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效穴位2

足三里:是在陽明胃經的合穴,主治膽腹上的疾病,古人認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交體內的邪氣驅逐於三里之外,民間諺稱:拍擊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魚際:是手太陽肺經的穴位,每天堅持掐揉雙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無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

操作方法: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前按揉雙側合谷穴各3分鐘,然後再按揉或艾灸雙側魚際和足三里穴各3分鐘。

同時,還可以服用玉屏風散或者防風能聖散,或者泡點黃芪當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強衛氣的護衛防禦功能。

飲食建議:為加強衛氣的防禦作用,可以適當多吃點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將衛氣驅趕到皮膚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崗,身體的守衛自然固若金湯。另外,腎屬水,與五色相對應的是黑,補腎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水最怕土,正所謂水來土掩,所以吃多了甜的東西會傷腎,因為甜味與土相對。有腎病的人切記不要吃油炸煎烤的東西,因為太燥,耗傷水分,加重痛虛。

《內經》有「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粹烘熱食溫灸衣。」冬季是腎氣當家作主的時候,此時不注意保養最易損傷,冬季一定要堅持使用上面3穴。

*心胸一安,萬事平安

(堅持每天晚上7-9點刺激雙側內關,9點左右,在雙側心俞和膈拔罐10分鐘,就可以控制瘀血這個幕後黑手,從根本上杜絕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1、說話時總覺得舌根發硬,去檢查卻沒有發現舌頭上有什麼病。

2、睡眠不好夜裡老覺得心裡憋悶,總想把窗戶打開透透氣。

3、心裡經常陣陣地發冷(心寒、氣虛)、疲憊、膽小、心裡擔不住事、悲觀、健忘。

4、舌頭髮紅,口中少津,兩手心、腳心莫名發熱,焦慮不安,一點小原因就突然著急。

以上癥狀如果不注意去找原因的話,發展下去就是西醫所說的心房顫、心臟間歇、心臟代停跳、心肌缺血、心瓣膜關閉不全、高血脂,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以上有關癥狀都大都可歸結於一種叫作「瘀血」又叫「壞血」的致辭病因素,它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幕後黑手。也許這麼說有人會奇怪:瘀血大家都見過啊,皮下有點青紫,不小心碰到,皮青了一片,用西醫的話說就是毛細血管破裂導致的。其實這和中醫裡面說的瘀血是兩碼事,中醫說的既包括人身上看得到的青紫瘀斑,還包括看不到的「離經之血」。

那什麼是「離經之血」呢?中醫認為,血是運行在經絡裡面的,並通過經絡到達身體的各個部分,但是如果身離經叛道,跑到了經絡的外面,就不但不能滋養我們的身體,還會破壞器官的正常工作,所以中醫認為。「離經叛道」就是走上了邪路的「壞血」。

瘀血是怎麼形成的?是怎麼「離經叛道」的呢?中醫裡面有句話叫「久病必瘀」,就是說病邪肆虐在人體的時間長了,體內必定有瘀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壞血連累了身體的各個臟腑,讓正常的氣血津液變得不足,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氣。氣屬陽,主動,有率領推動血液運行全身的作用,有病的人活動能力差,為什麼,這就是氣不足了,氣虛的表現。前面我說過一句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對血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統血和行血)將帥統馭也是門藝術,講究恩威並施,一方面統血,另一方面行血,統血就是氣控制著在脈內運行,行血就是氣推動血在脈裡面運行。氣虛的時候就推不動血,控制不住血,這時血就要溢出脈外,叛變形成瘀血;推動無力了血越行越慢,最後在脈內淤積,也會形成瘀血。

熱血沸騰後也會造成瘀血;熱會消耗血內的水分,血變稠了,亂鬨哄一擠在同一條路上,當然就會走得慢了,大家你擠我、我擠你,最後就堆積形成瘀血.雙好比澆水一樣,渠裡面流的是水就能澆莊稼,如果變成插筷不倒的粥了,那還怎麼在渠裡面流動?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身上有瘀血呢?如果身上常有很多地方不對,如疼痛、悶痛,而且位置比較固定,夜裡還會加重;手臂或其他地方起了腫塊,上面色澤暗紅;還有臉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顏色青紫;舌頭顏色發暗發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點,舌底的靜脈曲張變粗變紫暗。如果是這樣,嚴重點就可能是動脈硬化、冠心病之類了。

至於瘀血怎麼會讓人舌根發硬,眨眼不好,憋悶,這就要探究一下瘀血與心舌的關係了。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也就是說心主管血液的運行,那麼反過來說,血的運行出現問題了,也會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心藏神」盡職盡責就是說神藏在心的房子里,心的經絡上有瘀血,那麼心的各種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神就要從心房裡溜出來,所以人會睡眠不好。

