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放棄日本投向中國懷抱了嗎|時事話題

3月22日,日本《產經新聞》在一篇報道中稱,諸如《火星救援》那樣的好萊塢大片,不斷有中國演員和取景地出現,帶有濃厚「中國色彩」。與之形成反差,好萊塢明星訪日人數驟減。很多電影業人士感到,「好萊塢已經不像從前那樣『以日本為先』了」。

正如這篇報道所指出的,「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確實,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擴張,是好萊塢青睞中國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中國銀幕數2010年底為6000多塊;2011年底超過9000塊,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突破了2萬塊。隨著銀幕數的飛速增加,中國引進好萊塢片所佔其全球票房的比重也不斷增加。2012年2月,中美雙方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好萊塢電影大批進入中國。專業人士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發動機。好萊塢大片在全球上百個國家放映,中國電影市場動輒占其5%—10%的票房收益,重視中國電影市場,首先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

當然,好萊塢在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張,還因為對文化元素的關注。好萊塢的創意庫是放眼全世界的,各國的社會文化特徵或經典故事、傳說,都可能被搬上銀幕。實際上,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早已有之,但以往大都渲染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陰暗落後,反映出西方世界對中國認識的滯後和偏見。但是,隨著近年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好萊塢大片中的「中國元素」變得日益「正面」。

例如,在《火星救援》中,獲悉美國宇航局在拯救滯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員馬可·沃特尼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慷慨地貢獻出秘密研發的太陽神號飛行器。該飛行器在拯救馬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類似情節也出現在《地心引力》一片中。在該片中,女主角瑞安·斯通最終通過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才得以駕駛著神舟號飛船重返地球,結束夢魘般旅程。與之相比,最令中國人觀後感到「興奮」的當屬《2012》。在這部影片中,最後拯救人類逃過劫難的「諾亞方舟」,是在中國西藏山區製造的。影片主人公還大聲說道:「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的任務」。

注意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標準,甚至可以說取悅中國人,是好萊塢大片能夠贏得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原因。中國是一個受以「仁」為核心的儒教文化浸潤的國家。何謂「仁」?按照孔子的解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含義是,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忽視了他人。一言以蔽之,必須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好萊塢能夠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注意實現「雙贏」。實際上,不僅在電影市場,在其他領域中美也該如此。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所需要的,就是彼此理解和尊重。

那麼,好萊塢為何不像從前那樣『以日本為先』?日本電影市場的規模、經濟收益不如中國是原因之一,但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社會學有一個名詞,叫「加拉帕戈斯群島效應」,即一個島國會產生獨特的文化與認知。日本在許多領域顯示出「加拉帕戈斯群島效應」。日本的手機網路跟其它地方不同,日本手機各種「勁爆」功能無法在其它地區使用,就是一例。電影市場也一樣,受日本漫畫獨特文化的影響,好萊塢攝製的科幻大片及塑造的「超人」,在日本的影響力相當有限。在日本,人們似乎不太待見「美式英雄」,他們更欣賞有缺憾的、本身就是平常人的「英雄」和催人淚下的劇情。以2014年為例,日本全年電影票房榜單中,海外電影只有《冰雪奇緣》和《沉睡魔咒》兩部作品,其他全部是日本本土電影。按東映電影公司宣傳部部長相原晃的說法:「與美國電影不同,日本國產電影更加重視劇情。」對電影公司而言,將題材多元的漫畫、小說改編成電影,或改編已有人氣的電視劇,不需要擔心受眾,可穩獲票房,何樂而不為? 數據顯示,近些年日本電影收視率排在前三的,一是動畫作品(包含以動漫為原作的作品),二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作品,三是熱門電視劇的電影版。日本人更喜歡本土電影,好萊塢大片在日本堪稱「強龍難壓地頭蛇」。

2016年2月,中國打破全球單周電影票房紀錄。業內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可能最早會在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好萊塢青睞中國,值得慶賀。但在世界電影業的發展中,中國不能僅僅是一個「市場」,中國人不能滿足於當「觀眾」。如何通過電影向世界敘述「中國故事」,是每一個電影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推薦閱讀:

終獲承認的南科大能引領中國教育改革風潮嗎?
中國術數總論
冬令時來了!為啥中國只用一個標準時,美國非得用六個?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及難點的處理
世界港口排名劇變!新加坡再迎中國噩夢復興軍事網

TAG:日本 | 中國 | 放棄 | 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