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國的父親: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向你傾訴
07-06
中國的父親: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向你傾訴中日韓美四國的青少年研究機構聯合發布《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的調查對象是四個國家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1至3年級的學生,包括中國北京、黑龍江、陝西、湖北和浙江5省市的1506名高中生,共計4800多人。 調查結果顯示,94%的中國孩子覺得「父母關心我」,但只有54.8%的中國孩子「經常和父母聊天」。在選擇傾訴對象時,父親在中國孩子心目中排在第6位,是四個國家中排名最低的,甚至還低於「看不見影」的網友。 東北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中心曾從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學校生活、休閑以及其他等五個方面,隨機調查了長春市3歲到13歲兒童的父母,共360人。結果發現,在這五個方面,母親的參與程度明顯高於父親,在遇到問題時,大多數孩子喜歡把母親作為傾訴對象。 中國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當前大多數男性仍然扮演著在外打拚、養家糊口的社會角色,教育孩子的具體工作也就落在母親的肩頭。此外,中國含蓄的文化傳統,對親子溝通特別是父子溝通也是一個障礙,彼此感情很深,卻都不善於直白地表達。 還有一些父親秉持了傳統的嚴父慈母觀點,對待孩子十分嚴厲,導致孩子只能仰視自己的父親,平等、貼心的交流也就變得不切實際。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或工作繁忙,還是缺乏正確方法,一旦父親將教育孩子的陣地拱手相讓,由母親一人全盤接收,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這個空缺。這種不平衡十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父親既是一個承擔「養家糊口」重要職責的家庭成員,更是一個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愛在孩子的成長品格培養、智力發展、社會心理以及堅強、勇敢等性格的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對於那些工作繁忙的父親,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好爸爸呢?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不要認為較多地過問孩子的事情是婆婆媽媽的表現,會耽誤很多時間。其實每天花幾十分鐘和孩子相處就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比如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做孩子的玩伴等等,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教育孩子中,還要講究一些技巧。例如在交往的方式上,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親昵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與孩子一起玩耍,做一些比較劇烈的、冒險性較強的活動。」 母親的態度、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滿意程度會影響父親投入和參與孩子教育的水平。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應當積極鼓勵父親參與對孩子的教育,還要儘可能地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為父親角色參與孩子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母親和父親還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在原則性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明確各自的職責,以免兩人在教育孩子時意見相左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的作用是有所側重的。嬰幼兒時期以母親的教育為主,母親獨有的溫柔、細心、周到,使得她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發揮出更明顯的作用。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上了初中以後,母親的影響力下降,這時就需要父親發揮更大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獨立,不能忍受母親過於細微的管束,此時父親較松的管束反而受到孩子的歡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49:文論、詩話、詞曲話3
※好萊塢編劇教父麥基中國課堂再開課
※融信中國赴港上市IPO僅獲2.7%認購 或提供「前車之鑒」·每日商報
※《老吳手機報》171:第十次十字軍東征,中國要保持冷靜
※中國的大臣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跪拜帝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