「舌為心之苗」,這麼說就可以了角舌頭和心的關係了,它是從心上發出來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根有什麼問題,當做會在苗上反映出來。瘀血阻到心脈了,舌頭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滋潤,當然會覺得舌根發硬。

那人為什麼會夜裡憋悶呢?因為,血在人體內的運行有個特點,就是「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和水是一樣的,冬天溫度低,水就結冰,就不流動了,血也是一樣的。本來有瘀血,白天溫度高,人的陽氣也比較活躍,所以還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到了晚上,氣溫低了,人的陽氣也消了,陰氣比較盛,所以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推動血液,尤其是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時候,陰氣最盛,瘀阻心絡,很多心臟不好的朋友容易在這個時間犯病,就是這個原因。

這時感覺發悶、想透氣,並不是呼吸道的問題,而是以及本身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胸悶,血為氣之母,母親出問題了,沒法照顧孩子,孩子就會營養不良,也就是氣不足了。看看舌頭的話,肯定會發現舌底的靜脈變粗,顏色變暗。

這些癥狀其實只是我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如果及時預防的話就會很快改善,但如果不管不部,瘀血就會總動員,越積越多,結果心血管不暢、心律不齊等等都來了,等到多個血管都堵塞,那時再救恐怕也來不及了。

因此,發現自身有本節開始所說的癥狀時,就要注意活血祛瘀,而這時要採用身體自有的三個特效大穴:內關、以俞、膈俞。

經絡腧穴裡面有個「四總穴歌」,說的是這3個重要穴位的「管轄範圍」,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內關」,就是說只要是心臟的、心胸的所有病症,用上內關准沒錯。讓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作用:寧心安神、寬胸理氣、降逆止嘔。這幾個作用我們要充分理解一下,寧心安神其實應該理解為「寧心——安神」,因為心藏神嘛,心安寧了自然能守住神;寬胸理氣和降逆止嘔則剛好反過來:理氣——寬胸,現氣——氣順——降逆氣——止嘔。對有心血管毛病的人來說,它有一個作用非常關鍵,那就是雙向調節心率:心動過緩的可以調上去,心動過速的可以降下來。

內關穴是手劂陰心包經上的要穴,每天晚上7-9點用拇指十室九空揉效果最好,兩側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脹或疼的感覺才行。每次按的時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續半分鐘,然後鬆開,再重複。每次最少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

它的位置比較好找,就在手腕後面兩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時可以感覺到下面有兩休大筋,內關就在兩條大筋之間。

另一個大穴是心俞,它在後背上,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心臟之氣通向足太陽膀胱經的要害之穴,是把瘀血排向膀胱經的必經之路,和其他背俞穴一樣,它可很好地調節臟腑功能,具有寧心安神、通調氣血的作用。

心俞刺激時用拔罐比較好,因為炎罐具有溫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點左右時候,兩側穴位同時進行,年齡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時間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鐘即可,拔完後在穴位上按揉2分鐘左右,以鞏固效果。

心俞在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脊柱和肩胛骨內側的中點),平對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橫指。

膈俞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穴位,因為它裡面對應的是膈肌而不是一個內臟。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卻非常好,經常作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並肩作戰治療各種血病,血瘀、血熱都可以向它求助。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樣,每天和心俞同時拔罐10分鐘,兩側穴位同時進行,起罐之後按揉兩分鐘。

它也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面,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平對第七胸椎,也就是戶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點。

關於心病的治療,《內以》也有提及:「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夏季屬火,調理不當,容易埋下心病的隱患,火最怕水,冬季屬水,所以冬季心病容易惡化,這樣就能解釋心臟病冬季突發較多之迷了;長夏就是夏秋相接的時候,相當於節氣里的小暑大暑和立秋,

五行屬土,防洪抗澇要修土堤,可見克制水的武器首推土,水被制服了,即將熄滅的火就可以重現生機了。所以防心病要注意夏季保養,治心病要趕在長夏,又心病最怕過冬。

飲食方面,宜酸戒咸。酸合肝木,正是心火的「母親」,「母親」強了,靠山硬了,自然不怕欺負;咸合腎水,吃咸太多那可是給敵人運送糧草,有百害而無一益!這跟西醫也是相合的,按西醫的說法,酸能軟化血管,緩解動脈硬化,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之良友;咸能升高血壓,加重腎臟負擔,是心腦血管病患者之大敵!

