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茶文化與提高人文素養的關係

2013-08-05 13:52 來源:黔西南日報我要評論分享:「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遊、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於是有了: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選自《金瓶梅》);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周杏村);風流茶說合,灑是色媒人。(選自《金瓶梅》);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楊萬里);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蘇軾)等千古佳句。閑情逸趣最宜入詩,白居易的《兩碗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讀此詩,我們發現唐朝的日常生活習慣至今仍保持著。「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的蘇東坡寫了大量茶詩,在他的詞作中也多有詠茶佳句,如「且將新火試新茶」。高產的詩人陸遊茶詩也不少,他的「晴窗細乳戲分茶」是廣被稱引的名句。而對於當今社會,茶文化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飲食文化,而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體現,學習我國的茶文化,對於提高當代人各方面素質都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所謂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體現。而茶文化對於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然中國現代茶道,大多僅著重於第一層,而對其內涵,精神和品質卻感受甚微。我想,這也應該與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有關係。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裡,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二、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三、茶文化與人行為緊密相連: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無論貧富,大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禮儀。在民間亦有「粗茶淡飯,不成敬意」的說法,此處「粗茶」尚且在「淡飯」,鄭板橋的「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由此可見茶在我國古代社交禮儀中的地位,在我國,茶禮基本上貫穿了整個傳統禮儀。首先,敬茶有敬茶的禮儀;一定要洗凈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湯上不能飄浮一層泡沫和焦黑黃綠的茶末或粗枝大葉橫於杯中,茶杯無論有無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盤,敬茶時溫文爾雅、笑容可掬、和藹可親,雙手托盤,至客人面前,躬腰低聲說「請用茶」,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其次,吃茶也有吃茶的禮儀;當主人向你敬茶時,你應當立即起立說聲「謝謝」,並用雙手接過茶托。接過茶後,也要慢啜細飲,邊談邊飲,並連聲讚譽茶葉鮮美和主人手藝,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飲。主人陪伴客人飲茶時,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時即添加開水,使茶湯濃度、溫度前後大略一致。我認為「茶文化」是以茶為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的「純化」。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名會品茶的現代人,共同保護和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推薦閱讀:

彭榮模:管理者職業化的素養修鍊內訓
【人文素養】現代都市愛情故事 —《沉香屑 第一爐香》賞析
淺論媒介素養教育 
立足語文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好的領導應該具備這八項頭狼素養

TAG:文化 | 人文 | 茶文化 | 素養 | 提高 | 關係 | 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