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幾招 讓「菜鳥」輕鬆面對乘機「囧事」

當下,飛機已經成為普通百姓日常出行時可選擇的交通工具。它具有方便、快捷、舒適等特點。但是,有許多第一次乘坐飛機的「菜鳥」在乘飛機時興緻極高,但在遇到「囧事」時卻驚惶失措,不知如何才好?下面我將教大家幾招,輕鬆面對乘機時遇到的問題。乘坐飛機「八注意」1、到機場要注意時間,因為航空公司規定航班起飛前30分鐘停止辦理登機手續,所以你最好在起飛前1個小時到機場。  2、辦登機手續,找到相應辦理登機手續的櫃檯。將機票、身份證交給機場值班工作人員。如果你有大件行李需託運,經濟艙20公斤以內的行李是免費的。要注意託運的行李不要夾帶違禁物品,辦完登機手續,值機人員會將機票的旅客聯、登機牌、行李票,身份證退回給你。  3、到安檢處安檢,安檢通道口有個安檢櫃檯,你將機票的旅客聯、登機牌、身份證交給安檢員,安檢員審核沒問題會在登機牌上面蓋章。然後過安檢門,隨身帶的物品要從安檢門旁的X光安檢機過去,你自己要從安檢門通過。安檢沒問題就進候機廳。  4、候機,看看你登機牌上面會標明你的航班在哪個登機口登機,找到與登機口對應的候機廳。每個候機廳的位置,機場都會有顯示屏顯示,不清楚可以問機場服務人員。找到候機廳就在那裡休息,等廣播通知登機。5、聽到登機廣播後,在登機口會有工作人員撕登機牌,你就到登機口將登機牌交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從登機牌撕一小塊,其他部分交回給你,你持登機牌就可以上飛機了。 6、找到你的位置坐下,扣上安全帶,起飛前關掉手機。   7、在飛行時,航空公司有免費飲料派發,長航線如果在進餐時間,會有免費餐食供應,短航線就會派點心。  8、飛機到達目的站後,如果你有行李託運,記得去取行李,在往出口的通道上會有取行李的地方。乘飛機禁止攜帶的物品禁止乘機旅客隨身攜帶或託運的物品包括:國家禁止的槍支、械具和槍支、械具的仿製品;爆炸物品類,包括各類炸藥、爆破器材、煙火製品以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毒害品、腐蝕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其他危害飛行安全和國家法律規定禁止攜帶運輸的物品。禁止旅客隨身攜帶但可作為行李託運的物品,諸如:菜刀、大剪刀、大水果刀、剃刀等生活用刀,手術刀等專業刀具,文藝單位演出用各種刀、劍等,以及斧、錘等銳器、鈍器。乘機時有效證件丟失如果乘機旅客忘帶身份證、有效證件,或不慎將乘機有效證件弄丟了,不要著急,可以按照以下辦法取得相關有效的臨時乘機證明,讓自己的行程不受耽擱。1、由本人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開具身份證遺失證明,證明中寫明姓名、年齡、家庭地址、有效日期等,貼上本人的近期免冠照片並加蓋公安機關公章;2、旅客的居民身份證在戶籍所在地以外丟失或被盜的,憑案發、報失地公安機關出具的臨時身份證明;3、攜帶本人戶口本或工作證、介紹信以及其他能證明身份的有效證件,向民航公安機關申請開具臨時登機證明。千萬別弄虛作假使用假證件,不僅僅會沒收假證件,而且還會取消乘機資格,這樣不僅會耽誤自己的行程,而且還會受到民航公安機關的依法處理。乘坐飛機時須注意「三防」一防:暈機暈機嘔吐是平衡器官紊亂,身體適應較差的緣故,一般只要保持鎮靜,排除雜念,服些防暈車藥就會平安無事。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會暈機,最好在登機前15分鐘服藥。二防:舊病突發飛機起飛、降落、上升、下降、轉彎、顛簸等飛行姿態的變化,以及飛機在穿越雲層時光線明暗的快速變化,會刺激一些疾病發作。由血栓或出血引起的腦病患者,絕對不要乘飛機;重度腦震蕩病人應有專科醫生隨行並採取有效防範措施;輕度腦震湯病人應隨身帶些止痛藥;患有血管硬化症的老年人在登機前可服少量鎮靜劑;感冒流涕和鼻塞不通的病人最好不乘坐飛機,因為咽鼓管阻塞有鼓膜穿孔的危險。三防:航空性中耳炎預防航空性中耳炎的措施是張著嘴或一個勁地吞口水。一般飛機上都會給每位旅客送一小包糖果。嚼幾粒糖果,或嚼幾塊口香糖使咽鼓管常開。若感覺癥狀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閉緊嘴巴,用力呼氣,讓氣流沖開咽鼓管進入中耳空氣腔而消除耳悶、耳重、耳痛等癥狀。面對空難時該怎麼辦?1、起飛時仔細觀看安全須知錄像或乘務人員的演示。2、不同機型的逃生門位置不同,登機後要留意與自己座位最近的緊急出口。學會緊急出口的開啟方法(一般機門上會有說明)。3、看椅背袋裡的緊急措施說明。4、聽從乘務人員指示,乘務人員的首要任務就是維護安全,而且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善於應付緊急事故。5、豎直椅背。突發緊急狀況時,打開的椅背會把後方乘客的逃生通道卡住。收回小桌板,保證逃生通道暢通。6、打開遮陽板,保持良好的視線,以確保在緊急狀況發生時看望機外的情形,決定方向逃生。7、摘下眼鏡、項鏈、戒指、假牙、高跟鞋,口袋裡的尖銳物件等。
推薦閱讀:

劉慈欣:假如外星人真的來了,人類會立即面對哪些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戰俘:面對斷頭台拒不下跪
哪些生肖面對愛情較為被動 ?
【馬原:面對生死,回到小說】

TAG:菜鳥 | 囧事 | 輕鬆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