*脾胃

(每天按揉或艾灸雙側足三里、天樞3-5分鐘,從根本上把胃功能扶起來,有效預防慢性胃潰瘍、胃穿孔等。)

1、悶悶不樂、慕名地不高興、心煩、疲憊。

2、東想西想、膽小多疑。

3、胃難受、牙痛、肺咳。

4、能吃能喝但還是瘦。

5、有很多的精神失常狀況。

以上這些毛病如果不及時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糾正的話,發展下去就會形成心郁、肺郁、腦郁、腸郁等等一連串的疑難雜症,而像那些常見的如淺表性胃炎、胃潰瘍、低血壓、十二指腸潰瘍、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就更不用說了。

中醫的臟腑 學說裡面把脾稱作「後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腎相對應。既然能稱為「本」,可見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

首先,脾主運化,就是把我們吃喝進去的東西轉化成氣血,然後再運送給全身的臟腑器官吸收,它相當於我們身體的「食品加工廠+運輸公司」。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麼?清與濁相對,濁就是身體排出去的濁氣、濁水、濁便、乘下的精華就是「清」,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的氣血。那麼清氣應該怎麼走呢?這和自然界是一樣的,盤古開天地里說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盤古拿斧子一劈給分開了,清者向上升為天,濁者下降成為地。

《黃帝內經》里說,我們身體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的。所以身體的清氣會向上走,濁氣(食物轉化後的糟粕)會向下走,變成大小便和濁氣排出體外。而推動清氣向上走的就在於脾氣,這就是「脾升清」。

那胃的作用都是什麼呢?《靈樞 *

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來是從哪裡吸取生氣呢?是糧食,而糧食要轉化成氣血,就要先進入胃裡,所以說胃是水谷氣血之海。說穿了其實胃就是我們的「糧倉」,糧食運到這裡,先進行初步的消化(被打碎),開成食糜,然後再被脾加工好運輸走。

正是因為這個作用,胃才被古今歷代醫家重視,《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脾胃是互為表裡的兩個臟腑,一個管受納,一個管消化食物,所以我們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稱作「中焦脾胃後天之本」,當然這和現代西醫裡面講的不完全一樣,在西醫眼裡,脾只是一個免疫器官,是可以摘掉的,為什麼要摘掉呢,是因為肝不好,摘打冷戰脾就可以保肝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脾是人體防疾系統的預警機制,少了豈不是將人體的危險性增大了?所以,中醫更注重它的功能。

解釋一下那些癥狀和脾胃的關係。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脾胃虛弱,要麼沒有食慾,要麼吃了不消化,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讓身體缺乏「動力」,時間一長人當然就不舒服。而脾主管人身上的皮肉,脾虛了,四肢肌肉沒東西吃,當然會四肢無力、肌肉酸懶、氣短、便稀、泄瀉;同樣,脾無力了沒法將食物轉化成氣血,乞血流不到血肢,自然會感到手腳冰涼。這還只是人初期的癥狀,到醫院去是檢查不出什麼問題的,但任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各種胃炎、腸炎都會接踵而來。

根據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的道理,如果是食慾不好或者吃過飯不消化,那是脾的問題;如果覺得有食慾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問題。

《內經》記載:「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砟,起於長夏,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長夏(小暑立秋之間)濕氣搬弄是非,濕氣易傷脾,所以長夏之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少吃生冷肥膩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飽加重脾胃負擔,或者穿濕乎乎的衣服,睡在潮濕瓣地方。很多人以為夏季溫度高,多吃冰棍,多喝冷飲,濕衣服穿在身上一會兒就幹了,這些小事情不礙事,殊不知,正是這些小事情在一點點蠶食你的後天之本。要保養後天之本,就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神仙人」。苦瓜之類的食物能祛濕,解脾胃之困,脾胃好了,身體輩兒棒,吃嘛兒嘛兒香。

跟肝病、心病的道理大體一致,秋季的金能圍「木」救「木」,給脾胃強盛起來的機會,如果機會錯過,就要面臨春季病邪的大反撲,撐過去,轉機就在眼前。所以,防脾病長夏避濕、吃「苦」,治脾病秋季把握時機,春季抵抗到底。

~讓胃永遠舒服的是足三里和天樞

它主要癥狀就是:有食慾,飯前也有飢餓感,但是吃過飯就覺得肚子不舒服,發脹發悶。這相當於現代醫學界定的慢性胃炎,發展下去就是胃潰瘍,胃穿孔。

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採取以下方法:

首先,堅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和天樞,大拇指按揉,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或者用艾炙,飯後半小時內和每天早上7-9點的時候一定要做,兩側都要做到。

其次,堅持飯後摩腹,順時針方向,每次10分鐘。再次,一定要記得:每餐只吃七分飽,餓了就多吃幾頓。

千萬不能飯後立刻躺下睡覺,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飯後1小時內不能作任何劇烈運動。

~脾俞與足三里就足以壯脾

(每天飯前飯後按揉雙側足三里3分鐘,隔天在兩側脾俞拔罐15分鐘,3-5天之後,您會覺得吃啥都香。)

兩側的足三昊都採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時,每次3分鐘,力量還是輕——重——輕的順序,每頓飯前飯後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鐘,兩側都要按拔,每天晚上睡覺前1小時進行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每日特效穴位:夾脊穴、痞根穴
穴位口訣
特定穴 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
踝關節(腳腕)扭傷的防治,及穴位按摩
我也學保健之穴位10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