一種恥辱」。在「一戰」爆發初期,德國哲學家倭伊鏗和生物學家赫克爾共發一文,企圖離間協約國,他們痛斥「英國人以條頓民族之尊,不應該使黃種人——日本人參與入戰爭」,又說俄國人為半東洋半野蠻的種族,英國人不應該和沙俄結盟來殘殺同類。戰爭初期,德軍侵入法國,連戰連勝,法國政治家畢勛主張向日本借兵到法國以助一臂之力。此說一出,引起朝野議論紛紛,一些人打起「種族輿論」的破旗,鼓吹藉助於黃種人保衛祖國實在是奇恥大辱,高喊「歐洲兄弟內鬥,不應找東洋人相助」。 結果,段祺瑞「運送12萬軍隊赴歐參戰計劃」,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最後只提供了一些物資援助並派遣了20萬勞工赴歐以挖戰壕等方式助戰。
推薦閱讀:
※成功與失敗的經典名言
※「紅顏禍水」只是失敗男人的脫辭
※成長型思維繫列二 | 把錯誤、失敗和挑戰變成學習和成長中的珍貴禮物
※談李雙江之子打人:「歌二代」家教失敗誰之過?
※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是你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