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誠法師:轉煩惱為善意,轉結仇為解怨

學誠法師和他的弟子們

窮人問佛:我為何窮?佛說: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佛:一個人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顏施:微笑處事;言施:說讚美安慰的話;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眼施:善意的眼光給予別人;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座施:即謙讓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把智慧的話、善意的話、師長的話放在心裡,而不要把煩惱的話、傷害的話、散亂的話放在心裡。自己內心有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標準。善意待人,誠意做事;常保學習的心態,感恩的心情。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心裡裝錯了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因為這樣就輕視別人。要多看他的優點,學習他的長處。少說乃至不說無益的話、傷人的話、炫耀的話、騙人的話,多說善意的話、真誠的話、讚美的話、利人的話。

人都有煩惱,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對於我們自己,首先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一直記恨於心,苦惱不已;其次要把眼光朝向未來,不要一直回看過去,要用正面的心態和努力來回應不如意的境遇,而不是揪住當下的事情不放。進一步,為了幫助做錯事的人,可以善意、善巧的處理,而非厭惡報復。

他人的煩惱執著,自己不要接納參與就好,坦蕩做事、磊落待人。一方面懷著善意,用心好好結善緣;另一方面也不要期盼他人的肯定,活在向外求的不安中。

人與人相處中的障礙,有時是自己的問題,有時是別人的煩惱,既需要反省,也不要反省過頭,失去正念。把握自己內心的善意就好,多看光明面,少胡思亂想。

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原因就是不能如實認清自己,總是一廂情願的要求外境,這樣就是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所以處處感到矛盾和無力。要回到自己身心上努力,立志、奮鬥、堅持,這樣人才是身心合一的,才是安住積極的,而不是每天去想生活和工作有多麼不如意,徒增思想負擔。

人與人的關係,很多是業力和煩惱交織而成,轉境的唯一辦法是在自己的心上入手,轉煩惱為善意,轉結仇為解怨。仇怨,唯有愛心和忍耐來化解,才能終結。 否則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時光去重複痛苦。為他人無私付出,是心靈復甦的良藥。

改善生活不如意的境界,並不是如翻書一樣立時面目全新,或一個方法可以解決的,是要一點點凈化業力,慢慢改變的。不要幻想著一下子有大的改變,而是要不放棄每一個小的努力。關鍵是自己內心要更加有方向、有力量、有智慧,才能走出更寬的路。

「心中沒有是非」不等於「是非不分」,那修行豈不是越修越糊塗了嗎?我們要清清楚楚地了解何者應行,何者應止,才能夠斷惡修善。「是非」一詞有多種涵義,「心中不要有是非」中,意指「搬弄口舌、嫌怨挑撥」。指出對方的問題,有人是抱怨發泄,有人是善意相勸,發心不同,善惡懸殊。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慕人善者,勿問其所以善,恐擬議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當我們把重點放在外在的境上時,就忘記了「修自己的心」這個根本。

極樂世界,不是外在極樂,而是內心的極樂——沒有痛苦,沒有孤獨,沒有貪嗔痴,沒有妄想煩惱,有的只是清凈、純潔、充滿善意的歡喜和寧靜的快樂。

學佛,不是用自己的知見感受去理解佛經,那樣讀出來的也一樣是煩惱與妄想,恰恰是要用佛法來扭轉自己的錯誤見解、破除自己的思維慣性。【學誠法師開示】

摘自學誠法師新浪微博

推薦閱讀:

六祖壇經(7) 慧律法師
凈空法師:「外道」不是指佛門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8集 凈空法師講解
淨空法師:【往生四十九天,最好是佛號不中斷】
凈空法師:「般舟三昧」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

TAG:煩惱 | 法師 |