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交誼不可思議 禪師一死以酬知己
今天這篇故事,摘自《星雲禪話·禪即生活》,原始出處應為《五燈會元》,主人公是雙溪布衲禪師,另一位主角是佛日契嵩禪師。據有心人考證,《五燈會元》所說「嵩禪師」未必是佛日契嵩,詳情見後。
雙溪布衲禪師生前所造之橋(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雙溪布衲禪師和佛日契嵩禪師二人,是真正以禪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禪師戲作了一首詩,送給還活著的布衲禪師,大意是追悼布衲禪師的德風。
詩的前四句:「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繼承您宗風的我,將您在世間的一切生緣行為當作我的規範。您終身都在修道,雖自知有病,但是您不肯再去尋醫。
下面四句:「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
意思是,您的道貌很難用筆來形容,您的情誼非常高遠,世間不易了解。您像慈雲般,會飄往何處呢?也許只有和孤月在一起最相宜吧!
布衲禪師收到這首詩後,非常歡喜,也提筆答贈一詩:「道契平生更有誰,閑卿於我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意思是:我雖然還沒有到離世的時候,不過為了報答您的相知和追悼詩,我只有提早圓寂。布衲禪師的詩偈完成後,就投筆坐亡了。
【養心法語】古人有一死酬知己的故事,布衲禪師感念同參道友的相知,又為了維護道友詩文的信譽而入滅,這樣生死以之的友誼,實在難得!契嵩禪師詩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當布衲禪師的傳法,雖說是遊戲之作,然而真有見地。布衲禪師為了認可,毫不猶豫地入滅,不了解的人還以為布衲禪師是被契嵩禪師逼死的。其實,禪師早就勘破生死,只要傳承有人,撒手就走,何等洒脫自在,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呢?(中華書局新版《星雲禪話·禪即生活》)
相關閱讀:嵩禪師是不是佛日契嵩禪師?
《五燈會元》:「雙溪布衲如玉禪師,因嵩禪師戲以詩悼之曰:『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師讀罷舉筆答曰:『道契平生更有誰,閑卿於我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投筆坐亡。於六十年後,塔戶自啟,其真容儼然。」
雙溪布衲如玉禪師生卒年月不詳,《嘉靖縣誌》記載,徑山東麓大安禪寺由雙溪布衲如玉禪師開山新建於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布衲如玉禪師還在寺前造橋,鎖住大安澗口以通徑山,故名為「通徑橋」,橋畔又建茶亭,布施茶湯方便行人。嵩禪師和契嵩禪師是不是同一人?有人認為不是,理由如下:其一,雙溪布衲禪師在徑山東麓創建大安禪寺在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契嵩禪師生卒年為1007—1072年,也就是說,算雙溪布衲禪師少年老成,創建大安禪寺時為20歲,那契嵩禪師出生時,雙溪布衲禪師已經102歲。二十歲就開山建寺,似乎沒有可能。其二、「道契平生更有誰,閑卿於我最心知。」雙溪布衲禪師詩中「道契」,應非契嵩禪師之「契」,而是指彼此思想一致﹑志趣相投或指一同修道的至交,這麼理解最合邏輯。其三、契嵩禪師十九歲才決定雲遊四方去參訪善知識,也就是說,十九歲前和布衲如禪師不可能認識。其雲遊到杭州一帶當在慶曆年間(1045年前後),那布衲禪師要活多少歲才能認識契嵩禪師?140歲?顯然不能。所以,嵩禪師並不是契嵩禪師,而是另有其人。不過,嵩禪師是不是契嵩禪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務必「信」字當頭,為了顧念道友詩篇信譽,雙溪布衲禪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滅」,生死早就勘破,人生就該洒脫自在。禪者友誼,生死以之,實在難得,非常難得!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更美麗更可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