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改革開放以來五次重要政府機構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溫故而知新。回顧這些歷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17大之後的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幹部年輕化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主要是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現幹部年輕化,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後,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從64歲減到60歲,局級幹部的平均年齡從58歲降到50歲。本次改革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政府職能沒有轉變。二、1988年——「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198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這一命題在實踐中沒有及時「破題」,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國務院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如,撤消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撤消勞動人事部,建立國家人事部,組建勞動部。撤消國家物資局,組建物資部。撤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建建設部。撤消航空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撤消水利電力部,組建水利部。撤消隸屬於原國家經委的國家計量局和國家標準局以及原國家經委質量局,設立國家技術監督局。三、1993年——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首次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後,1993年我國進行了第三次政府機構改革。其歷史性的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任務就是要減少、壓縮甚至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但從1993年機構設置來看,這類部門合併、撤銷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機械電子部合併本來是1988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部和電子部;能源部本來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個專業經濟部門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設立了電力部和煤炭部。給人的印象是,目的與目標背道而馳。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鑒於當時機構設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實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廣、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機構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儘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這樣,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在享受這個成果。為什麼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呢?眾多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可以說是資源配置的載體,是落實經濟計劃的依託。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類部門的存在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地位。在一定意義上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取消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二道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堡壘。五、2003年——目標: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比如,建立國資委,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銀監會,建立監管體制;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為國家直屬機構,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與安全生產監管。點擊詳細>>改革的轉折點2003年抗擊非典以後的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個轉折點。之後的政府機構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導向,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的,以全面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為目標,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為基本途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17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開放時期,政府既創造環境,又在直接創造財富;新的時代發展對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五次改革的重要意義1982年以來的這五次政府機構改革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改革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把精兵簡政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作為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堅持機構改革與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優化幹部隊伍結構;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當然也有一些教訓。最大的教訓在於,忽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當前需要解決六大問題第一,針對政府職能缺位、不到位的問題,強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及涉外管理部門,在投入與編製方面予以傾斜。第二,針對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的問題,對一些越位、錯位行使職能的政府部門實行「瘦身」。第三,針對一些政府職能在相關機構間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按照決策、執行、監督適度分離又相互協調的要求進行改革,構建政府組織機構的總體框架。第四,針對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職能交叉普遍的問題,在逐步推進政府機構綜合設置的基礎上,穩步推行「大部制」。第五,針對一些專門領域的管理體制不科學、相關職能在不同政府機構間的職能配置不盡合理的問題,參考國外經驗,重點研究完善一些專門領域的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第六,針對一些職能需從政府轉移出去,又無相應承接主體的問題,全面推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規範和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為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點擊詳細>>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將要啟動·中共十七大報告透出政府機構改革信息中共十七大報告說,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報告還提出「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此間分析人士指出,中共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實行大部門體制的改革方向,是非常值得重視的方向性要求。點擊詳細>>


推薦閱讀:

陳季冰:省直管縣,分稅制改革才是關鍵
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
改革開放30年至少1800萬中國人主動離開祖國
中國刑法立法改革的新思維 ——以《刑法修正案(九)》為中心
改革開放30年的代表:大邱庄和悲情禹作敏

TAG:政府 | 改革 | 解讀 | 重要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